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
不管是设计还是技术,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叶聪这一张“白纸”也在短短的几年中变得色彩斑斓
他,“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全程参与了“蛟龙号”的研制。他是我国载人深潜领域潜航员专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也是国内首位载人深潜主驾驶员。
2011年7月28日凌晨2点30分,叶聪等潜航员正式入舱,各部门准备就绪,海试现场指挥部刘峰总指挥发布下潜指令,第三次下潜试验任务正式开始。5点30分,潜器顺利下潜至作业区域,坐底后进行了210分钟的深海科学考察作业,作业内容包括海底照相、摄像、地形地貌测量及海底取样。9点07分,潜器顺利下潜至5188米水深;9点12分潜器完成海底作业开始上浮;12点15分收至甲板。此次下潜试验历时9个小时,整个过程各项仪器指标及通讯正常。
上午12点15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东太平洋完成第三次下潜科学考察与试验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载人潜水器在水下多次进行坐底,并且开展了海底地形地貌测量和取样作业,获得了近底精细地形资料。此次下潜成功,验证了潜器在5000米深海底的作业性能。
为了这一刻,已经成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室总体结构组副组长叶聪整整奋斗了10几年。2001年,叶聪便投入到“战斗”当中。这个领域在国内是空白,没有专家,就把专业强、有潜力的人组织到一起,有几十年工程经验的设计师,也有像叶聪这样刚走出校门、零经验的大学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所有人没有界限,也没有等级观念,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力量——叶聪这一张“白纸”也在短短的一年中变得色彩斑斓。
一年后,这个团队拿出了“蛟龙号”的草图,震惊全国。“蛟龙号”顺利立项,开始了真正的研制,而且他们的目标深度还是世界第一的7000米。对于这个年轻的团队来说,要想从草图变成装配图,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而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众多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的努力下,“蛟龙号”布置图在2005年跃然纸上,很快又变成了装配图。2006年底,它的详细设计顺利通过,不同的部件在不同的地方加工生产,然后全部运到无锡进行组装。两年之后,“蛟龙号”就可以在陆上“干活”了。
这其中,叶聪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总装、联调……一步步看着“蛟龙号”的诞生。现在,一提起叶聪,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深潜第一人”,而对他的其他身份却忽略不计。对此,叶聪有点无奈。倘若叶聪不是设计师和工程师,他绝对坐不进“蛟龙号”的主驾驶座上。
在“蛟龙号”的下潜过程中,叶聪的工作角色叫潜航员,其实就是“蛟龙号”的船长、驾驶员兼领航员,主要工作是在深海环境下保证载人潜水器的正常运行,能够熟练操纵潜水器在指定的海域巡航和作业,同时还要肩负起导航、通讯、摄影、生命保障、故障修理与维护、医疗急救等工作。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成功突破7000米,达7020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责任编辑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