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解说词纪录片编导的主观介入分析

2015-03-16 13:42赵灵芝程静波王锡金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编导

赵灵芝 程静波 王锡金

摘 要:解说词作为纪录片声音语言的构成之一,它不仅是纪录片叙事的阐释和补充、画面组接的桥梁,更是纪录片编导意图的直接体现、引导观众解读纪录片内容的手段。那么无解说词纪录片中,纪录片编导是如何主观介入的呢?

本文从结构、叙事、镜头、声音、字幕以及音乐六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以《英与白》为例的无解说词纪录片,其编导的主观介入。

关键词:无解说词纪录片;编导;主观介入;《英和白》

《英和白》是编导在1999年下半年拍摄的一部无解说词纪录片。它主要记录了:有着14年朝夕相处经历的,有着一半罗马血统的孤独女驯养师———白,和世界上唯一被人工驯养登台表演的孤独熊猫———英在一起生活的日常。

《英和白》的主人公白是由于机缘巧合而被编导发现的。在经过数月的观察思考,他决定将白的生活作为记录素材,进行新的纪录片创作拍摄。这部仅有50分钟的影片,除了寥寥字幕以外,没有任何旁白解说。可它带给人们的,除了主人公所映射出来的真实的人类内心的孤独感,更多的还引发出观众对编导主观意图的共鸣———对人类文明快步发展所引发的问题的思考。

那么编导是如何巧妙地把自己初衷表现在这部无解说词的纪录片中呢?

1.结构的主观介入

作为“纪录片骨架”的结构,是纪录片拍摄前、拍摄中以及后期创作中,编导主观构思的结果。它随着编导主观构思的变化而变化,由编导主观意图来决定整体板块。

《新周刊》在对张以庆编导的采访中写道:“10个月的坚持中,很多次他会觉得不是在拍别人,而是拍自己。‘我能强烈感觉到白的内心,她孤独,还特别敏感,脆弱。”[1]

不难看出,无论是前期准备还是拍摄过程,主人公都使编导产生了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而这种共鸣,使得编导更加主观的在《英和白》的结构上表现出来。整部影片,以复线式结构,将白、英、娟以及电视机这四个“主人公”相互交叉,却又自然的连接在了一起,使得编导主观意图之一———孤独,通过层层递进,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2.敘事的主观介入

像《英和白》这类的无解说词纪录片,没有解说词来辅助叙事,虽然对于编导的主观意图表达产生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也加重了编导对于影片整体叙事的主观介入。它在顺叙的基础上,又使用了分叙、截叙等的叙事技巧。

3.镜头的主观介入

在《英和白》影片的开头是一屏字幕:“1200万年前熊猫就存在了,是属于那种独居的动物;300万年前产生了人类,那时人们是群居的。今天熊猫依然独居,而人们……”,接下来便是摄像机倒放拍摄的画面,像一个颠倒的世界。而这一镜头之所以要倒着拍,就是为了与片头的字幕相呼应,暗指出本片编导主观拟定的主题基调:英是由自然动物到被驯化成“人类”动物的颠倒;白是被封闭环境异化后的人的颠倒。

4.声音的主观介入

纪录片中的声音,是指声音在纪录片中的艺术存在,是与画面共同构筑屏幕空间和屏幕形象的艺术形态。[2]

解说词作为纪录片声音的一部分,它固然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解说词成为声音部分里的“多余”部分,那么去掉解说词,编导的主观意图还是可以淋漓展现的。

5.音乐的主观介入

音乐在纪录片里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可以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主题、深刻人物形象。

无论是开头的意大利歌剧,还是影片中间的中国戏曲,这些看似是编导的在“如实记录”着英和白的普通日常生活时“随意”出现的音乐,其实全部都是编导主观“安排”,借此来烘托氛围、升华主题的一个手法:这些“随意”的音乐不仅说明了,现实生活里,音乐是英和白感情交流最重要一个介质,更从另一方面衬托了英和白彼此在生活与心灵上的孤独。

美国评委,芝加哥风城国际纪录片节主席玛莎·福斯特评价《英和白》:“它的不同之处重要的一点就是影片中的人格化,不仅是驯养员的人格魅力,就连大熊猫也有它的性格。我喜欢这部影片,因为它深入了驯养员的内心。”这就说明,即使去掉解说词,纪录片也一样可以通过编导在其它方面的主观介入而达到纪录片所纪实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夏楠.张以庆:又一个人的战争[N].新周刊,2002-12-17.

[2]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作者单位:1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绥化学院)

猜你喜欢
编导
透过现象级影视谈广播电视编导从业者的创新之路
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从接受心理看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
试论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培养
新媒体视域下对电视节目编导的新要求
中国电视编导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论科教电视节目的编导艺术
关于谈话节目编导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