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芸杰[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成全还是毁灭
——《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局之比较
⊙盖芸杰[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诞生于16世纪末的巨著,一个代表了中国明代戏剧的高峰,一个代表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高峰;但两部作品却有截然不同的结局,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主题、艺术手法、创作背景、作家思想等方面的阐释来探究其结局不同的原因。
汤显祖 莎士比亚 创作背景 作家思想
1959年,田汉去江西临川拜访“汤家玉茗堂碑”时赋诗:“杜丽何如朱丽叶,情深真已到梅根。何当丽句锁池馆,不让莎翁在故村。”其实,朱丽叶的至情与杜丽娘不相上下。《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了蒙太古家族的儿子罗密欧失恋后在其朋友的陪伴下参加了仇家凯普莱家族举办的假面舞会,并在这场舞会中与凯普莱家族的女儿朱丽叶一见钟情,俩人在花园表白后私订终身教堂结亲,罗密欧误杀朱丽叶表哥被流放,凯普莱家族将朱丽叶许配他人,朱丽叶假死,罗密欧信以为真喝毒,朱丽叶醒后殉情,两大家族化解仇恨的悲剧爱情故事。
杜丽娘与朱丽叶分别代表了东西方至情女性的典型形象。
《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16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而且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盛行一时,莎士比亚更是英国人文主义的先驱,他在《哈姆莱特》中肯定了人的价值,而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是反对中世纪封建思想、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代表之作。
汤显祖、莎士比亚是生活在同一时代、思想观念有共鸣点的人,但二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通过《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局的安排可见一斑。
因此,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各自的爱情观。俩人都是极其浪漫之人,对待爱情也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前者强调了爱情“起死回生”的“神力”,侧重的是爱情对人的影响;后者突出了爱情可以跨越生死的至高境界,表现了爱情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是对爱情的肯定和赞美。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艺术手法上更多的是遵从戏剧情节发展的规律,与《牡丹亭》比较更富于现实性。《罗密欧与朱丽叶》仅有五幕,但情节的发展却是一波三折,最典型的情节突转要属第四幕到第五幕的转变:神父劳伦斯帮朱丽叶想出了“假死”的主意,同时让人送信给罗密欧,但是由于送信人的耽搁导致罗密欧不知朱丽叶假死的事实,罗密欧在杀死帕里斯后服毒自尽,导致朱丽叶醒来后看到的是死去的罗密欧。莎士比亚通过时间差的安排,很好地催进了剧情的发展。同时,按照现实性的写法,没有利用精灵、仙女之类的超自然手法来组织剧本,这一点明显不同于《牡丹亭》,但这也丝毫不影响其浪漫主义的色彩。
莎士比亚在其著作《哈姆莱特》中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一问题同样也适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汤显祖安排了杜丽娘与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莎士比亚则让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前者可理解为“成全”,后者可理解为“毁灭”。所以说:“成全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但二者并没有哪个更“高贵”之说,因为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只能说这两部戏剧各有千秋。下面从两方面分析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
16世纪的英国,是较晚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国家,当时人文主义盛行,人文主义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高扬主体意识、追求个体解放和婚姻自由、反对中世纪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莎士比亚的作品更是极富人文主义的色彩。《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是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双双殉情化解了凯普莱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的仇恨,这一点很符合人文主义追求“博爱”的思想,表现了爱对恨的化解和征服。
[1] 汤显祖.牡丹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刘松来,乐帧益.《牡丹亭》“至情”主题的历史文化渊源[J].文艺研究,2007(3).
[6] 李伟民.在社会与命运中毁灭的美与爱——谈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作 者:盖芸杰,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