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蹒跚的午后》的中产阶级婚姻问题

2015-03-13 00:27
戏剧之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产阶级主义韩国

金 晶

(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浅谈《蹒跚的午后》的中产阶级婚姻问题

金晶

(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蹒跚的午后》是以韩国20世纪70年代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结婚这个题材形象地刻画了当时蔓延的实利主义。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小说从社会现实认识出发,揭露不合理的条件下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探索与追求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的文化精神。因此说,此时期的小说跨越了单一的文学纬度,赋予了涵盖整个社会的生命力,为生活在城市化社会的现代人提示了一种新的价值观、世界观。

韩国小说;《蹒跚的午后》;中产阶级

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小说从社会现实认识出发,揭露不合理的条件下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探索与追求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的文化精神。因此说,此时期的小说跨越了单一的文学纬度,赋予了涵盖整个社会的生命力,为生活在城市化社会的现代人提示了一种新的价值观、世界观。20世纪70年代韩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小说家及作品,其价值甚为推重。朴婉绪以她特有的语言与严厉的批判、卓越的现实感真实地描写了韩国城市化的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与弊端。朴婉绪表现产业化社会的小说,主要是通过描绘实利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来体现的。朴婉绪正是通过对现实社会敏锐的洞悉,真实地将现实反映到作品当中。比起工人、农民等弱势群体,她更加关注那些生活裕如的中产阶级,她将创作的重点放在讽刺、批判这些中产阶级的虚张声势与虚伪意识上。之所以把中产阶级作为创作的对象,是因为作家本身就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主妇,作为中产阶级的一份子,她对中产阶级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关心与热爱,通过小说创作警示中产阶级的崩溃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崩溃。对于生活在以实利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城市的中产阶级投以严厉的批评与嘲笑,要求他们精神层面上的深刻反省。朴婉绪小说的最大核心内容就在于批判现代人的俗不可耐的劣根性,通过刻画出挣扎与迷失在世俗欲望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反映了作家的现实批判意识。这种社会氛围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出来,特别是对处于崩溃边缘的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的表现,更为清晰地表现了现实的深刻性与严重性。

中产阶级(middle class)是社会的一个阶层,在现代社会中,指拥有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例如有安定、较高酬薪的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作用的阶层。马克思主义将这一阶层称为“小资产阶层”。中产阶级有时也被戏称为“夹心阶层”,意即他们夹在社会中层,既不如上流社会人士般享有巨大财富,又不像低收入人群能享受相对大的社会福利保障。20世纪70至80年代韩国社会上对“中产阶级意识”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所谓与中产阶级匹配的消费形式与生活方式广泛地风靡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众多中产阶级都有将自身的价值扩大化的趋势。这种来自主观的归属意识,源自统治阶层的论理。在当时的统治阶层看来,整个社会上将自己归属于中产阶级的人群越多,越能减少社会不同阶层人群间的矛盾,整个社会会趋于和谐的状态。于是,在很短时间内大众传媒广泛传播有关中产阶级的大众意识,受此影响人们产生了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归属于中产阶级的错误认识。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是符合当前政府利益的,中产阶级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稳定程度。这种对中产阶级的错误认识不断在韩国社会蔓延,由此而来韩国社会产生了所谓“伪中产阶级”,随着时间的推移“伪中产阶级”产生的“伪意识”让他们把重心放在物质上而非精神上,这种伪意识趋势日益加剧,随之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中产阶级的归属意识在韩国社会扩散并蔓延主要是受到“中流意识的假象”影响。20世纪70至80年代韩国的中产阶级在阶层文化还没有确立的情况下产生,在他们看来外在的生活方式是判断中产阶级归属的衡量标准。尤其是,像韩国这样在短时期内,历史、经济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整个国家从精神层面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多种价值观的产生,在没有任何基准的情况下,以非常混乱的方式存在。那个时代的韩国人,受到产业化的影响,大规模地涌入城市,过分沉湎于对物质的执着,人人都希望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结果,整个社会蔓延着物化的风气,连人的价值都要用物化的标尺衡量,尚未达到中产阶级的“虚意识”不断扩大,导致各种负面影响的产生。中产阶级的虚伪意识表现在助长高消费、经济优先主义的价值观、盲目溺信权威与名誉、对于平民的优越意识、面临上流阶层的相对剥夺感、凡夫俗子的劣根性、投机倒把的劣根性、虚饰的教养、不尊重个人差别的整齐划一的日常生活、追求奢华的奢侈生活方式等。具有代表性的虚伪意识的表现方式正是对物质的执着与炫耀自身经济实力的消费风气。

朴婉绪的《蹒跚的午后》,1976年1月1日到12月31日连载于东亚日报,次年即1977年由创作与批评社出版发行。《蹒跚的午后》是以韩国20世纪70年代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结婚这个题材形象地刻画了当时蔓延的实利主义。结婚可谓祝福的象征,但是朴婉绪通过描写沾染了实利主义的首尔中产阶级许成的三个女儿初姬、又姬、末姬展开的结婚风俗画,精准地揭露了当时都市人深层内部的欲望之隐痛。20世纪70年代随着产业化的经济发展,韩国社会出现了劳动问题与环境污染等诸多变化。不仅如此,这种变化也给家庭内部传统的父权制制度带来了冲击。韩国的父权制是在近代化以前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农业国家体制下形成的,是在家庭中由最高年长者丈夫或者长男领导整个家庭的制度。这个体制以家长的绝对权能为基础,形成了垂直的家庭关系,是意图将男性间的上下关系与对女性的支配关系合法化的传统的家族制度。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韩国产业化的发展,家庭制度从大家庭变为小家庭,家庭的中心从家长转移到家庭主妇,父权制逐渐削弱。家长丧失了原有的权威,对家庭成员的精神影响力削弱,家长的地位从过去决定家庭大小事跌落到经济赡养。家庭主妇承担起子女的教育、结婚、经管财产等责任。

许成曾是一个中学的教导主任,为了筹集三姊妹的大学入学费用,他离开学校,开始经营工厂。作为教育工作者,他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可以说是个正面人物形象。许成的妻子敏女士与大女儿初姬的婚姻观给了他莫大的影响,受到这种实利主义的影响,经历了无数次的烦恼与摩擦,他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观,成为歪曲价值观的牺牲者。许成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工作操作时的一场意外事故使他截断了一个手指。在实利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截断的手指是不能轻易露出来的,露出来就会暴露他的身份低微。盲目推崇实利主义的敏女士与大女儿初姬梦想着以结婚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身份,这种欲望使得她们丧失了原有的价值观,陷入实利主义的深渊中。对上流社会物欲的盲目崇拜使母女俩无法正确判断自己所处的现实,最终大女儿初姬的第一次婚事以破灭告终。这样的一次失败,归根结底是因为敏女士与初姬的实利主义,但母女俩却将怨气投向一直以来为家庭默默奉献、追求实实在在生活的许成,这恰恰是对实利主义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的讽刺。实利主义价值观一旦受挫,就应以此为鉴从中觉醒。但相反,取而代之的竟是更大的惯性与更为严重的歪曲,驱使扭曲的人物形象蒙蔽双眼看不清现实,变得更加迷茫。初姬不面对现实,盲目追求物质主义,用非正常手段满足自己的物欲,这完全颠覆了许成原有的价值观。初姬嫁给了50多岁的富豪孔会长,成为他的续弦,实现了梦想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然而由于丧失了作为“人”应有的价值观,她陷入了极度不安中,经常服用药物,最终因为药物中毒以至自我毁灭。朴婉绪将实利主义导致的对物化的盲目崇拜通过大女儿初姬人生的毁灭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实利主义的百态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朴婉绪的这部作品中,二女儿又姬是和大女儿初姬形成对比的人物形象。然而,又姬并不是与实利主义完全对抗,她虽反抗,但由于整个社会的风气,最终屈服于实利主义。从又姬的结婚,可以了解她被物化的社会风气屈服的整个过程。又姬是坚信男女平等、思想豁达的女性,她认为爱情比物质更具优先性,她与穷人家的长子穷山沟里出来的状元民洙谈起不讲任何条件的恋爱。虽说在又姬看来爱情比物质重要,但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和民洙家的贫穷潦倒,使她原有的价值观渐渐产生动摇。在准备结婚的过程中,让她明白爱情和物质不能相提并论,现实让她的认识破灭。民洙家的态度让她非常绝望,只因为是男方就可以盛气凌人,甚至可以掩盖贫穷。又姬对未来要面临的贫穷生活带着一种绝望,因此她开始怀疑是否要与民洙结婚。由于他们婚前发生了性行为,结婚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婚礼准备还要继续。又姬的准备婚礼的过程再一次暴露出被实利主义价值观扭曲的严重性。虚荣心使他们只注意他人的目光而不能从自身的现实情况来考虑问题,作家向读者传递的是,虚荣心正是价值尺度转变的开始。朴婉绪通过又姬的婚礼想要表达的是,在当时社会蔓延的实利主义社会风气下,只有爱情的婚姻一旦遇到贫穷这个障碍,爱情也会变得扭曲,原来的爱情也会变得淡然无色。朴婉绪所要批判的不仅仅是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她还要批判年青一代的无能。作为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长大成人了自己无法承担结婚的费用,无法自立,完全依靠父母,这种年青一代的无能,不仅不能改变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甚至陷入其中,最终只能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为寒酸与落魄。当然这种社会上蔓延的实利主义风气只靠年轻一代是很难克服的,但是如果充满希望的年轻一代意识不到应该从自身开始克服社会的这种风气,那么社会如何发展呢?

朴婉绪笔下的三女儿末姬的婚姻,提示了第三种类型。末姬并不像大女儿初姬那样拜倒在实利主义之下,也不像又姬那样追求爱情至上,末姬算是一个取中的人物形象,可谓是理想中的结婚对象。在这里,朴婉绪同样提出了质疑。接受了大学教育并取得药师资格证的末姬可以说是具备了经济独立的条件,但是在准备婚礼时仍然依赖父母,对这种年轻人的无能,朴婉绪同样进行了批判。末姬选择去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因为在她看来追求男女双方看似平衡、对称的婚姻最终还是要离开这个实利主义蔓延的国家。在这里朴婉绪要批判的是,除了年轻人的无能,在这个蔓延着实利主义社会风气的国家是无法实现物质和爱情兼得的。理想型的婚姻方式实属不易。朴婉绪在最后结尾部分再一次猛烈地抨击了实利主义。对一直以来没有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受朴婉绪对他们冷嘲热讽;女性被刻画为具有消极的中产阶级世俗劣根性与利己的人物等。朴婉绪率真地痛斥了人情世态与世俗并且毫不掩饰地描绘了市民阶层生活的虚伪性,由此引发对安逸生活的思考。对市民阶层生活虚伪性的批判主要是以城市中产阶级女性为对象,对她们的物质主义的崇拜进行了犀利的讽刺与抨击。

[1][韩]权宁珉.韩国现代文学史[M].韩国:民音社,1994.

[2]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M].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实利主义摆布的许成进行了批判。作为一家之长,应坚持自己原有的价值观,毫无动摇地与现实对抗,但是许成非但没有对抗,反倒是被实利主义牵引走向了毁灭的道路。许成的毁灭,不是个体的毁灭,而是整个家庭的毁灭,追求物质生活的整个社会的毁灭。

通过结婚风俗画表达实利主义价值观的颠倒是朴婉绪的一大特征。朴婉绪之所以选择结婚风俗作为题材,正是因为婚姻是男女结合组成家庭的第一步。组成一个家庭的前提正是男女双方建立爱情与信任,如果说结婚的初衷是为了金钱与美貌的交换或金钱与权力的勾结,这只能预示一个家庭的破灭。这种物质与物质结合的婚姻正是朴婉绪小说尖锐批评的一面。朴婉绪以她尖锐的批判意识揭露了中产阶级的世俗生活,物质胜过精神,虚伪与虚情假意胜过真实,虚张声势胜过实质的缤纷多样的人生。朴婉绪感悟到的是,中产阶级满足于现状成为拜物主义的奴隶的这种现实生活事实上是多么地荒诞、痛苦,发人深省地告诫人们,“人”真正的幸福源自精神健康而非物质。尖锐的讽刺与批判的世态描写虽然突出了她的问题意识,但是也有人指出其作品表现的现实过于夸张。尤其是,作品人物处理得过于丑化、情绪化,暴露出歪曲的人物形象。例如,《蹒跚的午后》中出现的男性一致地被刻画为无力、自卑意识强的性格所有者,

I06

A

1007-0125(2015)01-0181-03

金晶(1979-),女,吉林长春人,文学博士,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韩国女性文学。

本文系2014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亚视域下的韩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JD15。

猜你喜欢
中产阶级主义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新写意主义
在韩国走马观花
近光灯主义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在美国哪些州生活成本最低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