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冷场”问题的探究

2015-03-14 00:25杜丽荣河北省昌黎县马坨店乡刘林子完全小学066600
学周刊 2015年25期
关键词:冷场新知思维

杜丽荣(河北省昌黎县马坨店乡刘林子完全小学 066600)

浅析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冷场”问题的探究

杜丽荣(河北省昌黎县马坨店乡刘林子完全小学066600)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冷场”的情况。就是问题提出后'满堂茫然'无人应答。这是我们所有教师最不愿看到的'因为它会让我们的课堂陷入尴尬局面'进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但有些“冷场”是教师故意为之的'教师设计这个“冷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造成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教师的“故弄玄虚”。这样的“冷场”是积极的'而上面所说的那个“冷场”是消极的。

遇到消极的“冷场”'一般教师经常会采取两种办法解决。一是越俎代庖'自己说出答案。这样就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或者是学生对突然降临的解说不能理解'完全是跟着教师“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教师虽然一路过关斩将'但是学生既没有体验过程'又没有理解结果'最终还是无功而返。唐僧还是要自己亲自取经'历经磨难才能修成正果。若是让孙悟空自己去取'用不了半日就能回来'可是有用吗?或是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后明白了'但是这无疑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没有经过主动积极的思考而被动地接受'这样的移花接木很难让知识成活'更不用说灵活应用了。况且教师的一言堂还会让学生失去交流的机会'没有了思维的碰撞'造成“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堂尽带黄金甲”的后果。二是“点将出征”'找几个优等生随便说说'即使说不到点上'教师也有了台阶'再自己总结就显得顺畅自然了。这也是教师的无奈之举'其实效果也好不了多少'“牛不喝水强按头”'学生也不会“买”我们的“账”的。

这一问题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这也是我们急需革除的痹症'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探寻。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做必要的铺垫,问题过于突然

在学习新知前都要进行必要的复习'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好比播种前的翻耕'给新知以最佳的生长环境。但是有时由于我们没有认真分析教材'没有抓住重点难点'结果是“错翻了土地”。本来新知的生长点是此'我们却错翻了彼。等到有关新知的问题一提出'学生猝不及防也就在所难免了。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在复习导入环节中没有让学生重温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而是让学生计算了两道长方形面积的试题'并且提问圆周率的值及其意义。当他提问怎样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时'学生都不知所措了。这一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利用转化思想来推导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可是教师却没有在新授知识前唤醒这一思想'而是错误地把求长方形的面积当做新知的生长点。尽管学生的经验储备中存在这一转化思想'但是我们却没有及时将其唤醒'致使学生无法提取'不能通过类比推理而顺利迁移。

二、问题跳跃太快,造成学生“消化不良”

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切不可像“小猴子下山”一样顾彼失此'困惑还没有解决'就让学生背着包袱去攻击下一目标'这样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让学生思维负荷越来越重。一位教师在执教二年级一节“解决问题”课时'出示了下面一道题让学生解答。儿童票:5元'成人票:10元'我们每8人一组'我们组带40元够吗?问题出示后'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探讨'然后找人汇报。一个学生回答如下:5×8=40(元)答:够。教师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做法正确后却没有问及这样做的原因'而是马上提问:“你们想一想用除法怎么做?”这节课是在学完表内除法后出现的一节“解决问题”的复习课'教师是想让学生用除法来计算'但是学生却用乘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与教师的意愿相悖。既然“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教师就应该先带领学生领略“柳树的翠色与生机”'而不要去急于栽花。学生正在为自己的成功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本以为已经万事大吉'可是教师却转了一个“直角弯”'让学生的思维晃动起来。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是用的乘法'只有很少的几个学生用除法'因为这道题还是用乘法解决比较顺畅。如果我们能在此时“顿笔”'让学生说一说这样计算的理由'然后再提问还有没有其他做法'让学生的思维沿着弧形轨道前进'不就很平稳了吗?

三、问题不够明确具体,让学生无所适从

还以上面的那个教师的那节课为例'当有学生回答出“40÷5=8”后'教师即问:“你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就不好理解。这个问题指向性不明'大而宽'学生很难体会到教师的意图'也抓不到实质的东西。二年级的小学生思维简单'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很难归纳梳理'所以也就感到茫然。或许他们列出这个算式只是直觉思维的结果'看到“40元”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后再根据教师的提示就很快想到了这样的计算方法'对其所以然没有思考。所以当时举手的学生就微乎其微了。如果我们把“你是怎样想的”这个问题改为“为什么列出这个算式'你就知道40元够了呢?”这样问题就清楚具体了'学生就能切中要害、有的放矢了。

四、问题过难,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率最大化'不顾学生的认识水平'盲目挖掘教材深度'设计一些“空中楼阁”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当然要出现“冷场”的局面。如一位教师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出了下面的一道题:“正方形的面积是361平方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这样的问题要用到开方'连初中学生都费解'何况是小学生呢?两位数的开方学生还可以通过乘法口诀来解决'但是对于这样的数的开方'一般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是没有的'不能解决是肯定的。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课前一定要认真分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明确本节课教学的关键。重点、难点必须为学生所理解把握'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而重点难点又是一块“硬骨头”'如果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其进行必要的软化'就很难“啃”动的。因此'我们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清扫“外围据点”'做最大可能地近距离“攻击”。为了顺利突破重、难点'我们就必须找准知识的逻辑起点'攻击从这里开始才能奏效。所谓知识的逻辑起点'就是新知的基础'学生只有站在这些基础之上'才能顺利向上攀爬。比如'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就是对除法的熟练计算和除法的实质意义的理解。对除法的计算必须理解除法的计算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而除法的实质意义就是“平均分”与“包含分”。理解了计算意义'才能正确计算除法'理解了实质意义'才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算式。做好学情分析'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什么阶层'是否已经到达新知的边缘。当然'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我们只要求大同就可以了。

以上四点就是我对这一课堂现象的原因所做的分析'也许有更重要的方面我没有发现'或者我的看法有着偏差与不足'望同仁们予以补充矫正。

(责编赵建荣)

猜你喜欢
冷场新知思维
思维跳跳糖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长安画派“冷场”了?
高亮度冷场电子源研究进展
冷场君与人气王有时只差一个“如果”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