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特征及走向
——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015-03-16 10:55:58李凤兰周春晓
关键词:领域心理健康文献

李凤兰,周春晓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特征及走向
——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李凤兰,周春晓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运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1994年至2013年,中国知网中,主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统计分析发现:与“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相较,该研究领域已经历了不稳定期、稳步上升期和稳定期;成果发布范围分布集中;研究者的增量较高、复量较低,核心作者群还未成熟,反应了该领域研究者的持久深入精神比较欠缺.主要有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和大学生心理状况等研究主题.其中,不同大学生群体差异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研究主题也在不断地扩展.

文献计量;内容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大学生违法犯罪、自伤、自杀等事件曝光率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成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教育水平、方式方法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那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水平如何,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研究者的稳定程度如何,研究主题及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对今后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去探讨.本文以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近二十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进行分析.在梳理研究轨迹的基础上,抽出研究热点主题,探讨研究发展趋势,希望能为未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近二十年来(1994~2013年)国内发表在期刊上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定量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相关定律,着重探讨文献的阶段性分布特征、各阶段研究内容的发展变迁及特点、研究者群体状况,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一些建议.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的数据库范围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的期刊为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两种.检索时间是2014年5月18日,利用“主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检索,检索2013年(含)之前国内该领域中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的相关文章,共检索到文献929篇,剔除重复发表4篇和相关会议摘录及政策摘录等22篇后,共检索出有效文献903篇.文献检出后,笔者借助CNKI分类分析工具并结合SPSS19.0统计软件完成了数据整理.

二、文献增长与发文分布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相关文献增长及阶段划分

文献发表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可以大致反映一个究领域的发展阶段与态势.计量学先驱普赖斯通过大量研究提出著名的“普赖斯逻辑增长律”.他指出,科学文献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一个学科领域发展的初期,文献的数量处于非常不稳定的增长阶段,而当该学科进入发展期,其文献数量将呈指数型急剧增长,随后增长速度减缓[2].

从图1的柱状图及数据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总体上,二十年来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经历了缓慢发展、迅速增长、相对稳定三个阶段.这是符合“普莱斯逻辑增长率”的.

图1 年发文量分布图

表1 年发文量累计百分比

对于每年或者每个阶段可查阅的文献规模,可以通过“累计百分比”来了解.“累计百分比”即当年及以前年度文献总量的累加,标志当年可以查阅到的相关文献数量,是总体研究规模是否庞大的重要指标.1994~2001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献累积数较小,年发文量都在十篇以下,1995年和1996年没有发文量;累计百分比只有3%,非常小.由此可以将该时期定位为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稳定期. 2002~2006年,年发文量由21篇发展到91篇,文献累积率在5.3%~30.1%,增长幅度较大,这几年的发文量是在稳步上升的.从图1可以看出在这段时间,频率是成线性增长的,每年发文量大约是前一年的1.5倍,由此可以将该时期定位为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稳步上升期.2006年以后,频率都在90左右,虽然也有波动,但是整体处于高频率状态,即文章的发表量是比较大的,且后续几年呈现都很高,年累积率全部在10%左右,所以可以将这一阶段称为稳定期.

表2 频率在10以上的期刊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相关文献发文分布分析

通过对文献发布的分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权威期刊,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学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有哪些.

本文研究的903篇期刊文章,分别分布在183种期刊上.发表10篇及以上的刊物共有16种,共发表526篇文章,占本文研究文章的58.3%,具体如表2所示;在所有检索到的期刊中,发表5~9篇的刊物有23种,共141篇,占所有文章的15.6%;发表2~4篇的刊物有59种,共151篇,占所有文章的16.7%;仅发表1篇的刊物有85种,共85篇,占9.4%.这说明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献发表非常集中.从表2可以看出,除现代预防医学和中国学校卫生两种期刊外,其他14种都是教育类期刊,这说明文章发表的刊物集中在教育类.

三、研究者发文情况分析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中作者的成熟程度和稳定性,可以通过对作者发文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来了解.本文从作者发文量、核心作者群、作者增复量三个方面对该领域研究者群体进行分析.

(一)作者发文量分析

美国学者洛特卡通过对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一个规律,即“洛特卡定律”:在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的1/n2;写一篇论文的作者约占全体作者的60%.也就是说,在成熟的研究领域,发表2~5篇论文的作者是发表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25%、11.11%、6.25%和4%.[3]

我们通过对检索到的903篇文章的作者进行统计,共涉及第一作者821人.发表一篇文章的作者人数为757人,占作者总数的92.2%,远高于洛特卡定律的60%;发表2~5篇文章的作者人数分别为50人、11人、2人、1人,分别是发表一篇文章作者数的6.61%、1.45%、0.26%和0.13%,远低于洛特卡定律中对应的数字.这说明,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还不成熟,研究者非常不稳定,研究者群体还需要长时间的培育.

(二)核心作者群分析

根据普赖斯定律,在核心作者中,发表论文最少的论文数(Nmin)与发表论文最多的论文数(Nmax)有如下关系:Nmin=0.749×(Nmax)1/2.根据上文统计,Nmax=5代入上式后得出Nmin=1.873,也就是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发表论文两篇以上作者可以称为核心作者.本研究中,发表两篇及以上文章的作者共有64人,共计发表文章数量为146篇,占总文章数量的16.17%.而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赖斯定律”认为,核心作者群体完成了该研究领域中50%以上的论文.所以,相比较而言,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还处于正在形成中,学者们的研究稳定性、学术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作者增、复量分析

一定时间内期刊论文作者(N)由两部分所构成:其一是多次在该领域发表文章的作者(B),核心作者来源于该群体,往往这些作者对该领域能够开展持久深入的研究;其二是新作者,即初次发表该领域论文的作者(C),他们是研究的新鲜血液,但如果在较长的时间内也仅发表一篇该领域文章,那么这些作者并不是该领域中持续研究者.根据论文作者的构成,我们可以得到下式:式中,B/N反映作者重复著述论文的情况;C/N则反映一个新作者涌现的情况.当B/N值较大、甚至趋于1时,则说明该领域研究者做的研究比较系统,核心作者非常集中.但另一方面,也预示着缺乏新鲜血液进入该领域,人员结构老化严重.C/N值很大、甚至接近1时,说明这个领域作者更新异常频繁,新作者大量地出现.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其研究队伍不够稳定,学术带头人物及高产作者不明显.

表3 作者增、复量分析表

表3反映了本研究领域研究者增复量的逐年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每个阶段都有很大数量的新研究人员加入该领域,增量(C/N)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意味着每年有很大一部分学者作为新鲜血液加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队伍,这样的新增量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得到持续的关注,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注入新活力.第二,国内学者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持续研究的人数在上升.从1999~2003这个时间区间段开始至今作者(B)数据来看,都是在上升的,这意味着每个时间段都有学者留在了持续研究的队伍里.但从总体上说,二十年以来,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作者的平均增量(0.952)和平均复量(0.048),没有形成较好的相对比例.这说明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新研究人员的加入过于频繁,老研究人员的持续性明显不足,研究队伍很不稳定.

四、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4].应用词频软件统计分析,获得1 284个关键词,总频次为3 189次.通过对关键词的频次分析,去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三个与论文检索主题相关的词之后,共获取关键词1 248个,出现的总频次2 548次.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整理①将意思相同,用词不同的关键词放在一起,如“贫困生”、“贫困”、“贫困学生”、“贫困大学生”,结合整理为“贫困大学生”.,得出该领域的研究主题②不同主题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如“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既包含在不同学生群体的主题之下,也包含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题之下.主要有:

(一)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所研究的大学生群体是非常广泛的,反应群体的关键词有贫困大学生、女生、90后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同院校大学生、大学新生、高职学生等.这些群体中研究较多的为贫困大学生,频次为32,高职学生,频次为23,少数民族大学生,频次为19,大学新生,频次为15,女大学生,频次为13.这些群体都是特征非常明显的大学生群体.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物资的缺乏使他们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特点[5].对贫困大学生的研究主要是教育方式、引导策略方面,如金永淼《隐性教育:贫困大学生心理成长引领策略探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及我国民族团结紧密联系[6].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致有两个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对策的研究.大学新生刚入学面临一系列的适应问题,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人格的重要阶段[7].该领域针对大学新生的研究大多是进行一些心理测量的结果的描述,如SCL-90、FARS、SCCS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男女性之间的差异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男女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差异也引起学者的关注,如万美容、曾兰写的《90后女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实证研究—基于与男大学生的比较》[8].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主要是从工作者及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的.工作者的关键词主要有辅导员、教育工作者、班主任等,其中辅导员出现频次最高,为21次,教育工作者为6次,班主任为3次.对辅导员的研究最多,因为辅导员既是及时高效的管理者又是教师,位于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汇合点上,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危机干预能力等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行为[9].对辅导员的研究主要是从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辅导员的职能,辅导员的辅导、干预能力,辅导员自身素质四方面进行的.其中对辅导、干预能力研究最多,有8篇,其次是职能研究,有5篇.

工作内容的关键词主要有心理教育课、心理辅导、价值观教育、心理干预等,它们出现的频次分别为65、23、11、39.其中心理教育课程相关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为65次,出现这些关键词的文章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课程进行模式和课程内容两方面.课程模式研究的文章有26篇,主要观点有:将团体辅导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10];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案例分析教学[11];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影视材料分析讨论、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等[12];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13].课程内容研究的文章有13篇,主要观点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注重课程内容的生活化[14];教学内容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1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编写应该“适需”、“适用”,采用“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16].仅次于心理教育课的关键词是“心理干预”,频次为39.出现这类关键词的文章主要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法:王训兵、万靖等主张运用网络建立网络化的心理档案、心理危机预警指标和危机预警监督网络[17],雷秀雅、高淑芳等认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该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工作[18];冯建辉、刘金民等认为应采取“显性干预”与“隐性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19].从以上对工作内容的总结中可以看出,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是相互融合的,人们在对工作内容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这种内容该如何影响学生.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测量与某种特定心理方面研究两个方面.心理测量的关键词主要是测量工具,共出现频次为73次.其中SCL-90出现的频次最多,为46次,占总频次的55%,其次为EPQ,出现的频次为10次,另外16PF出现6次,这说明人们非常关注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检测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

某种特定的心理方面研究主要包括心理症状研究、行为研究、心理问题三方面.心理症状相关的关键词主要有焦虑、压力、抑郁、孤独感等,共出现38次.其中压力出现16次,焦虑出现11次,抑郁出现8次.大学生经历压力的事件多是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持久性压力事件[20],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社交压力等,大学生在压力情境下处于长期的消极情绪中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心理压力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行为研究主要是关于大学生自杀的研究,且主要是关于自杀防御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对于大学生自杀的防御要根据与其自杀相关的核心因素——人格特征、生活压力和社会支持,来制定防御策略[21].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的文章有24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征、产生原因、对策建议.

五、研究发展趋势

通过对相同主题文章在不同阶段的发表情况,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在不同时期的热点问题以及研究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主题的文章数量都在不断上升,但是占阶段发表文章总量的百分比只有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是上升的,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是在不断下降的.从每个阶段的发文总量来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是不断深入的.结合上文对不同主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表4 主题阶段性情况分布表

(一)群体差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也得到很大发展,这些地区人民经济实力增强.另外国家采取了多种教育助学措施,如贫困生助学贷款、贫困生助学金等,使得大学生中贫困生人数增加;少数民族考生可在高校调档分数线下适当降分政策,使得大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增加.随着不同的大学生群体人数增加,这些群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二)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主题更加广泛

在研究的不稳定期,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不同大学生群体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逐渐增多.这是因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多是对教育工作者工作指导的理论性研究.而这些理论要运用到实践中就必须与不同学生群体以及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三)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估研究

在我们的统计中发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怎么做”,但是对于做得“怎么样”的研究较少.无论是从被教育者角度的满意度研究,还是从教育者角度的教育水平研究,还是第三方角度的效果评估研究都比较少.所以这些角度的研究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1]刘衍玲,潘彦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3-97.

[2]陈世海.中国大学生群体研究:文献计量及内容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7):90-94.

[3]Lotka A J.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Productions[J].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Academy of Sciences,1926,16(2): 317-323.

[4]樊万奎,段兆兵.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轨迹、特征与走向——基于1999-2010年国内核心期刊载文的计量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1(4):8-14.

[5]金永淼.隐性教育:贫困大学生心理成长引领策略探微[J].未来与发展,2012(7):73-75.

[6]宋歌.对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159-161.

[7]范红霞,徐慧,王兴超.2005-2008年大学新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5):103-107.

[8]万美容,曾兰.90后女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实证研究——基于与男大学生的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14(4):67-72.

[9]李一男.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究[J].前沿,2013(10):184-185.

[10]姜相志,邹庆华.“团体辅导技术”引入“基础课”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72-174.

[11]谢春艳.关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6):142-143.

[12]马桂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17):70-71.

[13]魏琳,任景敏,刘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与区别[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9-102.

[14]李术红,孔德生,周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3(10):67-69.

[15]刘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126-127.

[16]柳友荣,吴桂翎.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0(2):83-85.

[17]王训兵,万靖,李晓波.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20):74-75.

[18]雷秀雅,高淑芳,赵威,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五个维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9(1):90-91.

[19]冯建辉,刘金民,李俊青.高校学生心理干预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9):84-86.

[20]陈建文,王滔.大学生压力事件、情绪反应及应对方式——基于武汉高校的问卷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87-94.

[21]曹加平.大学生自杀:归因及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040-5042.

责任编辑 曹 莉

B848

A

1673-9841(2015)05-0102-06

10.13718/j.cnki.xdsk.2015.05.014

2014-12-21

李凤兰,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民心理卫生素养与心理求助行为研究”(13BSH063),项目负责人:江光荣.

猜你喜欢
领域心理健康文献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领域·对峙
青年生活(2019年23期)2019-09-10 12:55:43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