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红璐(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引言
我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曾经说过:“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缩影”。所以,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我们都会找到具有地理标志性意义的建筑,并能从中领略到建筑物所蕴含的文化气息。例如,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凯旋门,美国的白宫等等,都彰显着它们各自的文化特色。古往今来,大众对于建筑的评价基本上趋于两个方向与维度。一个是建筑的外在美感,另一个是建筑的内在美感。如果结合建筑的具体形式来说,前者是指建筑的外观,包括地理位置,结构布局等等。后者多指建筑内在的文化品位,以及在雕饰与点缀方面的艺术追求。只有从这两个方面,才能综合评判建筑的优劣与否。从中国的建筑发展历史来看,代表灿烂文化的建筑流派有很多,但是能体现独特的地方建筑风格者却不多,而徽派建筑当是其中之一。作为我国著名的一种建筑流派,徽派建筑已经成为和“徽商”并列的徽文化的代名词,在中国的建筑领域拥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也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和借鉴价值。本文主要探讨徽派建筑中的“三雕”特色,从中领略徽派建筑中高超的装饰技巧。
关于徽派建筑,很多人误认为主要是指安徽省境内的建筑。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在建筑学界,徽派的建筑主要是指今天徽州的六个县,以及严州及其周围地区。徽派建筑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长江流域民居建筑的主要特色。在明清时期,徽商作为商场上的生力军,为中国的民族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赚得一定的物质财富后,很多富甲一方的徽商大多会荣归故里,在那里大兴土木。从此,一座宅院,甚至一个村镇都会因此而发生巨大变化。在今天的安徽歙县依然存有大量的明清古建筑群,供游人参观学习。与中国其他汉族居住地区的建筑风格相似,徽派建筑对于房屋建造的“风水”以及房屋的走向,甚至房屋的内部装饰都有着自己的审美要求。例如,在大多数徽派建筑中,建筑的承重多采用木质结构。所以,我们会见到很多房屋有木梁立在房屋中央,去承载整个屋体的重量。根据地方志记载,在明清时期,房屋最后的上梁是一个非常壮观的仪式,一般的梁头至少需要二十名青壮劳力才可以将其托起,在缺乏现代起重设备的当时,这确实值得我们叹为观止。
在徽派建筑中,我们在古装影视作品中所见到的画栋、雕梁以及天井和园林是非常多见的。由于徽商大都经济条件比较好,所以徽派建筑显得比较大气,能够看出屋舍主人的显赫地位。另外,在古代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徽派建筑中的宗祠庙堂,以及表彰遵守妇道、代表她们无限荣光的牌坊,现在依然矗立在风雨中。
在徽派建筑中,除了祠堂,牌坊以及下文将重点介绍的“三雕”外,其建筑中的园林设计也非常值得一提,现存于今天的安徽省会城市合肥的徽派建筑的园林就不止十余处。徽派建筑中的园林在继承和发扬江南园林设计风格和理念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意与突破。例如,园林中各种花卉,特别是名贵花卉的种植,让游客徜徉于其中,宛若置身于一幅漂亮的山水画之中。关于徽派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还体现在对各种自然景物的巧妙搭配,虽然其中也会增家一些人工的建筑,但更多的是一种补充与渲染。也就是说,在徽派建筑的园林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景点中的自然特色,建筑师所做的工作就是做一名搬运大师。有园林的地方,一定会有水流,这一点徽派建筑也不例外,他们以水作为中轴,沿河进行两岸的开发,并种植一些荷花,在夏日的时候给人一种淡雅与清香的园林气息。
徽派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一般是就地取材,大多采用砖、石、木等建筑原料。这些取自自然的材料,在给人一种古朴典雅气息的同时,又避免了在建筑过程中所出现的污染问题。当前,这种环保建筑的理念已经逐渐地上升到一种行业的标准,去引领着徽派建筑在新的时代绽放新的建筑之魅力。更重要的是,这些普通的砖、石、木块在徽州建筑师的手中又通过雕刻的方式,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审美艺术。
当前,在徽派建筑中,保存比较完好的当属今天的安徽歙县的民居。这些民居大都修建于明清时期,距今最近的民居也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时光。所以,在安徽歙县的大街小巷,我们会随处看到具有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其中还包括一些历史更为久远的寺院、古塔等。在这里,特别是婺源,作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吸引着海内外的八方来客来感受完整的徽派建筑风格。
从总体上来看,徽派建筑的结构和我国其它地区的建筑结构基本一致,也是讲究房屋结构的对称。房屋的选址非常重要,一般会将位置选在背山面水的好位置。另外,房屋一般分为前厅与侧室,在前厅处会有露天的“天井”,为房屋提供较好的照明与采光条件。在屋舍周围一般会筑有比较高大的院墙,并涂有白色映衬着白瓦,显得大方典雅。在徽派建筑中,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建筑中随处可见的各类雕刻。比如,砖雕,木雕,石雕等等。
具体来说,徽派建筑大多是木质材料构架,在建筑中比较强调建筑物与所在环境的互动,可以因势造景,也可以独具一格,但是最终要达成的效果,则是我国古典文化中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这种注重内敛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徽派建筑中的细节处理。这种细节的处理,就是今天我们比较熟悉的“三雕”,即砖雕、石雕和木雕。可以说,“三雕”一方面将装饰与实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也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被后人所传承与发扬。
如果要概括一下徽派建筑的主要特色的话,那就是建筑中体现出浓厚的儒家文化与佛家文化。很多徽派建筑都蕴含着我们传统国学中的题中之义。除了表达一种房屋主人的高尚情趣与审美情操之外,徽派建筑中所传递与表达的对人生的开朗与达观,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等等,都是其在今天依然展现出熠熠光辉的原因。
徽派建筑中的“三雕”其实是一种简称,它主要包括在民间流传时间比较久远、范围比较广泛的木雕、石雕、砖雕等雕刻艺术。目前,在安徽绩溪、歙县等地方,依然保存有比较完好的“三雕”作品,而且在新的历史文化时期,这些民间传统技艺又有了新的继承与发展。“三雕”作品一般存在于民居或寺院及园林中,以及一些小工艺品,例如果盘、笔筒等。根据历史资料考证,“三雕”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在明朝中后期发展到鼎盛阶段。虽然从雕刻技术上来讲,“三雕”作品的技术与今天的科技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古朴与典雅的文化,却是今天的科学技艺无法取代和模仿的。所以说,“三雕”是徽派建筑中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艺术作品。
徽派建筑是一个比较注重艺术美感的建筑流派,在房屋的各个角落我们在感受到恢弘、整体的建筑布局的同时,还会领略到在石材,木料以及砖块方面雕刻的匠心独具。这就是在徽派建筑中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三雕”艺术。这种艺术所体现的工艺技巧与艺术美感,在整个亚洲建筑史上都是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三种雕刻,风格各异,但彰显了徽派建筑中装饰雕刻的最高水平。我们在徽派建筑中所接触到的砖雕,就是在徽州青砖的基础上,加以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形成的。这种徽州独有的青砖,质地坚硬、细腻,非常适宜雕刻,其作用大多是为了增加徽派建筑的庄重气氛。这种专门的青砖雕刻被广泛应用在徽派建筑的各个角落。从屋顶到门楼都会找到砖雕的存在。在砖雕的雕刻手法上,大多采用的是立体或浮雕的形式。这些砖雕一般主要是用来修饰门、窗和墙壁。这些大块的青砖上会刻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走兽,花鸟等等。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或者红楼梦以及各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都会成为砖雕的主角。
这些不拘一格的砖雕也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民间戏曲人物到山水风景。这些代表着民间艺术特色的文化瑰宝,通过砖雕的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地发扬广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徽州的砖雕上,有一个堪称奇迹的砖雕金刚菩萨,在这只有几尺的青砖上,把金刚菩萨雕刻得栩栩如生。据说在当时耗费的工匠人数超过千人。
由于安徽地区盛产木材,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木雕在徽派建筑的“三雕”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风格多样。该种雕刻工艺大多出现在一些比较古典的家具上。随着徽派建筑影响的不断扩大,这种木雕艺术可以在全国的各个地方发现,特别是以红木为主要加工原材料的木质家具上。在徽派建筑中,木雕主要用来装饰建筑物中的一些屏风、门柱等。木雕的题材也涉及艺术领域的各种风景、人物形象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根据史料记载,在明朝初期,徽派建筑中的木雕已经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虽然雕刻的手法还不甚成熟,但是作品中的艺术韵味已经逐渐凸显。
所以,在徽派建筑的室内装饰中,我们会在屏风、马头墙、门楞等地方欣赏到木雕的艺术魅力。木雕与砖雕在艺术取材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由于木材的质地比较柔软,所以更容易表现木雕师高超的雕刻技艺,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除了上文在砖雕中所提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还会有一些民间戏曲人物与各种书画作品雕刻其中。雕刻的手法也日趋多样和成熟,不仅有我们在雕刻技巧中常见的线刻,还会领略到浮雕、透雕以及圆雕等雕刻手法。这些不同手法的使用,主要取决于所雕刻的题材与所在建筑的具体位置,尽量做到与周围整体建筑浑然一体和相得益彰。需要指出的是,在徽派建筑中,木雕是不会用油漆粉刷的,因此我们所看到的是木材特有的质地所显现出来的自然气息。这种高超的木雕技艺,是与木材质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构成了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
和砖雕与木雕同样在徽派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石雕,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徽州石雕在烘托建筑气氛、显示主人显赫地位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一些庄严气氛的场所,石雕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由于石材的质地一般都过于坚硬,其雕刻的手法不像砖雕,木雕那样具有多样性,其雕刻手法一般采用比较古典的浮雕和圆雕两种雕刻手法。雕刻的主要内容虽然没有木雕那样多样,大多围绕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动物或者植物形象,但其形象的表达力与细腻度是不亚于木雕的。
这种雕刻设计所体现的艺术张力,与在我国的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华表所表现的形式基本一样。石材是所有建筑设计中使用比较广泛的建筑材料,在徽派建筑中石材的使用可以说被发挥到了极致。一方面在宗祠、寺院、牌坊等比较庄重的场合使用,另一方面也在一些大户人家、名门望族等场所也得到了精心的准备与安排。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石雕的体积一般比较庞大,所以石雕的取材也更加丰富。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经典的雕刻题材之外,还有很多寓意丰富的动物或人物形象成为雕刻的主要内容。例如代表着幸福与吉祥的龙与凤凰,以及麒麟、白象,还有神话中的仙鹤等等,都会作为雕刻的主要材料,来显示主人的地位与情趣。这些石雕还会出现在花坛、栏杆来衬托建筑的静谧与高雅。
结语
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建筑设计艺术领域的一个瑰宝,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沉淀,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从本质上讲,徽派建筑所代表和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个没有文化气息与底蕴的建筑,就好像一个没有生命力的花瓶,即使起初的时候光鲜亮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失去它原有的色泽与美丽。但是有着文化气息与底蕴的建筑,就好像一个在岁月中不断沉淀智慧的老人,在时间里感受着历史的变迁,见证者时代的巨变,却依然保持着自己不老的青春。徽派建筑就属于见证岁月变迁的那位老人,值得我们去珍惜、保护、继承与发扬。
[1]叶莉荣.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民居现状及保护 [J].前进论坛.2010(04)
[2]潘顺仙.徽州古民居家具雕刻与装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3]李雪晓.皖南徽派建筑的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D].武汉科技大学,2013
[4]郭帅.徽派建筑材料表达[D].华南理工大学,2013
[5]王孙琳.徽派建筑中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
[6]高波,曹正平.现代建筑的徽派建筑风格营造 [J].中华民居 (下旬刊).2013(06)
[7]王小华.从徽州文化看徽派建筑[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11)
[8]朱路路,王涛,郭丽芳,丁唯.徽派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建材世界.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