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燧媛 (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635000)
艺术设计教学中如何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况燧媛 (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635000)
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纹样发展历史,雷圭元先生说过,古人为我们准备好了许多教材,如什么叫“神似”,什么叫“形式美”,什么叫“图案构成”等这些美妙的传统装饰纹样,与先祖们生活密切相关,他们将动植物美化、神化,融入自己的情感与寄托,设计成各种各样富有寓意,充满情趣的装饰纹样。
艺术设计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艺术设计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较强的学科。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应用却非常广泛。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艺术设计当然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同时,艺术设计教学的目标与职能也应随时代、随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化。但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广泛推广下,我们却很难看到像过去那么多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出现,其很大的问题在于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重技术,重实践,轻理论,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淡漠和轻视。
近年来,设计教学改革从未停下脚步,以笔者所在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为例,在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一直有着顺应时代的改革,然而,就传统文化的学习方面却没有太大的突破。在全球化的今天,学生获取资料的方式越来越便捷,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却非常地有限。当然,由于扩招,高校涌入大量的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他们也由于过分追求升学而忽视了对非考试内容的学习,以至于很多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态度淡漠。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却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笔者所在系的学生,在进行作品构思时,不能深入地思考问题,总是浮于表面,作品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这也是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欠缺的体现。事实上,世界性与民族性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我们现在常说“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那么,如何在艺术设计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艺术设计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性的重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重实践、却轻理论的弊端。在设计教学中,将理论应用到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累积经验,对于目前学生的就业的确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通过大量实践,能更好也更快的了解社会需求,与时尚潮流更好地结合,设计出更容易打动消费者,吸引消费者眼球的作品。但这一类作品往往只能够获得一时的关注,缺乏延续性和可读性。这些现象都是我们对理论学习的忽视和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淡漠而造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做出的作品只有空洞的形式而没有“艺术”的内容。任何艺术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意。而好的创意并不是凭空而来。缺乏理论支撑的设计师,脑袋空空,其作品也就缺乏创意。这样的设计师只能是一名技巧熟练的工匠,其作品自然也就缺乏生命力;这样的作品至多只是时尚潮流中的惊鸿一瞥,无法承载更多的美的享受。
艺术设计的灵魂就是创造,没有创造,只有技巧不能称之为设计师,充其量只能是一名工匠。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具有更好的竞争优势。事实上,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仅有好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有魅力的作品来的。大家所熟知的一些设计师靳埭强、陈幼坚、贝聿铭等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他们设计出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设计”,这与他们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不能分开的。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空前繁荣。然而也不难发现,新一代设计师在其作品中反映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及生疏程度令人担忧。 在笔者所在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匮乏令人惊讶,连简单的回形纹也一无所知。但随着世界对民族化和本土化的重视,特别是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使得我们的教学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论教学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安排的课程结构及时间都还需进一步调整、增加。
其次,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过程中,也不是完全采用“拿来主义”,全盘照搬。继承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如果一味拒绝新的技术或文化的学习,也会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止步不前甚至倒退。艺术设计教育只有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才有足够的文化养分,启迪学生,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设计师”而不仅仅是“工匠”。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只有立足于民族,才能在世界有说服力。当然,民族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在艺术设计中最有价值的当然是我们的传统图形和纹样。传统纹样和图形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的多元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而其中,汉民族文化在整个民族传统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如我国的新疆和云南,两地的自然景观不同,文化习俗及传统图形、纹样也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另外还有我国的内蒙、西藏等地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宝库。在现代设计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受民族传统纹样影响的作品,其中也不乏一些精品。例如,我在教学中就结合最近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北京奥运会来给学生进行分析讲述。在这次运动会上,各种创意无处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北京奥运徽标“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字和篆刻艺术;“中国福娃”的设计,更是从具有传统艺术特色的民族服饰、吉祥纹样的土壤中寻觅到了灵感,使传统特色艺术与现代设计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每个福娃的五官都是从传统纹样中得到灵感的;再结和最近的广告话题,很多都提到了“中国红”,这也是传统颜色的应用,而我们的奖牌设计,更是和中国特有的玉石文化现象有关系。通过各种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案例分析,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以后的设计中加大对传统文化选择的主动性。当然,传统纹样种类繁多,如中国联通标志、北京中奥标志等,这些标志的原型都是盘长图形,也称中国结。另外,中国特有的图形的吉祥文化,以形象表现吉祥,譬如“喜上眉梢”中就是喜鹊站在梅枝上,另外,“年年有余”也是“莲花”和“鱼”的化身。这些图形,不但有助于观赏,而且是凝固了的艺术,不受时间的限制。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学生不但容易接受,也能学有所获。学生也更愿意花时间去搜集和学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最后,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如何应用,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年轻人受各种媒体对“时尚”的误导,使得设计专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两个理论上的误区:一是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是距我们较久远的古老文化,与我们没有直接关系,已经不能适应今天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是比较“土”的东西。认为美术史论与所学设计专业没直接关系,与历史文化知识相比,学生更注意某一技能的掌握(例如电脑软件的应用而忽视手绘技法);二是,学生错误地将西方的现代物质文明当作了中国发展的未来样板,全然没有考虑两种不同的文化根基对现代文明的精神层面所起的决定性制约,更没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积淀的影响力。事实上,在对中国美术史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从原始社会的磨制石器、陶器、玉器以及后来的青铜器等器物的传统装饰图案、及历朝历代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品,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无论是表现手法、图形,还是在风格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将一些课程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在《文字设计》课程让学生了解文字的演变历史,特别是汉字的发展演变,文化内涵。作为现存的以图形为基础演变而来的象形文字,汉字(尤其是繁体字)独特的视觉美是其他拉丁文字无法媲美的。让学生在对比中西方文化发展中,既学习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又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邃意境。当然,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到要把握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一味地追求传统,而不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的特点,是不可能设计出有市场的作品的。不能盲目地将传统形态直接搬到现代设计当中。 要让学生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设计出更有内容和深度的作品。笔者在《图形创意》课上,也通过结合我国特色的饕餮纹,龙纹等传统纹样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传统纹样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到了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味盎然,有了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动力。在笔者所在的四川东部,是巴人文化的发祥地,另外还有渠县汉阙等传统文化,这些也是我们教学中应把握的地域特色。学生能主动学习,在毕业时也就多了一份竞争的实力。
综上所述,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艺术设计教学中曾被忽视和丢掉的民族传统文化问题应该重新给予重视。把传统中有益于我们当代审美需求的东西挖掘出来,保持我们民族传统的相对独立性,才是我们当前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必然要涉及文化等各个方面,从事艺术设计,不仅要掌握相应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见多识广。见识越多,思路越开扩,创意也就越好。诚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传统图形的力量同时,还应当借鉴国外一些精妙的设计,顺应国际审美时尚,多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形式上升华创作。在传承历史精髓的同时,与时俱进,勇于创造新,是我们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传达给学生的基本理念,并以此引导学生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来。
[1]万剑,沃燕红.传统图形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理论观察,2007.04.
[2]曲春林.谈美术设计教育必须重视民族性.教育与职业,2006.08.
[3]杨昌洪.传统图形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6.
[4]王灵毅.扎根传统 创新设计——谈传统图形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05.
况燧媛,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讲师,视觉传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