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 静 牛春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血液科,长春130021)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的变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特别是结直肠恶性肿瘤较为多发。中西医对本病都有独特的临床效果[1]。目前对本病的治疗,临床仍以手术切除为主[2]。但临床观察发现,手术疗法存在不可避免的副损伤:手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的副作用、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组织的创伤等。手术后患者常有不良症状的产生,如消化系统的腹胀、排气排便功能障肠蠕动消失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且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早晚,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率存在密切相关。因此对直肠癌术后肠蠕动恢复的临床治疗十分重要。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治疗的60例直肠癌术后患者,年龄在18~75岁之间,以中老年患者为主。治疗前向患者介绍两种治疗方法的利弊,并征得家属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患者有排便习惯改变,乏力,腹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临床症状。直肠指检:大多能在直肠指诊中触及。大便潜血检查可见阳性。肿瘤标志物是CEA,用于监测术后复发。纤维全结肠镜检查可发现病灶并可可取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肠腔内超声、钡剂灌肠、CT、MRI等可为手术方式的制定提供依据。
1.3 病例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 选择患者为结直肠癌术者。 (2)患者年龄在18~75岁之间。 (3) 麻醉时间以1.5~5小时者为宜。(4) 对研究疗法耐受的患者。 (5) 对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者。
1.3.2 排除标准 (1) 患者处于恶性肿瘤晚期,身体状况极差已极度衰弱者。 (2) 已错过最佳手术期,需实行扩大根治术者。 (3) 出现严重合并疾病者。 (4) 对治疗药物过敏者。 (5) 精神疾病患者。 (6) 孕妇或正处在哺乳期的患者。 (7) 属于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8) 在本研究前1个月内或正在参加过其它临床试验的患者。(9) 严重过敏体质患者。
1.3.3 剔除标准 (1) 不属于随机分配而进入研究试验的受试者。 (2) 同时参加多项临床研究的患者。 (3)本不符合纳入标准却被纳入本次研究者。(4) 患者未按要求规律的接受治疗者。
1.3.4 退出标准 (l) 要求中止参加此次试验研究的受试者。 (2) 患者在观察期间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脏器功能严重受损,须特殊处置者。 (3) 治疗者治疗偏倚,影响治疗结果者。 (4) 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不良事件者。
1.4 研究方法 选取同组医生以同种术式完成的直肠癌术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以降低非试验因素对研究的干扰干扰。采用同种术式,执行“无瘤”手术原则。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术后给予基础治疗(参见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基础治疗方案: (1) 抗生素治疗,积极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及术后并发症。 (2) 注重术后患者的恢复。 (3) 调节水液代谢,调节酸碱平衡,防止离子紊乱。积极补液营养支持。 (3) 术后对镇痛药应合理使用,不可过度应用。(4) 慎重使用胃肠动力药,减少非实验因素干扰。(5) 对患者新发症状采用对症处置。
1.5.2 雷火灸组 术后在上述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雷火灸疗法。 (1) 基础治疗方案:同对照组。 (2) 雷火灸具体方法:对纳入治疗组的受试者,在其完全麻醉苏醒,双下肢感觉恢复后开始实施雷火灸,注意操作要领,保持红火,施灸应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烫伤;25分钟后取出大头针,盖上盒盖灭火备用。灸25分钟,日一次。
1.5.3 随机分组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法随机分组(具体可由一专人负责),将患者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应治疗方法进行临床研究。
1.5.4 主要临床疗效指标 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疗效》制定疗效标准。(1) 显效:患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腹部胀痛症状消失,腹部触诊无阳性体征,肠鸣音4~5次/分,有便意。(2) 有效:患者肠蠕动虽已恢复但蠕动缓慢,肛门排气,腹部胀痛症状减轻,腹部触诊阳性体征不明显,肠鸣音未恢复,无明显便意。(3)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表1 两组疗效比较表 [例(%)]
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结直肠癌较为常见,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人们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当前对此病的治疗,手术切除是核心手段(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近20年来腹腔镜的临床治疗已逐渐普及。此病术后辅助以放化疗、生物疗法及中医药治疗等以提高结直肠癌术后的生存率,减少患者手术副作用,改善患者长期预后。临床观察表明手术麻醉药物的应用,腹腔开放损伤以及手术牵拉等刺激创伤等方面的手术副损伤常可导致患者术后肠蠕动的消失,临床上患者可见自觉腹胀不适,排气排便困难及胃肠功能紊乱等临床症状。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与否与各种并发症的是否产生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表明,对术后患者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治疗,中医治疗手段丰富,如中药灌肠、中药敷脐、针灸疗法、穴位注射、足浴保健、推拿按摩等等,且其对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效。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采用内服中药促进术后患者排气[3],予中药灌肠促进肠蠕动的恢复,采用中药敷脐法以调理中焦气机,运用针灸、穴位按摩[4]、穴位埋线等疗法疏通周身气血经络等。因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较为常见,且其肠蠕动恢复对预防各种并发症的产生有积极的临床作用,故临床上对其采取积极措施十分重要。临床研究表明,中医促进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确切疗效,其治疗方法丰富,临床应用广泛。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其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认识和关注。如:中药外敷法在应用过程中因其中药气味较重且不适合切口愈合,患者接受度低;针刺疗法:操作的随意性较大,不同的操作者受其临床经验及个人手法的制约以及对患者采用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针刺选穴及手法强度难以制定规范确切的临床标准;灌肠疗法不适宜与痔疮患者及灌肠液不能根据病情保留一段时间的患者等。与此类中医疗法相比较雷火灸疗法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应用并未形成具体规范。因此,对直肠癌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的中医治疗,应根据其具体病情,采用适合的中医疗法,且应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采用多疗法联合的治疗准则以协同增效。相对而言,雷火灸疗法具的安全、简便、疗效确切、治疗次数少的治疗优点,被临床工作者所认可。本次临床观察在充分总结直肠癌术后肠蠕动恢复治疗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基础治疗方案,并采用雷火灸促进结直肠癌术后肠蠕动的恢复,对基础疗法与采用雷火灸疗法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临床疗效。其结果表明采用雷火灸促进直肠癌术后肠蠕动恢复能够减少术后患者并发症的产生,促进患者临床恢复,减少其治疗时间且安全性高。其对直肠癌术后肠蠕动的恢复的治疗确切有效,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和进一步推广。
[1]李志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癌术后肠麻痹的60 例临床观察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2:24-25.
[2]陈彪,陈景繁,刘远文,等.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分析[J].华夏医学,2007,4:754-756.
[3]李健.排气汤促进外科术后肠蠕动恢复35 例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7:147-148.
[4]侯四方.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患者肠蠕动恢复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09,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