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艳华 (云南省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650000)
舞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对比研究设计
——以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为例
向艳华 (云南省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650000)
在当今的舞蹈普及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一直存在普及教育专业化的倾向,针对当今舞蹈普及教育现状当中出现的普及教育专业化,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观念滞后及培养导向不到位等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舞蹈普及教育发展的道路。在寻找这条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舞蹈普及教育与舞蹈高等教育之间要相互区别又要相互渗透,因此,在选取舞蹈普及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高等教育中的舞蹈普及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进行对比研究剖析其中出现的问题。
舞蹈教育;舞蹈普及教育;对比研究
1954年新中国第一所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成立,新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舞蹈专业教育。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升格为北京舞蹈学院,再一次为新中国的舞蹈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因此很多地方舞蹈院校办学模式也纷纷仿效北京舞蹈学院。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舞蹈教育从单一的专业化模式开始朝着普及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舞蹈特长生”招生,在很多原先的综合性大学中,相继出现了艺术系,以及学生舞蹈艺术团。总体上说,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艺术院校开设了舞蹈教育专业,近百所普通大学开设了舞蹈高等教育专业。
在看到发展和规模扩大的同时,我们应该要时刻关注到舞蹈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当今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内地的舞蹈教育发展中,由于历史惯性,以及相关资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溃乏,造成全国各地舞蹈院校和普通大学学的舞蹈学科建设,都盲目照搬了北京舞蹈学院的模式,导致舞蹈教育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舞蹈普及教育与舞蹈专业教育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对于我国当今的舞蹈普及教育而言出现了很多由于照搬专业教育模式出现问题。“舞蹈普及学科是一门涉及生理学、心理学、舞蹈学、教育学等多门类知识的学科体系。”然而当前很多的舞蹈普及教育工作者没有这种完整的知识体系,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更是凤毛麟角。实际上相对于星光熠熠的舞蹈专业教育来说,舞蹈普及教育完全没有发挥属于自己的光华。
本文通过对于高等院校中专业舞蹈教育与普及舞蹈教育的对比研究,旨在深入的了解舞蹈普及教育当中的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际的研究中选取了北京舞蹈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所学校为例进行比较研究。笔者对于舞蹈的普及教育的发展现状产生了很多的思考并且也希望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研究舞蹈的普及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本文中选取高等舞蹈教育中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的立足点进行研究,目的是以小见大的反映当今舞蹈普及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相关看法及对策,因此进行了这样一个比较研究的研究设计。
(一)理论回顾
吕艺生教授观点:“2008中国高等舞蹈教育发展论坛”会议中,北京舞蹈学院的吕艺生教授从舞蹈普及教育从舞蹈普及教育的角度谈到:“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主题,舞蹈教育也在那时进入普通高校。今天虽然舞蹈素质教育受重视的程度已有很大提高,但它还没有摆脱‘精英教育’的范畴。离面对全体学生的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有相当一段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全面强调艺术教育并将艺术课程纳入核心课程中,不只是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参与力,而更应提到素质教育和智慧开发的高度上来。”(吕艺生,2008)
片面重视舞蹈教育的专业化,教育的“精英化”却忽视舞蹈普及工作的做法,制约了舞蹈普及教育乃至整个舞蹈事业的发展(孙光言,2007)。
舞蹈普及教育存在“普及教育专业化”和“少儿教育成人化”倾向。许多从事普及教育的人简单的宝把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移植到舞蹈普及工作中来,没有充分的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欧建平,2006)。
(二)研究问题及目的
研究问题:在当今的舞蹈普及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是一直存在普及教育专业化的倾向。针对当今舞蹈普及教育现状当中出现的普及教育专业化;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观念滞后及培养导向不到位,等等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舞蹈普及教育发展的道路,在寻找这条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舞蹈普及教育与舞蹈高等教育之间要相互区别又要相互渗透。因此在选取舞蹈普及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高等教育中的舞蹈普及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进行对比研究,剖析其中出现的问题。
研究目的:通过具体实例的对比研究,对于当今舞蹈教育中舞蹈普及教育的薄弱环节,试图在剖析问题及寻找原因的基础上,寻找到一条适合高等院校中舞蹈普及教育发展的道路,目的是为促进舞蹈高等教育(包括舞蹈专业教育和舞蹈普及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尽一份力。
舞蹈专业教育:舞蹈专业教育凡人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适应舞蹈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也就是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职业教育,目的是为人才走向社会之前提供相关的职业知识技能及职业资格。这种教育是与职业的准备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在舞蹈专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向基本上为四种,即以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师以及舞蹈理论研究人才为方向。课程设置完备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训练性。
舞蹈普及教育:舞蹈普及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舞蹈进行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审美的教育。在这种意义上强调一种通识教育的知识的广博性与包容性,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和娱乐健身性,重在对于学生的美育教育。舞蹈的普及教育在综合类大学中往往以选修课和社团形式出现,一般为形体训练课、舞蹈作品赏析课或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流行舞交谊舞等课程。
(一)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比较法、文献分析法、观察法。
(二)研究物件
1.抽样方法及选择样本原因
首先北京舞蹈学院是中国舞蹈专业教育的最高学府,已有55年的建校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国内高级舞蹈表演人才、舞蹈教育人才、舞蹈创作人才和舞蹈理论研究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肩负着向全国各地输送专业人才的重任。
首都师范大学舞蹈系分为首师大音乐学院舞蹈系和首师大科德学院舞蹈系,前者以培养职业舞蹈表演人才以及职业、非职业舞蹈教学人员为目标;后者重培养大众舞蹈艺术工作者以及舞蹈相关产业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舞蹈团是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业余舞蹈团体,舞蹈团每年推出大量优秀舞蹈剧目,自创建以来囊括了历届北京市高校舞蹈比赛所有一等奖。
2.信度效度
信度方面:选取的三所学校均为国家公立大学,具有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丰厚的教学成果,具有研究价值。笔者在实际研究中以自己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进行研究具有可信度。
效度方面:在实际调查中直接联系学校中相关专业的有代表性的调查物件,减少不必要的环节,节约时间。
(三)研究工具
相关资料研究、学生调查问卷、教师及学生访谈记录。
(四)研究设计:
1.阶段设计
(1)阶段一:研究筹备阶段
内容:在筹备阶段主要任务是收集与研究内容有关的相关资料、编写调查问卷和访谈计划,收集研究物件学校的资料以及联系相关采访物件。
时间:两个月
(2)阶段二:深入考察阶段
内容:深入考察三所学校,对研究物件学校的相关课程进行考察收集课程表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针对性访谈和随机访谈。
时间:两个月
(3)阶段三:资料整合阶段
内容:将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并把计算相关调查资料的结果。
时间:两周
(4)阶段四:报告撰写阶段
内容:将整理后的资料与搜集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攒些论文。
时间:一个月
2.研究内容涉及
在资料的整合过程及对比分析中,对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内容,以及学生反馈进行了相关整理及研究,对比分析如下:
(1)问卷一调查内容
问卷一共制作30份发放于五所学校,主要侧重了解五所学校的学生是否有机会参与到舞蹈教育中来,也就是舞蹈教育在五所学校中的普及问题。
(2)问卷二调查结果
3.3.1 护士教育 感染控制的教育培训能降低VAP的发生率,护士的角色对VAP的发病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成本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在VAP的管理中起关键作用。Labeau等[48]调查22个欧洲国家3 329名ICU护士对预防VAP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平均知晓率仅为45%。Bouadma等[49]研究表明,一个多方面的教育计划,集中培训VAP的干预策略,能显著改善护士的认知和行为,随着教育计划的实施,预防VAP的措施依从性显著增加,VAP发生减少43%[50]。因此,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感染控制及其医护人员的教育计划,并审查措施的执行情况。
问卷二共制作30份分发于四所学校,回收12份有效问卷。在发放问卷期间对同学们进行随机采访,并且对个别有想法的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谈,问卷回答及相关访谈情况如下:该问卷的侧重点实际上想要寻找舞蹈专业教育与舞蹈普及教育之间的交集。
(3)对于舞蹈专业教育的院校课程设置及课程安排进行对比分析
这里选取的是北京舞蹈学院与首都师范大学舞蹈系。比较两所学校课程设置不同的原因,也就是两所学校办学目的不同的原因。
3.分析原因
(1)对舞蹈普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重视程度问题笔者认为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对于舞蹈普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眼光主要集中在了舞蹈的专业教育上,因此导致了前文中提到的“普及教育专业化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中由于没有意识到舞蹈教育所带来的提高审美能力与健身健美的功能,因而不注重对于普通大学生的舞蹈普及教育。
(2)照搬舞蹈专业教育模式的不合理性
(3)舞蹈普及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对于第二点中提到的照搬专业模式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舞蹈普及教育的相关人才不足。首先是相关的研究人才不足,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特点应该有一定的专业人才对于这个方向进行相关的研究找到一些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成功经验的借鉴等等,为普及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对于舞蹈普及教育的师资培养力度不够,现在舞蹈普及教育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是专业院校毕业但是没有从事专业舞蹈事业的老师来承担,有些是原本学习舞蹈但是没有进入专业院校学习,之后有通过各种管道进修的热爱舞蹈普及教育的老师。由此可见,之所以出现“照搬模式”的问题也是因为从事相关普及教育的老师在“专业舞蹈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尚未形成。
4.针对问题提出措施
(1)借鉴制定并完善舞蹈教育的标准
笔者赞成部分专家呼吁的建立《中国舞蹈教育标准》的建议。众所周知,法国作为舞蹈教育的大国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法国舞蹈教育双轨制”的实施。这个双轨制也就是在态度上对于舞蹈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同等重视,并且完善的教育和选材培养机制使舞蹈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之间架起了桥梁,对于舞蹈的普及教育具有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和考核制度,并且在完善的制度下普及教育中的优秀人才可以进入专业教育的行列,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促成法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和薪火相传。我们可以借鉴法国舞蹈教育双轨制的教育理念和一些成功经验,但是切记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千万不能照搬模式。应该在专家论证,大众代表论证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完善我国的舞蹈教育标准。
(2)重视舞蹈普及教育师资培养
实际上制约舞到普及教育的最大瓶颈就是真正的普及教育教学人才的匮乏。笔者建议可以借鉴首都师范大学舞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并且致力于舞蹈普及教育人才的培养。
由于舞蹈事业是一项残酷的事业,因此对于从业者来说有很严格的先天条件的制约,但是普及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进行美育教育和健美健身的功能,因此对于相关的教师要求程度再专业程度上就会略低一些。因此在专业舞蹈教育范畴中有针对性且根据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避免舞蹈教育偏向专业技能化的趋势,同时避免挫伤学生从事舞蹈事业的积极性,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带有自身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很多的综合类大学中的舞蹈系学生,在专业技术以及研究程度上无法与艺术院校中的舞蹈学生相比,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是与招生机制,考核机制等等因素有关的,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建议一些现在已经划到专业舞蹈教育范畴的综合类大学可以不必事事都要向舞蹈学院看齐,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导向在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就要求这些院校在给自身教育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和实践。
(3)调查研究适合舞蹈普及教育的方式和教学内容设置
基于以上的两点建议,笔者认为在构建好方向的基础上,应该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研究。这就需要相关研究人才的支援和深入调查。我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此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以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扩展知识和健身健美为主。因此,要真对这些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才能够使舞蹈普及教育健康发展。
5.研究评估
舞蹈普及教育的发展成果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不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的,因此如果要进行相关的成果及效果研究可能要对研究物件进行跟踪调查。而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对实施改革及创新的学校和接受教育的学生进行定期的访谈和观察,这样可以使研究具有连贯性并且实现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五)研究限制与缺陷
由于时间限制以及其他综合因素限制,笔者只能够选取一些自己认识范围内所了解的代表性物件进行比较研究,没有进行网络式的研究。但是在丰富程度以及问题反馈上依然不够全面。
另外,本次研究设计只选择了北京的一些著名的并且在舞蹈专业方面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对于舞蹈教育相对薄弱的其他院校或者是教育资源不如北京地区的地方院校的相关资料都没有进行收集和研究,也可能会使研究的结果具有片面性。
舞蹈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阶段,在社会当中舞蹈教育实际上具有自娱和娱人的两种功能,并且对于全民素质的提高以及文化修养的和艺术气质的培养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舞蹈教育的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笔者来说自己能够意识到本项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跟踪研究,不可能仅仅通过三个学校的对比分析就把舞蹈专业教育和舞蹈普及教育中的问题说清楚,笔者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持续性的关注,争取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当中完善研究结果,本次研究设计实际上是为笔者今后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户。同时笔者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对于舞蹈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的现状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从事教育的老师、学生及家长都很关注这个问题,这不仅给笔者的研究带来动力更让我明白这个研究是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笔者会不断努力,争取在学术研究中更加完善并且有新的突破。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4.
[2]李炜,任芳.对高等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的思考.《艺术教育》,2001(02).
[3]欧建平.21世纪内地舞蹈教育的成绩、问题与借鉴.《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2.
[4]汪建根.舞蹈普及教育的喜与忧.《中国文化报》,2007.8.
[5]郭婷婷.《中国高等专业舞蹈教育与公共舞蹈教育比较研究》.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