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霞
【摘要】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归因习惯和方式,教师有责任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鼓励积极的归因,可以帮助学生转变消极的归因,引导进入与学生相适应的最佳归因方式。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经历的学习過程比较复杂和艰难,归因方式普遍倾向消极,尤其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诊断 分类归因 目标法 策略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99-02
1.引言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分类归因是指教师引导各层次学生进行正确的成败归因。社会心理学家Heider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是人们对事件的感知而不是事件本事。成败归因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2.诊断学生的归因倾向
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就有着不同的归因方式。学生根据对自己的期望和了解,评估自己的行为表现,并对成功或失败的行为结果作出主观评价。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学习行为结果只能通过考试、竞赛的分数和等级来体现。学生对成功或失败两种结果的反应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失败后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进一步失败,形成恶性循环。有的学生则奋起直追,坚持不懈,直至成功。研究表明,学习成功与失败最明显的差别不在智力水平上,而在于学生个体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感知上。学生对学习行为结果的归因,无论正确与否,都直接影响其学习效能感,因而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分析判断学生的归因倾向,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高职生在语言学习上普遍存在“习得无助感”,失败与挫折常伴左右,与自身期望差距较大,容易倾向于做出消极的能力归因,日积月累就陷入了消极的归因模式: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在教学中有意放慢每一个讲解的环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观察自己对知识点的习得过程和思维习惯。
3.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教师要尝试引导学生从消极的能力归因转向积极的努力归因。任何人的归因都有可能受到别人的影响,而学生的自我归因最直接的就是受到心目中的权威—老师对他们的成败归因的影响。学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感知学习的成败,并以此作为成功与失败的依据,因而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和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归因倾向,有意识有目的地采取不同的行为和态度,有效引导或调整不同层次学生的归因取向。对认知能力强的学生,通常会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能力强,努力程度高等内在因素,使自己产生满意和自豪感;把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大、运气不好、粗心、或是身体状态不佳等不稳定因素,即便失败也能重新树立信心,相信只要下次改变相关的不利因素,即可获得成功。
4.为不同归因的学生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归因倾向,但总体而言,基本可分为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两大类,其中又有相互渗透和交错,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或是积极多于消极,或是消极多于积极。除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外,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课外个别接触的过程中,教师都能通过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反馈判断出学生的大致归因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引导学生朝向更有利的积极归因。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模式,学生对教师的行为态度以及所贯穿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有着最直接敏感的反馈。因此,精心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策略显得尤其重要。
4.1具体目标法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大,把大目标细化为N个小目标,依据不同的学生个体差异调整目标要求,能高则高,不能高则降低。正所谓“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强者迎接更大的挑战,弱者感到战胜自我的惊喜,教师根据不同对象,不停变换目标要求。
4.2策略多样性
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这一点非常重要,也非常需要教师的智慧。高职生经过多年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已经丧失了应该具备的基本思考能力,形成了不经思考随意作出判断的学习习惯,因而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判断,让学生体验思考的乐趣,使学生爱思考,善于思考,爱学习,善于学习。如提问策略的多样:层层深入式,分析讲解式,前后对比式,联想式,举一反三式,重复表达式等。复述策略的多样:跟读式,意群复述,句子复述,段落复述,慢速复述,快速复述,简述,概述等。任务多样性:阅读、故事、小品、唱歌、收集资料、小组活动、小组比赛等。
“习得无助感”是大部份高职生感受最深刻的情感体验,分类归因可以切实有效的了解这一类学生学习动机及归因倾向,适时纠正学生做出的错误归因。高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重塑归因习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鼓励学生建立一种积极的归因模式,消除学生的自卑无助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逐步培养并保持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