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楠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夫尔·泰勒说过“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这就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思考、活动、探究的主体,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思考和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此而形成师生共生共学,教学相长,学生主体地位突显的教学氛围。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观显得尤其重要。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参与评价。在开发学生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过程中,必需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议、敢评,让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评价,并在此过程中,采用小组竞赛、组内互评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入其中,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交往中主动发言,积极交流。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教师不能仅仅着眼于最终的结果,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地克服困难、不断认识事物的过程,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纠正,促进学生对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学习需要保持持久的动力,关注学习过程的努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及时给出肯定和鼓励,有助于学生把学习当作贯穿人一生的努力。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室、网络、广播、电视等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信息,从而获得有益的东西。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相互交流,就各自获得两种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本学期我执教的两个八年级班,我用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全年级抽来的重点班),对于实验班,我按单元让学生随意抽签组成学习小组,一篇课文先由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巡视辅导,最后进行师生合作讨论。逐渐发展由每个学习小组针对课文收集相关的资料,每组轮流推选组员上讲台讲解,老师进行总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高涨。后进生和比较内向的学生也融于学习小组中。两个班的期末成绩对比如下表。
?
以上数字可以说明,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自主性学习,两个班的差距明显缩小,尤其是试验班的后进生大幅度减小(及格率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创新能力得到了展现。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一直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收集、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从而增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感悟,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来获得知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所认为的教学过程的成效是依靠“交流”来获得的。
中学阶段是思维特别活跃时期,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新鲜感,都想尝试。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阐述问题是自身能力的体现;他们为别人做评价,激活内心的表现欲,尤其能使后进生感觉到平等,丢弃了羞涩,抛弃了压力;他们走向讲台,激发斗志,尽情的展现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师也抛弃了包干到底,没有成效的教法。实现了教学是师生在没有任何内在和外在压力与制约的交往情境下进行的,主体间处于彼此真诚的交往互助,合作分享和相互启发与发现的‘双赢’的存在状态和创造过程。
但新课改并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信口开河”。虽然鼓励学生大胆思维、质疑、讨论、发表“感受”、“体验”、“张扬个性”,但都必须切实立足于课本,学生对问题的阐述都必须抓住中心并且有观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个成功的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的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作为一个引导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作、学会合作。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