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推动图书馆战略转型:理念、策略与实践

2015-03-15 02:38陈骁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调研图书馆空间

陈骁

(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433)

以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推动图书馆战略转型:理念、策略与实践

陈骁

(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433)

以方便读者阅读文献获取知识为主导的图书馆空间布局原则已经被彻底颠覆,互联网时代,静态的知识获取对读者而言已经开始变得随时随地,而对动态的知识获取则主要依赖人与人之间(线上线下)的分享。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动态知识生态环境中,几乎每一位读者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创造(分享)着信息,人们开始习惯在各种各样的社区(信息圈)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应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去思考探索。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位不能仅仅停留在服务创新层次,应该站在图书馆战略转型的高度去认识、规划与实践。

大学图书馆 战略转型 信息共享空间 空间再造

1 核心理念

1.1 空间再造与图书馆战略转型

1.1.1 回顾

近10年来,围绕以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为核心的空间再造探索实践在中国内地很多大学图书馆蓬勃兴起,与此同时,以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为命题的理论研究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图书馆杂志》2005年11期发表了邹宁芬撰写的论文《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文章认为“信息共享空间顺应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共同学习的需要”,“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导致集体项目和小组活动增多客观上要求大学图书馆为共同学习和研究提供空间”,并认为“构建信息共享空间,关键是内容”,“服务体系或模式是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时面临的挑战”。文章最后提出,“信息共享空间成败与否,取决于员工”。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年4期发表了任树怀与盛兴军合作撰写的论文《信息共享空间理论模型建构与动力机制研究》,文章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以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其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为目标的创新服务模式”。文章系统研究并首次提出了信息共享空间以功能集成、协同知识管理和战略联盟为基础的理论模型,模型的内部构成主要分为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其中支持层是驱动系统运行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层,是保证系统诸要素良性运转的“动力系统”,它以人力资源为基础,包含现代信息技术、组织与管理、文化与精神三个关键要素。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年2期发表了高雅撰写的论文《中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比较研究》,文章从中美两国各自选取5个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作为分析案例,从空间设计、资源配置、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管理机制诸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与总结。

除了《中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比较研究》提到的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清华大学五所大学图书馆以外,还有两个实践案例也同样最具代表性: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国内首倡“图书馆IC2理念”,将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间)和Innovation Community(创新社区)有机融为一体力主建立“触手可及”的智慧图书馆,并以此引领图书馆机构重组,推动以学科化服务为引领的图书馆变革。

·2012年,浙江大学图书馆结合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规划和探索创建了知识、学习、研究、系统、多媒体、发明、文化和社会等八个信息共享空间,打通信息载体、文献分类、物理空间的界限,为师生提供资源一站式服务,满足读者对学术资源、研究氛围、文化追求等方面的需求。

1.1.2 问题

毋庸置疑,图书馆关于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探索是积极有益的,至少是吸引了很多校内读者重新返回图书馆,同时也让更多的读者开始重新认识图书馆。同样不能回避的问题是:通过跟踪观察与大量数据分析,图书馆发现大部分读者来到信息共享空间主要还是利用图书馆的空间来自修研习;空间内配置的许多信息化终端设备利用率并不高;提供给读者用于共同学习的个性化小组研习空间的利用率并没有想象之中火爆。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新的运营机制并没有完全带动传统的窗口服务模式的更新,图书馆员的基本工作还是常规的空间管理,学科化服务并没有依托空间优势顺利嵌入课程教学。

面对越来越热的信息共享共建建设浪潮,我们需要冷静反思:

·图书馆是否真正全面精准地把握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共同学习的需要?

·图书馆是否对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

·新的服务模式是否推动了图书馆传统业务的转型发展?

·馆员的服务价值有没有随之得到充分体现与认同?

2011年,我在《大学图书馆生存之道:基于图书馆再造理念的发展战略转型》一文中提出:“传统组织惯性的作用下,以往大部分的努力都是在固有思维模式下进行简单重复的外延式扩展。”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很多图书馆压缩了藏书空间,用来拓展服务空间,然而这只是传统的服务延伸,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建设信息共享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虽然早在2005年我们已经都意识到信息共享空间是大学图书馆难得的机遇。

1.1.3 观点

2013年,我在《再造大学图书馆: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提出:“图书馆再造的核心是图书馆员的再造,所有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的重新设计与再组织都是围绕能够激发图书馆员的创造力,共同谋求新的核心价值,同时努力争取组织价值在图书馆所处的环境(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的认可,在行业内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图书馆所有的改革其唯一的目标是将图书馆的全部工作成为大学使命达成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及核心能力,通过精心策划调研,细分读者群,深度剖析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在整个校园知识创新与大学生培养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并在价值链上选择关键环节,集中配置资源予以突破性发展,形成竞争优势。图书馆再造是图书馆完成战略转型与超越的关键。

由藏书空间到服务空间,再到学习空间,多年来业界实践的总体路径是清晰的,问题是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将其提升到图书馆转型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来规划。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不仅仅是在一个服务空间内配置足够的IT设备与设施,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也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当然,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也不仅仅是一项服务创新,透过信息共享空间,图书馆希望达到以下两个战略目标:

首先,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目的是支撑大学跨学科的知识创新,因此通过项目,实现将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成为学校“知识创新社区(Innovation Community)”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强化图书馆对于学校学术创新的支持与人文素养的拓展,把与图书馆相关的各项服务工作整合在一个物理及虚拟空间内,用来支撑学校使命的达成。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义与实践代表了未来图书馆的使命与经营理念,图书馆作为大学的知识与信息的传播社区,其传播的不仅是信息、知识,更是未来的教学理念和学校未来的定位及走向。因此,信息共享空间是属于学校的,透过信息共享空间能集中体现出关注“人性化”的学习理念,并清晰地表达大学正在实践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满足师生的教育需求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其次,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是对传统的以方便读者通过阅读文献来获取知识为主导的空间布局原则的一次颠覆性探索,新的空间将以学习进程为主导,构建一个全新的服务机制,并在每一次实践中,引领图书馆员从传统的工作范式与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完成馆员价值再造。

核心理念之一: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本身不是图书馆的战略目标,而是战略目标实现的路径与抓手,图书馆要抓住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机遇,以此作为空间再造的突破口,完成图书馆功能重新定位,从而明确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在整个校园知识创新与大学生培养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

1.2 从信息资源支持到融入学习进程

信息共享空间不仅仅是服务创新,而是图书馆战略转型的重要路径与抓手,其中的核心是通过建设让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能够融入学校教学与科研主战场,成为大学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图书馆论坛》2014年4期发表了刘金涛撰写的论文《从信息资源支持到融入学习进程——香港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发展进程考察及启示》,文章以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三所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及运营情况为例,通过空间面积、改造方式、空间布局、资源融入、校内合作伙伴、服务特点及各个功能空间布局等多个维度揭示了香港大学信息共享空间的共性与特性,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香港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位都逐步拓展到用户学习和研究进程,通过有效整合及服务创意,激发和帮助用户协同知识创新学习。香港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经验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信息共享空间必须充分体现学校的基本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这就意味着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从一开始规划设计的时候,就要高度关注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用户研习习惯已经发生了何种具体变化?未来走向是什么?只有深刻地理解了变化背后的东西,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未来走向,而不仅仅把关注点放在技术或者技术的应用上。

香港各个大学的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发不是技术的引进与运用,而是理念。我们深刻体会到香港大学图书馆同仁们对这轮由于技术引发(或者驱动)的空间再造的背后的关注与实践。正如卡罗琳·J·斯奈德在《生活在混沌边缘:引领学校步入全球化时代》一书中提到的:“技术给我们创造了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在协作性社群中进行学习的可能,这不但影响了我们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影响了学习的方式。更有甚者,技术在我们沟通和交流中所处之整合性地位会自然而然地塑造出一种有关于理解和认识、行为和举止、准则和规范的新文化。”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不是单纯将计算机、投影仪、高速打印机,甚至3D打印机等IT设备设施放置到空间内,为用户实现技术、教学与文献资源的整合就可以了,图书馆应该高度关注技术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把握用户由感性到理性认知的规律性,充分认识技术改变用户行为同时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文化,并让学校的师生(用户)、图书馆员一起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全新文化的学习、体验与塑造过程中。

核心理念之二:在信息共享空间内,图书馆员不仅仅是提供信息资源支持,教师也不仅仅埋头传授知识,学生也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最为重要的是:我们都在共同创造并一路见证一种数字文化在校园环境内的诞生,我们需要彼此携手,共同致力于全新的学习进程体验,只有这样,信息共享空间才被赋予了意义,有了灵魂。

2 关键策略

2.1 案例研究法

2.1.1 概述

案例研究法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次才是一种管理评估工具,用来帮助我们对创新性服务项目或管理举措进行判断。2014年1月,UNCG大学图书馆副馆长Kathryn Crowe应邀来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分享经验,Kathryn Crowe女士长期从事图书馆公共服务的发展与评估工作,2007年起在北卡罗莱纳大学绿堡分校图书馆主持该馆空间改造项目的需求调研和效果评估工作取得了良好实效。她报告的主题是“基于循证视角的图书馆学习空间拓展”,着重介绍了北卡大学绿堡分校图书馆于2007至2009年间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焦点小组访谈三种评估方法开展图书馆空间需求评估工作的实践情况。这三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帮助馆员获得了馆内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利用数据,以及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信息。在此基础上,图书馆重新规划了现有空间的功能,空间建设完成投入运行后广受学生欢迎。

2.1.2 问题

案例研究首先是建立在质的研究基础上,因此需要一个从更为宏观的研究问题入手。我们在校园环境中至少需要收集用户对以下三组问题的相关反馈信息:

·了解校内师生对图书馆发展过程中面临挑战的看法;

·了解校内师生对图书馆正在采取的变革措施的评估;

·了解校内师生对图书馆正在改变的服务关注与参与度。

在基于上述三组信息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更具有针对性的案例研究策划,具体包括五个环节:(1)文献调研;(2)问卷调研;(3)访谈;(4)文档综述;(5)焦点小组。

2.1.3 步骤

(1)文献调研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为主题开展相关研究成果的检索并形成文献综述对图书馆员而言似乎是最为拿手的。然而,文献调研的主题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多个维度的文献调研是拓展我们视野的有效手段,对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而言,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尤其是要特别关注空间、信息技术、学习方式、团队、合作学习等等一系列主题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2)问卷调研

问卷调研需要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去设计与策划,问卷调研至少需要提供三组有效数据。第一组:进一步了解学生校园学习行为、校园空间及图书馆空间对学习过程的支持情况;第二组:进一步了解教师教学方式及科研活动中对校园空间及图书馆空间的需求情况;第三组:有针对性地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功能及服务征询校内外师生意见。

第一组和第二组调研的重点问题有:

·群组讨论、合作学习及个人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人群占比情况;

·群组讨论、合作学习及个人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所带来的效率情况;

·校园环境内用户合作学习、群组讨论等学习场所空间的选择情况;

·教师对群组讨论、合作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认同度及参与度占比情况;

·团队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有什么影响;

·校园现有环境空间对不同学习方式的支持度。

第三组调研的重点问题有:

·不同学习方式过程中对知识的需求排序;

·不同学习方式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式占比排序;

·不同学习方式过程中对IT设备设施及应用软件的需求排序;

·不同新媒体技术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排序;

·群组讨论、合作学习的人数规模排序;

·群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时间跨度排序;

·群组讨论、合作学习对空间大小需求排序;

·群组讨论、合作学习对图书馆不同类型文献(图书、期刊、数据库等)需求排序;

·群组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希望增加的新角色(教师、学长、学霸、馆员等)排序;

·群组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的各类专业指导(同类学科、跨学科、信息检索、IT应用等)排序;

·空间设计关键因素(设备设施、开放时间、信息分享、辅助设备、餐饮支持等)排序。

(3)访谈

在文献调研及问卷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设计个性化的问卷表,同时针对不同的访谈对象策划不同的访谈大纲,访谈不仅仅是问卷调研的延续,更主要是加深了解,并修正一些文献调研及问卷调研的重要结论与指标。

(4)文档综述

在案例研究过程中,图书馆员收集的文档是不同类型的,有图书、论文、媒体报道、会议记录、访谈记录、调研数据,甚至有学校规划、年度计划等等。所谓的文档综述,就是根据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重要观察点,进行多维度整理、分析与归档。例如:群组讨论(重要性、时间、空间、人数、教师、馆员、设备、文献资源等等)。

(5)焦点小组

焦点小组的人数、参加人员、讨论频度通常根据建设需要而定,可以是项目组成员内就某一个主题,例如:群组讨论过程中馆员参与的策略以及需要的空间与设备等。讨论成员可以不仅仅局限在建设项目组成员内,非项目组的馆员、学生及教师都可以根据需要邀请加入。聚焦小组的任务就是剖析学习行为、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为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提供必要的设想、建议或数据。

关键策略之一:在论证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方案时候,核心的问题是精准把握校内读者学习进程中对图书馆空间、资源以及服务的需求,细分读者群,为每一类型的读者建立需求档案,关注细节,为每一类型的服务建立不同的服务策略。

2.2 跨界合作

2.2.1 概述

跨界(Crossover)是一种篮球术语,意思指运用交叉步,快速过人。延伸含义是跨越两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等范畴而产生的一个新行业、新领域、新模式、新风格等。在互联网时代,很多研究者意识到仅仅靠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获得创新突破,很多学习者也意识到学习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教师,也许需要更多的指导与交流,包括不同学科背景之间的学生、跨年级的学生、馆员、信息技术人员等等,协同学习已经越来越受到学生关注与喜欢。

2.2.2 问题

就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而言,我们不仅仅需要将传统的基于纸质文献的图书馆服务与其他各种资源、计算机技术、多媒体视频技术等整合在一个相对无缝的环境中,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更为重要、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将图书馆的服务设计、品牌设计,传播视觉设计、IT数媒设计、文化软装设计以及展览设计等多种设计元素,整合体现在一个空间内,其中核心是以读者学习进程及教师教研过程的需求为主线,体现出开放式、多功能、人文化、环保性等理念。

2.2.3 步骤

(1)通过与教师合作,最大限度地了解与把握学习进程;

(2)通过与设计者合作,最大范围地细化每一个与学习进程有关的元素,包括空间设计、视觉设计与服务设计,并且提供可视化、概算化的设计方案;

(3)通过与软硬件供应商合作,最大程度地探讨IT对学习进程的服务度及对空间管理的支撑度;

(4)通过与学校IT部门合作,最大范围内评估所有的IT应用实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5)通过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合作,探讨建立跟踪评估指标体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关键策略之二:在运用案例研究法有效收集、分析与评估校内读者需求与图书馆行业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跨界合作,深化设计概念,形成建设方案是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又一关键策略。

3 案例分享

3.1 概述

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位于武川路校区图书馆北楼7楼、南楼5楼;其中北楼7楼面积3250平方米,南楼5楼面积756平方米,合计4006平方米。整个建设周期分为两期,一期建设主要是解决空间装修及智能管理,二期建设主要解决IT全面融入,搭建全新的运作机制、服务模式与文化环境建设。案例调研始于2012年11月,2014年4月启动一期设计招标,2014年7月上旬完成一期工程招标,中旬一期工程建设正式启动,2015年4月一期工程竣工,定于2015年5月上旬试运行。二期建设于2015年4月启动,预计2016年4月完成。

3.2 设计原则

(1)强调人 (people)、活动 (programmes)、场所(place)、伙伴(partner)、文献(document)五主轴的辩证统一,建立富有弹性组合的多元空间体系。

(2)高度关注多种信息技术的相互渗透与集成应用。强调基于校园卡统一身份认证基础上的应用集成,突出信息技术对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线上线下)、场内场外信息的实时整合,用户研习过程与成果的多维度展示与分享。

(3)充分表达和体现上海财经大学校园文化的传统精髓与当代大学的精神探索与追求。

(4)充分考虑到现有武川路校区图书馆1-6层空间的文献资源布局与人流,通过信息共享空间改造推动图书馆整体空间的整合与转型。

(5)充分考虑到学习过程中对文献的依赖度,信息共享空间不配置传统意义上的(钢木)书架,但是会根据图书馆开展的各类活动,灵活配置的主题(木质)书架。

3.3 案例研究实施概述

3.3.1 问卷调研(用户需求调研3次,馆藏资源调研1次)

·教师教学及科研活动与图书馆支持情况调研

图1 图书馆方案模式架构说明:该图引自Steelcase,基于Steelcase的研究,这一架构解释了图书馆的新兴需求、邻近性及发展趋势。

(2013.10.9-15)(来自11个院系、24位教师、54%海外教学背景)

·校园学习活动与图书馆空间支持情况调研

(2013.10.15)(来自12个院系、503名学生,其中:本科1-2年级146人、本科3-4年级138人、硕士171人、博士43人、其他5人)

·图书馆馆藏资源数量及布局调研

(2013.12.18)

·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需求调研

(2014.03.24)(来自17个院系、1648名用户,其中:本科1-2年级977人、本科3-4年级358人、硕士229人、博士74人、教职工6人、其他4人)

3.3.2 实例剖析(5次)

西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2012.9-11)、同济大学创意设计院中芬中心(2012.11.29)、香港地区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2013.4.7)、加拿大女王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2013.9-12)、浙江地区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2013.12.24)。

3.3.3 网络调研(8所)

日本同志社大学学习共享空间、日本创价大学信息共享空间、美国北卡UNCG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美国纽约大学图书馆研究信息共享空间、美国伊利诺大学图书馆多媒体信息共享空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研究信息共享空间、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研究信息共享空间。

3.3.4 专家报告(4场)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转型(2013.05.10,任树怀,上海图书馆学会IT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中的IT支持(2013.07.04,汪洋,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技术支撑环境(2013.12.13,孙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系统部主任);Using Evidence for Library Space Planning——基于循证视角的图书馆空间规划设计(2014.01.20,Mrs.Kathryn Crowe,美国UNCG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3.4 跨界合作经典案例

2015年4月,项目建设小组与全球办公家具行业的领导者Steelcase进行了多次跨界讨论,达成共识。通过家具等软隔断,构筑不同功能区域,满足多元化用户需求,透过空间创意以及图书馆员服务内涵的注入,影响用户行为(如图1所示)。

4 结论

以方便读者阅读文献获取知识为主导的图书馆空间布局原则已经被彻底颠覆,互联网时代,静态的知识获取对读者而言已经开始变得随时随地,而对动态的知识获取则主要依赖人与人之间(线上线下)的分享。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动态知识生态环境中,几乎每一位读者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创造(分享)着信息,人们开始习惯在各种各样的社区(信息圈)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应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去思考探索,通过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见证大学教学改革,助力学习方式变革,促进馆员角色转变,谋求业内核心竞争力。

1 卡罗琳·J·斯奈德等著,桑新民主编.生活在混沌边缘:引领学校步入全球化时代[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 李笑野,陈骁,王伯言主编.再造大学图书馆: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与思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3 Brent Davis等著,毛齐明译.心智交汇:复杂时代的教学变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邹宁芬.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J].图书馆杂志,2005(11):30-33.

5 任树怀,盛兴军.信息共享空间理论模型建构与动力机制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34-40.

6 高雅.中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比较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2):52-55,93.

7 陈骁.大学图书馆生存之道:基于图书馆再造理念的发展战略转型[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8).

8 刘金涛.从信息资源支持到融入学习进程——香港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发展进程考察及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4(4):135-140.

陈 骁,男,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财经数据库检索与评估,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变革。

猜你喜欢
调研图书馆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图书馆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