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2)
翻译教学中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能力研究
秦军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2)
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译者的跨文化意识能力在翻译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作为翻译教学体系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高职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应积极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译技”,又有一定跨文化能力的人才。
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教学;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调节能力。鉴于翻译活动是两种文化间的双向交流,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在这双向互动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她)的跨文化意识直接影响着译品质量。一般来说,译者的跨文化意识由三个部分组成:(1)对源语文化的理解及掌握程度;(2)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适应程度及调节能力;(3)对文化翻译策略的解释力度。著名翻译理论家AlbrechtNeubert曾提出译者应具备“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而“文化能力”并不仅仅限于处理文学文本,也适用于处理技术类文本;译者也是文化专家,能在翻译思辨中结合源语文化模式和目的语文化模式的相关因子,这种结合至少是根据译者自身已掌握的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而不必译者亲临其境。
那么,高职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也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的同时形成比较宽阔的跨文化视野,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当前国内高职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应用翻译能力相当薄弱,适应不了当今社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跨文化意识普遍不强,具体表现为:(1)缺乏英汉语言对比知识:静止地、片面地理解词义、句意,不了解语义扩大、语义缩小、语义转褒、语义转贬等相关知识;不了解英汉句法结构中的语序异同、句法异同,往往生硬套搬源语的句法结构,译文逻辑顺序混乱,译文中的“翻译腔”很浓。(2)语篇中文化负载词的相关知识匮乏,翻译过程中对英汉两种语言所涉及民族风韵、国情特色等方面的一系列微妙差异敏感度不高,处理技巧也不合理。(3)在实用文体翻译过程中大都忽略了译本类型和读者对译品的反应,潜在的“读者”往往被搁置在一边。这些跨文化意识的淡薄,给翻译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文化障碍,翻译教学进度迟缓,学生“挫折感”强烈,老师也在呼唤变革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应该置于“跨文化交际”这个大框架下,摆脱传统翻译教学的桎梏;教师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
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需要客观地评价中西文化。但学生必须有文化自觉意识,要认识到自己的文化,明白它们的来历、它们的影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这样才有可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更好地与他者相处。同时,既然文化是多元的,就要尊重这一客观情况,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取长补短,消除文化偏见,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建设和谐的多极化世界。
例如,“破窗效应”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JamesQ.Wilson及GeorgeL.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这个词经过译介进入中国,近几年被各级领导人在重大场合广泛采用。比如中国网2015年7月29日登载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2.增强英汉语言对比意识
翻译要操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要求译者充分掌握源语和目的语;没有双语能力,就谈不上文本的转换能力,更谈不上高质量的翻译。由于处于翻译过程中的源语和目的语在词汇、句法、语篇方面存在差异,表明不同文化间也存在差异,因此翻译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英汉语言对比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英汉构词方式、词义的对应性、英汉语里独有的词类和功能来进行比较。比如英语单词含义范围比较窄,对事物概念化表现出其单一性、细致性和准确性;汉语尽量用一个词来概括更多的相关事物,其差异让语境来解决。例如“先生”一词,汉语中指“丈夫”,也可指“老师”,而英语分别用husband和teacher指代,意思清楚明了。
再如,英语的名词化往往会导致表达的抽象化;抽象名词的大量使用,产生一种“虚”“隐”的意味。下面一个句子很能说明问题:
Therearemanycommunitieswhereanonymityinpersonalrelationshipsprevails.
在许多社区里,人们互不相识。
句法方面,教师可从英汉语句式的开放性和封闭性、定语的比较和翻译、状语的比较和翻译、被动和主动等方面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篇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英语话语段中各句子的逻辑关系,如对称、主次、顺序、总分,这些逻辑关系与汉语的话题关系密切,对他们的理解和释义直接关系到译文的质量。
3.强化英汉文化感知
英汉两种语言体现的文化异同表现在多个方面,可以初略地归为等额对应、差额对应和文化空缺,教师可在翻译教学中或是平时大学英语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讲解。例如:
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
ItwastowardtheendofJuly,equivalenttothe“san -fu”periodofthelunarcalendar-thehottestdaysofthe year.
因为“三伏”是中国文化所有的,因此音译后再附加解释。
教师在讲到西方传统节日“情人节”时,可以提到苏格兰著名诗人RobertBurns(1759-1796)那首脍炙人口的Z优秀诗篇ARed,RedRose。其中Tilla'theseasgang dry,mydear.直到那海水枯竭,亲爱的,Andtherocksmelt wi'thesun;直到太阳把岩石烧成灰;Iwillluvetheestill,mydear,我爱你一如既往,亲爱的,Whilethesando'life shallrun.直到生命的沙漏流尽。
这首诗传诵甚广,译者保留了苏格兰民间意象,如“直到太阳把岩石烧成灰”“直到生命的沙漏流尽”,这些意象对与学生来说是不熟悉的,有利于产生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能感受到异域的文化气息。
4.重视跨文化视域下的非文学文本
针对高职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是初级翻译教学,学生毕业后接触的翻译文本90%是实用性文本,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在平时的大学英语教学和翻译教学中也应着重强化。在全球化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和企业正在走出国门,商务翻译、旅游翻译、广告翻译等等自然而然地已成为应用翻译的“主打项目”。这些非文学文本受宏观和微观语境影响明显,针对的是特定市场、特定消费群体。因此,译者要努力实现翻译委托人的跨文化传播意图。要实现在翻译过程中对最佳跨文化交际效果的追求,教师可以分阶段、分主题提供商务、会展、旅游文本给学生翻译,积累跨文化意识,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3.
[3]秦洪武,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211.
[4]王宏印.诗与翻译:双向互动与多维阐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40.
G462
A
1673-0046(2015)9-0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