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三次阅兵摄影报道老记者的影像故事
——拍好属于你的那个精彩瞬间

2015-03-16 02:08文/王
中国记者 2015年9期
关键词:天安门广场方队摄影记者

□ 文/王 颂

参加三次阅兵摄影报道老记者的影像故事
——拍好属于你的那个精彩瞬间

□ 文/王 颂

实际阅兵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方队、车队、飞机编队经过广场时间很短,所以摄影记者精力一定要高度集中,不能有丝毫分心。

面对必须一锤定音的局面,摄影记者事先必须清楚阅兵中最大的看点是什么,最精彩动作经常会出现在哪个环节等问题,这样才能在拍摄中做到心中有数,有预感地把握好对画面的取舍和事件发生过程的选择,一旦最精彩的画面出现时,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

8月23日零点,起床,简单洗漱后,背上相机、镜头,扛起三脚架、小梯子,匆匆赶往乘车点,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的最后一次预演。这是近20年来,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参加的第三次阅兵摄影报道。

从新中国第一次国庆阅兵起,新华社就担当着“国家摄影队”的重任。无论是记者人数、拍摄点位和技术装备,都足以令其他媒体羡慕。以此次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为例,新华社组建了一支108人的“新华摄影兵团”。

在很多摄影同行看来,能亲历大阅兵现场,近距离观赏,拍摄方队、战车经过天安门的壮观场景,是一件令人羡慕的差事。但在我看来,每一次阅兵采访,都是一次政治素质、组织纪律、专业技术的全方位培训,一次从心理到生理近乎严酷的历练。

报道无配角:每个摄影点位都重要

有人形象地把阅兵摄影报道比做一台大型交响乐,每个乐手都按自己的乐曲分谱演奏,构成了整部华美乐章。就这次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摄影报道而言,100多名新华社记者,被分配到天安门广场周围的60多个拍摄位置上。

这就意味着当你接到参加阅兵采访的通知后,首先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你有可能连阅兵队伍的影子都看不到。更不用说拍摄到想象中的“传世之作”。

拍摄1999年阅兵报道时,一位记者被分工负责拍摄放礼炮,他的拍摄位置在毛主席纪念堂南面,当活动一开始“放礼炮”的仪式结束后,他就已完成任务,但只能等在原地,听着远处阅兵队伍雄壮的口号和隆隆的机车声,直到全部活动结束。

2009年国庆阅兵和此次阅兵报道中,一些记者被分到天坛公园,等候拍摄“飞机掠过市区、天坛祈年殿”的照片。这些照片是阅兵报道的组成部分。

“跑卡”是一种当下年轻记者未曾体验的采编经历。1999年我采访阅兵活动时,只有位于摄影车和重要位置的几位记者使用数码相机,大部分摄影记者仍然使用传统胶片相机。即使是使用数码相机的记者,由于没有传输技术,只能靠编辑不断去“跑卡”,将记者的数码卡带回去进行编辑发稿。

每次阅兵,一些被安排在高点的摄影记者,通常要驻守摄影点位七八个小时。当时“新华社记者配备‘尿不湿’”在同行间传为笑谈。但是,笑谈的背后显露出一份坚守拍摄点位的责任心。每个摄影点位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阅兵报道无配角。

阅兵报道的重中之重:严守纪律

就性质、要求来说,阅兵报道和其他的大型活动采访不可同日而语,严守纪律更是重中之重,包括政治纪律、保密纪律、工作纪律、安保纪律等。不出错、不泄密,是最基本的要求。

1999年阅兵时,有一个小插曲。一位摄影记者的拍摄点被安排在观礼台前一侧,规定其活动区域不能下台阶。报道要求他拍摄远景的“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车”。但当他看到阅兵车过来后,想拍领导人检阅部队的正面照片,一下子跳下台阶,从两支阅兵方队的间隙处冲到前面。其最后结果可想而知——被安保人员当场摘去采访证,移送到一个非采访区域,直到活动结束。

▲ 图1 在2009年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中,一支导弹车队经过天安门广场。(王颂/摄)

▲ 图2 2009年10月1日凌晨,国旗仪仗队在天安门广场上集结待命,准备参加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王颂/摄)

▲ 图3 2009年10月1日,在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中,女兵方队经过天安门广场。(王颂/摄)

▲ 图4 2015年8月23日,参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预演的战车方队经过天安门广场(王颂/摄)

阅兵摄影报道:“守规矩”与“做创新”

阅兵摄影报道最重要的是拍好“规定动作”,即在你的摄影点位必须拍摄到典型画面,考验摄影记者的新闻敏感、现场应变能力以及摄影技法运用。

首先,丝毫分心将错失经典瞬间。阅兵时间只有1个小时左右,因此方队、车队、飞机编队经过广场时间很短,所以摄影记者精力一定要高度集中,不能有丝毫分心。

面对必须一锤定音的局面,摄影记者事先必须清楚阅兵中最大的看点是什么,最精彩动作经常会出现在哪个环节等问题,这样才能在拍摄中做到心中有数,有预感地把握好对画面的取舍和事件发生过程的选择,一旦最精彩的画面出现时,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

1999年我采访阅兵活动时,装备两台135相机、一台120大画幅相机、相应的成套镜头、三脚架、折叠梯,总重量达到四五十斤。1999年9月22日夜里最后一次预演时,为了解阅兵方阵的排序情况,我背着这些装备,从天安门前沿长安街一直走到建国门。当时一位阅兵部队领导看见我汗流浃背的样子,十分感动,专门把部队的饮用水给我,还让战士帮我搭建临时拍摄点。

只要观察仔细,许多“画面”是可以预知的。如果你打好“提前量”,就会抓拍到经典瞬间。比如在受阅方队行进中,如果你拿不准战士踢腿到哪个角度最到位,就要尽可能攫取整个动作的连贯性画面,以便编辑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其次,慎用技巧。因为在你的摄影位置上,每个方阵队伍的许多精彩瞬间稍纵即逝,不会重复,必须把精力集中在拍摄“规定动作”上,确保万无一失。

再次,做一名“有心”的摄影记者。从凌晨进入阅兵现场到阅兵开始有很长的时间。真正集中精力去拍摄“规定动作”照片的时间是有限的,你还有大量的时间要干什么呢?等待。仅仅是等待吗?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只要用心琢磨,同样能拍到有新闻价值的“自选动作”,例如“花絮”新闻。

拍摄“花絮”照片,往往是看你能不能找出新角度、亮点,引导读者多方位、深层次地了解阅兵活动。长安街上休息的受阅官兵,忙碌的工作人员,热情的观众,尤其是一些知名人物在观礼台上向阅兵部队挥手致意、喊叫等互动的画面,都有可能成为一张经典照片。当然,拍摄的前提是你必须遵守近乎苛刻的拍摄纪律。

本栏编辑 文 璐 wenlu@xinhuanet.com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

(作者是新华社河南分社高级记者)

猜你喜欢
天安门广场方队摄影记者
吉林一号视频07星天安门广场影像图
共和国阅兵中的女兵方队
盛世庆典谱写壮丽华章
——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国成立70周年阅兵精彩回顾(二)
2009 国庆60周年阅兵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胜利日大阅兵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