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报道重大突发事件
——《长江日报》沉船事件报道的启示

2015-03-15 06:10朱建华
中国记者 2015年7期
关键词:长江日报突发事件救援

□ 文/田 飞 朱建华

地方媒体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报道重大突发事件
——《长江日报》沉船事件报道的启示

□ 文/田 飞 朱建华

2015年6月1日晚9时30分左右,载着四百余人的“东方之星”客轮,突遇恶劣天气在长江监利水域翻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对这一突发事件的全媒体报道中,《长江日报》刊发的沉船被吊起的单幅图片作品,获得广泛采用和传播。同时,该报设置的微博直播话题总阅读数高达1.3亿人次,跟帖评论等超过12万条,在运用互联网思维展现传统媒体专业能力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长江日报 互联网思维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

快速出击抢到传播主动权

6月2日凌晨2时40分,《长江日报》摄影记者陈卓正好还没睡,在手机新闻客户端看到刚推送的监利长江段游轮沉没(最早消息把地点误报成石首)的短讯,虽然仅几十个字,但觉得事情重大,请示值班主任后,于凌晨3时自己开车直奔200公里外的湖北省监利县大马洲水域江面失事现场。由于动身早,陈卓成为第一个到达现场的专业摄影记者。清晨7时许,陈卓第一时间用手机拍摄并向报社传回现场救援照片。而此时,很多媒体记者还在赶往现场的路上,或者虽接近现场但正寻求突破警戒线。

清晨6时许,《长江日报》启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应急机制,采编各个环节开始运转,打破纸媒24小时新闻播报的周期:前方记者发回的图文第一时间在《长江日报》新媒体平台首发,而不是留到次日见报。前后方24小时联动,图文编辑、网络技术人员各岗位全天候值守,PC端网站、微博、微信账号实时更新,让信息采编与信息传播同步进行。

8时17分,陈卓的现场图片通过《长江日报》官方微信发布,题为《长江日报记者实拍客轮救援现场,祈祷458人安好!》(注:后经过有关部门调查核实,最终确认客船上实有人员454人)。由于《长江日报》前后方行动较快,当日早间“《长江日报》记者实拍客轮救援现场”的照片,被腾讯网等多家门户网站转载。这为后期《长江日报》用新媒体报道“东方之星”救援现场并取得良好的网络传播效果,奠定了基础。

发挥专业优势,打造新闻精品

网络时代快人一步只是阶段性制胜的法宝;而要想赢得战役,就必须拿出真正的新闻精品。新华社、法新社、路透社以及国内外众多媒体均派记者前往采访沉船事件,作为当地媒体,《长江日报》深感任务艰巨。

接下来,以陈卓为代表的《长江日报》采访团队克服大雨、泥泞、现场管制等诸多困难,搜寻线索聚焦关键新闻场景,不敢有半点松懈,接连拍下了救援人员俯身敲击船底与被困者联络、从翻沉的“东方之星”号中救出65岁朱红美老人、21岁重庆籍船员陈书涵等重要瞬间,并及时传回报社,源源不断地为后方新媒体传播供给优秀新闻作品。

救援工作进入第三天,雨终于停了。傍晚时分,西边天空的云层中,泛出了些许红色霞光,眼前的“东方之星”船底,在这个背景之下显得格外令人痛惜。见此情景,陈卓想,出事的大都是“夕阳红”旅行团的老人,沉船置于这样的背景中,是可以有更多新闻信息含量的。

6月5日,经过救援人员日夜奋战,倒扣江中数日的“东方之星”客轮,一点一点被扳正。傍晚,船体完全扶正,四层甲板全部露出水面。当晚7时多,薄云后面的太阳再次映红天空,“东方之星”以完整姿态静静呈现在眼前,救援官兵开始集合,整齐地站在岸边准备进入刚刚出水的客轮上实施搜救。由于有了昨天现场的思考,陈卓迅速找到制高点,选好角度,拍下这一看似宁静却能引起人们巨大情感冲动的画面。

影像在快门声中定格,数据在电波中传送,《长江日报》新媒体客户端在接到图片的第一时间对外发布,这张照片被迅速转发,瞬时传遍整个互联网。有网友留言:这个画面,虽然看不到任何悲惨的东西,但就是让人落泪!

当天晚上,国内报纸就此照片约稿的电话此起彼伏。第二天,《长江日报》以《夕阳之下 一如你从未离开》为题通栏刊发这张照片及其报道。包括《新京报》《东方早报》《中国日报》等全国数十家报纸都在头版大幅刊发这一作品。

国内专业摄影报纸《人民摄影》经过汇总比较,也觉得这张作品信息量大、视觉语言包含的情感元素丰富,是这一报道场景中最典型、最优秀的摄影作品,当期在头版通栏巨幅刊发。

整合新媒体平台使快速发布更有效

“专注、极致、口碑、快”是互联网思维的典型特征。这些思维也贯穿到《长江日报》此次救援报道的全过程当中。

如何第一时间快速发布现场救援信息,选择发布平台十分重要。“两微一端”是新媒体平台的“标配”,“两微”指微博、微信,“一端”指新闻客户端。

这三个发布平台的运作规律和效果是不同的。若选择媒体自己开发的新闻客户端作为主要发布平台,其受众人数有限,传播效果难以最大化。再看微信,微信公众号主要依托朋友圈作分享式传播,并不适合推送即时性、碎片化信息,而且,推送还要微信后台审核,且限制推送条数,并不利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发布。相比之下,微博不仅有数亿用户作为基础,发布不受次数限制,也无需对发布内容进行事先审核。

鉴于上述认识,《长江日报》新媒体把官方微博作为信息发布的主平台,迅速建立“#长江日报在现场#”和“#长江救援在行动#”两个话题,以直播形式及时播报现场救援情况。前一个话题以记者自采内容为主,后一个话题以转发权威媒体的信息为主。两个直播话题,将微博上碎片化的即时性信息整合为一个连续的播报整体,便于受众及时、全面了解现场救援进展情况。

优化编审,为新媒体传播护航提速

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既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也要确保权威性和舆论导向的正确性。面对“东方之星”翻沉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如何尽可能兼顾时效与导向正确呢?

对此,《长江日报》选择业务能力强、政治鉴别能力高的骨干人员为网络平台发稿人,直接与前方记者对接,贯彻一般信息即时发布,重大敏感信息请分管副总编辑把关的新媒体发稿制度。

□ 图为《夕阳之下,一如你从未离开》,《长江日报》记者陈卓拍摄。图中场景是倾覆沉没的“东方之星”在扶正后起吊出水,穿着防化服、即将入舱的搜救人员在岸边静默。

例如,在微博上点击阅读量达6700万人次的夕阳下“东方之星”扶正出水照片,就是前方记者传回照片,经网络平台发稿人配文后,迅速由《长江日报》官方微博首发的,前后操作仅相隔5分钟。采写编辑与审核发布之间环节的优化和减少,为信息的广泛传播赢得宝贵的时间。

《长江日报》此次沉船报道采取的另一项操作策略,就是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互联互通,文字记者可以用手机拍照片,摄影记者也可以口述救援现场的情况再由后方整理发布。这不仅提升了报道的时效性,也锻炼了采编队伍的应变能力。文字记者拍摄的图片与摄影记者撰写的文字,在这次救援报道中均得到广泛传播。

这次突发事件报道,《长江日报》新媒体平台发布图文稿件约200条,远高于报纸同期用稿量。前方记者采写的图文,新媒体平台基本上都采用了。新媒体平台上稿件的阅读数、转发数、评论数等反馈数据极为直观,进一步激发了前方记者的新闻生产潜能。

开放与分享让传播更具影响力

开放与分享,是互联网思维的另一典型特征。前方记者发回的“东方之星”救援现场图文,第一时间通过《长江日报》微博 “#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直播话题发布;同时,《长江日报》也允许其他机构和个人对此进行转载。由此,发布平台的开放性和内容的开放性,直接带来海量的分享。正是由于大量受众自发参与分享,《长江日报》关于“东方之星”救援报道的图文传播半径不断被扩大。最终,“#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直播话题在新浪微博上创下了点击阅读量1.2亿人次、跟帖评论超过11.5万条的记录;另一个微博直播话题“#长江救援在行动#”的点击,也达到阅读1300万人次、跟帖评论超过6300条的记录。开放与分享使信息传播的途径更加宽广,不仅让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得以提升,也让主流媒体有力引导舆论向客观、正确、健康、积极发展。

《长江日报》在这次报道中之所以取得比较大的影响力,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新媒体报道不只是纸媒报道的延伸,还是当下传播系统的核心环节,报纸只是我们输出端口之一而不是唯一;二是专业化的新闻精品生产,是纸媒赖以生存的至上武器。

(作者单位:长江日报社)

猜你喜欢
长江日报突发事件救援
紧急救援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3D打印大救援
独特视角诠释改革开放40年变化——以《长江日报》“回望为了奋进”报道为例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地方媒体参与国家叙事大有可为——长江日报讲中国故事力作频出
救援行动
突发事件
紧急救援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