问月英
【摘 要】 突破旧理念,用高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的心灵。重知识教学,但不“唯知识”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重要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在培养儿童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要充分发掘教材思想道德方面的内涵,去影响学生,促进儿童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
【关 键 词】 透视;语文教学;剖析;培养;实践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教学实践,透视小学语文教学的特征,我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体验,并对低效化教学进行了剖析。
一、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突破旧理念,用高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重知识的教学,但不“唯知识”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重要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在培养儿童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要充分发掘教材思想道德方面的内涵,去影响学生,促进儿童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
《狼牙山五壮士》中有这样的文字: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我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甲说“‘斩钉截铁反应了决策的坚决、果断,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学生乙说“战士们明明知道自己将要和敌人同归于尽,但他们丝毫不畏惧,这是因为战士们想到了保护群众,牺牲自己也值得。”学生丙说“班长只说一个‘走字,战士们就‘紧跟在后,说明他们想法一致,行动一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学生丁接着说:“尽管只有五个人,但他们是一个不可摧的堡垒。”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他们不仅懂得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已经被五壮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推敲语言文字,不仅提高了对语言的认知水平,而且受到了英雄们理想美、信念美、行为美的感染。这种感情的感染留在他们心灵中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情感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教育学家卢布姆把人的情感比喻成“潘多拉魔盒”,他强调的正是在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那些决定一个人人生性质的力量。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用教材内涵高尚的思想道德之美去感染学生,去打开这个“盒子”,去塑造孩子们的美好心灵。
(二)重过程,给时间,让儿童在主动参与中发展智能
素质教育的改革旨在谋求学生整体的智能与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则是他们智慧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问不完的问题,学生有答不完的问题,人们似乎已习以为常。在这种貌似活跃的氛围状态下,学生实际上处于被动地位。这对于学生的智能发展极为不利。
这里,给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是极为重要的。有的教师问题刚提出,多教学生脑子还没有转过弯来,就让个别学生回答,甚至自己急不可待地抢先回答,一吐为快。试想,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让学生参与思考的实践,智能的发展从何而来?
我在阅读教学中,常常让学生独立的读读、想想、画画,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自学课文的重点部分,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对于教学实践的本质有这样的论述:“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是对于做人的有用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习惯要“习”然后才能“惯”,所以反复练习是必要的,而且在每次练习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具体要求与操作程序。
如在朗读训练中,要培养学生把字读准确,读清楚,把每一句话读完整、读通顺的习惯:学生读错时一定要加以纠正,直到读对为止,并要学生认真地听别人读,听完后作出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其意义已经超出语言学习的本身,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深远的影响,日久,且能转化为优良的性格、美好的品德,教育家B.罗素就曾说过:“儿童正处在新习惯易于养成的年龄阶段,而好的习惯几乎可以自幼产生部分美德。”
(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敢于面对困难,用于克服困难
时间与困难总是形影相随的,而成功的喜悦往往又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学生来说,即便是微小的成功,也会被看做是生命的闪光,永远珍藏在心头,成为前进的动力。我们的社会需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一代新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也就成为造就一代新人在这方面应有的品格。
(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每位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学生的群体差异总是存在的,古今如此,中外如此。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差异,扬其所长,救其所短。在这里提倡偏爱差生是重要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差异是智能上的、情绪上的、或是态度上的。但不管怎样,对于那些在学习上存在困难或存在某种心理障碍、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必须给予更多的尊重、信任、理解、微笑,激励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要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某些长处或闪光点。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本来是一个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读写能力。”可见,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对当前语文教学行为的思考
(一)培养语文能力是否必须以掌握语文知识作为基础
如果把识字、写字、积累语言材料等视为语文知识,可以说,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至少是书面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因为没有识字、写字这个基础,读写就无从谈起。但是事实上,在多数语言教育工作者观念中,语文知识指的是文字学、语汇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等学科所讲的那些静态描述的知识,而这种知识,仅对语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备基础。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学过语法知识的人,完全可以凭着正确的语感熟练地用母语阅读、说话和写作。
(二)新课程是否不需要老师讲
最近各种观摩活动此起彼伏,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作注意的话,不难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上活动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它们之间不能简单地画等号。新课程并不排斥教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联系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进学生“反三”这个标准精要地“讲”,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的反对教师讲,而是主张“精要的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地讲。
(三)这样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会发现,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很多,有效性很低。如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有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学习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大原理,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最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四)怎样提问题更有效
作为教师,我们每节课都应当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要进一步改进。
1. 要讲究实效。有的问题,要“穷追不舍”,像前面提到的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如果学生交流非常粗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是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再读再悟,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讨论的进一步深入。
2. 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教师应扣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
(五)无度开发资源是否有必要
新课程改革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机会,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但是,课堂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又受时空的严格限制,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当然要服用于这样的特殊环境,决不是“多多益善”,应当讲究实效与适度,这十分必要。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西门豹》在揭示课题是从“西门”这个复姓,联系了《百家姓》的姓氏典故;在介绍“邺”地时,大谈我国行政区域,地名沿用的来龙去脉;再读到西门豹惩官绅巫婆时,又介绍了“三十六计”,说明西门豹的治理邺用的是“三十六计”用的是“擒贼先擒王”;最后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以“铁齿铜牙纪晓岚”为范例,让学生说说课题该怎么改成“七字题”改成( )( )( )( )西门豹……如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须知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大千世界。从一个一个字的字意到一句一句话的意思,从故事的背景到情节的发展,涉及到资源可谓浩如烟海。如果挖掘的太泛太滥,同样达不到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六)当堂的任意生成是否恰到好处
在“新课改”引导下的课堂风景,确实有很多精彩,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开始重视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生成性”特点。上课就是不折不扣“走教案”的传统做法受到了否定,教师更多地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现场生成的精彩。但是,课堂教学的“假设”与“生成”虽有对立的一面,但也有统一的一面。我们应当为“生成”去寻找灵活的“预设”,去促成有效的“生成”。如果我们只是依凭现场的“生成”,淡化了“预设”的重要功能,就会陷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无目标状态。这种太过任意的生成,会严重影响教学的效率。我们看一位教师的课堂实录片段:
《哲学家的最后一刻》
师: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喜欢的部分,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生:我知道了最后一节中两个“杂草”的不同意思。
师:分别指什么?
生:一个指正真的杂草,一个指私心杂念。(优等生将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盘托出,他是体味到了,但是还不够准确和完整。中等生、学困生在没有铺垫的情况下,又如何让去理解,教师此时是讲还是不讲?)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哲学家。(思路又回到了解释课题)
生:我知道了哲学家出的难题是铲除荒地上的杂草。(思路又回到了课文的中间)
……
如此任意生成,东一榔头西一锤地任其自流,流失的只能是课堂教学效率。
看来,我们曾有过太多的东摇西摆:在上个世纪中叶,我们一会纠偏“重文轻道”,过了没几年又忙于纠正“重道轻文”。以后,在语文教学法的“思想性”与“训练上”、“工具性”与“人文性”上也都有过矫枉过正的尴尬,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好经验,要继承,有些根据如今出现的新情况加以改造,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不断的丰富,推陈出新,促进其发展,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本名族,立足于我国国情,失去民族化,根本就谈不上国际化,但是新课程绝不是全盘的“自我否定”,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不是相悖的,事实上,一个事物的两面既对立,又相统一。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确实擦亮了我们的思想,点亮了课堂,照亮了今后语文教改的方向。
我们看到的将是百鸟和鸣的课堂,教师身上散发出的蓬勃向上的朝气,以及所表现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夏家发,刘云生.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