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聂书宾
不久前,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句话,着实令笔者好没面子。他说:“你们报纸的标题叫我在课堂上当成改错的‘反面教材’了,标题都有那么多的毛病,不应该呀!”
的确,近一个时期,笔者也注意到,多家报纸的标题问题连连,有失水准,令人遗憾。标题可以说是报纸的“脸面”。其大大的字号,一旦有了问题,真的就成了“秃头虱子”,千方百计要获得的“吸引眼球效应”,也就不请自来了。试以几则“问题标题”为例,简析“问题”所在及其动因:
例题1: 我省大部分地区沐浴春风
这则标题出自于2014年3月25日某省党报一版,是与居于版心位置、以反映候鸟迁徙为内容的大幅立版照片构成一体的一则消息的标题,其副题是“气温明显上升,昼夜温差依然较大”。这显然是编辑的“精心”制作,采取同类稿件合并成栏的手段,将一幅颇具美感的候鸟回迁、寓意春天来临的照片,与一则报道气候变化的短消息用醒目的线条圈成一个专栏,在版面上构成了抢眼强势。由此,也使这则字号并不算太大的标题格外引人注意。问题显然出在“大部分地区”这个限制与“沐浴春风”搭配不当,言外之意,有的地区就没有“沐浴春风”,闹出了笑话。
其实,细看这则消息正文,其中根本就没有“沐浴春风”的字样。其内容的核心就是“未来两天我省大部分地区天气晴好,气温明显回升”。若想叫标题虚实结合有点文采,主题可拟为“春风骀荡 温暖宜人”,副题可实一点:“我省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回升,昼夜温差依然较大”,如此便可。其“问题”出现的根由,十有八九在编辑。一般情况下,为了避免标题平庸,负责任的编辑就会绞尽脑汁地冥思苦想,以尽量拟出较为满意的标题。可有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顾此失彼,避免了“平庸”,却造成了“过失”。这种现象在业界较为普遍,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应当引以为戒。
例题2:张俊运们汗水浇注“口岸梦”
例题3:村民老周等用上室内卫生间
这是“新春走基层”专栏里并排刊发的两篇通讯的标题。稿件见于2014年2月16日某省党报一版。作为普通受众,读了这样的标题,第一感觉就是有点“别扭”,因为这种“说法”不太合乎我们的语言习惯。
若从专业角度看,这两则标题的毛病在于“确指、泛指混淆不清”,造成了没必要的“累赘”。要确指,就是“张俊运”“村民老周”。而这两则标题要表达的显然不是具体对象,而是一个群体。关键在于,“张俊运”和“村民老周”只是他们那个群体的普通一员,并不具有代表他们群体的“符号意义”,因而用“张俊运们”“村民老周等”指代群体毫无意义,是“赘语”。
去掉“赘语”,二题分别可精炼为“汗水浇注‘口岸梦’”“村民用上‘卫生间’”。例题2去掉了“张俊运们”,其含义丝毫没变,一读便知说的是口岸建设者的辛勤付出;例题3说的就是“村民”的事,“老周等”纯属多余,就该去掉。去掉“室内”,将“卫生间”加引号,变为“特指”,不但强调出“不是一般卫生间”的含义,而且还与前个标题的“口岸梦”形成呼应,使标题的外在形式增加了一点“巧妙”、体现出“整齐划一”,具有了一定的“形式美”。
造成这两则标题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应该说是编辑缺乏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拟制、修改、美化标题是编辑的基本功,只有在平素工作中养成“不爽一字一词”“每题必经推敲”的严谨习惯,才能日积月累获得过硬本领,成为一名出手不凡的好编辑。
例题4:合作撑腰 铁牛助阵 政策护农(引题)
BQ 备春耕不犯愁(主题)
例题5:预防职务犯罪 当好人民公仆
上述这两则标题出自2014年3月25日某省党报一版。乍一看,这两则标题好像没啥毛病,可仔细一琢磨,还真的有问题。
例题4的问题就出在“不犯愁”三个字。“BQ备春耕不犯愁”成了新闻,言外之意,好多地方备春耕犯愁就应该是常态化。事实是如此么?当然不是。这里的问题就在于,标题表达一个含义,尽量要用肯定句式,不用或少用否定句式,应该采用“是怎么样”而非“不怎么样”的表达方式。这是拟制新闻标题避免出现歧义的一个基本要求和技巧。再者,用“不犯愁”来表达备春耕的状态也不够准确,“标准”是不是太低了呢?
这则标题的主题其实已经“水到渠成”,只须从新闻导语中“移”出便可——农民备春耕有了“靠山”,既准确又形象,何乐而不“用”呢?加之与引题相呼应,可谓浑然一体。
图为文中提到的问题标题之一。
例题5是刊发在例题4一稿下部某检察院的宣传栏题。这则栏题犯了逻辑错误:“预防职务犯罪”是“当好人民公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即“当好人民公仆”包括多项条件,“预防职务犯罪”只是条件之一,仅靠这一条,是支撑不起“当好人民公仆”这一命题的。
这样的栏题刊登在报纸上也是不应该的。编辑作为把关勘误者,理应尽到应有的职责。
上述两则标题的问题相对而言是隐晦难辨的。这就要求报纸编辑出版的把关人,必须具有专业水准、能够发现“深层次问题”的“硬功夫”。既要当“专家”,又要当“杂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各种专业技巧来处理新闻稿件、制作新闻标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新闻标题的制作水平。
例题6:JX街头一瞥:花海如簇
这则标题是某地晚报2013年5月17日一版一幅展现杏花绽放美妙春景大幅照片的题图文字。只可惜,烂漫的春花被“花海如簇”四个字抢了“风头”,读者对“标题”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图中的美景。
“花海如簇”显然是文理不通的。既已成“海”,怎能“如簇”?是套用“花团锦簇”弄巧成拙,还是把“花团锦簇”错成了“花海如簇”?不论如何,这样的文字所流露出的只有无知与浅薄。
任何事情都是有底线的。面对低得不能再低的如同笑话的文字失误的“底线”,我们能够笑得出来吗!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阅读已成为人们的阅读常态。由此出现的浅层次阅读、碎片化阅读,无疑正在造成更多的人群文化知识根基的松懈。这或许就是造成出现“花海如簇”这类笑话的原因之一。
作为媒体人,我们不但要做好新闻,更要承担起文化传播、净化和规范使用母语的社会责任。而新闻标题,恰同于报纸的“脸面”。它的胖瘦俊丑,无疑对受众具有引导、影响、示范作用。可以说,标题就是报纸文化品位的“脸面”,是衡量报纸新闻采编水平和文化水准的最显著的“标尺”。
鉴于上述所列“问题标题”并非“鲜见”,进一步重视提高报纸新闻标题拟制、把关、编排水平,是报纸出版工作在转型特殊时期稳住阵脚、与各种新兴媒体竞争、融合过程中发挥所长的重要一环。
重视标题拟制,历来是我们党办好报纸的优良传统。胡乔木同志在谈到写文章起标题时说:“有时候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邓拓同志也曾诙谐地说过:“谁要是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
我们应该以新闻界老前辈为榜样,把拟制标题这项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切实重视起来,坐得住板凳求知于书本厚积薄发,弯得下腰来勤谨于实践精益求精,用一道道靓丽的新闻标题,来书写和记录属于我们的精彩的新闻生涯。(注:例题4主题中的“BQ”和例题6引题中的“JX”,系笔者有意隐去地名的字头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