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智慧之光的师者

2015-03-12 20:06聂真新
时代风采 2015年1期
关键词:一等奖云南省成果

聂真新

2014年7月,刘坚教授主持申报的教学成果《西部边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建构与人才培养实践》获中国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奖项成为云南省69所高校在本届国家教学成果奖励中,唯一获得的一项一等奖,也是建国65年来云南省高校获得的第二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实现了云南师范大学在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项上零的突破,为云南省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014年9月9日,刘坚代表云南省教育系统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

体育圆梦

还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时,刘坚在曲靖就读于少体校,练习铁饼、标枪和铅球。为了增强自己的耐力,他在曲靖5公里的环城路上追着解放牌汽车跑,每天的营养就是红糖煮鸡蛋。

1978年,刘坚从上千人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取了北京体育大学。

亲戚朋友纷纷祝贺的同时,都有个疑问——毕业后做什么?因为在过去几十年间,体育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小学科”,陪孩子玩的。

毕业时,刘坚选择回到云南,被分配到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任教。走上工作岗位之初,他有些不知所措。不过他很快从专业的角度给自己打气:“一蹲二喘三憋四冲”,就是学会蹲下来反思自己,让自己查找不足调整目标喘口气,然后憋足劲夯实功底,再冲上去展示自己。

荀子有一句话叫“笃志而体,君子也”。意思是具有坚定意志并能付诸实践的人,才是君子。刘坚的理解是,作为体育人,要坚定自己的体育梦,并不断追梦。

为了使自己尽快融入教师角色,刘坚一心扑在教学训练上。白天,他与学生朝夕相处,晚上,他还在灯下潜心钻研。每天起早贪黑带领同学们在运动场上刻苦训练。有一次在给学生做示范动作时腿被扭伤,他拄着棍子坚持到教室,从没耽误一节课。在师大,刘坚拼命的精神是出了名的。他有三次因劳累过度住院治疗,其中一次因为腰椎直不起身,他就把电脑和打印机搬到病房里,躺在病床上完成科研任务。

师者情怀

学者的人生道路往往离不开读书、教书、写书这“三点一线”,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刘坚教授说:“当你能在看似枯燥、寂寞的学术探索中领略到一种悲壮之美、并乐于以此作为终生的追求与享受时,你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30余年来,他辛勤耕耘,用爱心、耐心、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追寻一个体育文化人的成功之路。

刚到师大时,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他和进校学生一起到中文系上课;体育虽是“小学科”,但他坚持报考硕士研究生,即便未获批准也从不气馁。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他先后赴美国南达科他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和昆士兰大学留学深造。

2009年,50岁的刘坚和女儿到北京体育大学报到,负责报到的老师都以为是父亲陪女儿前来。事实上,这是女儿陪父亲,因为刘坚要读博士。

在刘坚看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的是书,育的是人,传的是道,授的是情。”

他主讲的《民族传统体育概论》课程已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主持的省级《少数民族传统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主持的省级重点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他已成为一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2011年教师节前夕,刘坚获得了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成为全国2500余所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教育工作者中第六位获此殊荣的教师。尽管荣誉加身,但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师大众多优秀教师中普通的一员,“这要归功于母校和恩师的培养,归功于自己所在的学校和工作的团队”。

坚守和良心

“老师”是刘坚一生的事业,带给了他无限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也成为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动力,为此,他倾注了全部的知识、能力、智慧和情感。

“一个人,特别是一名人民教师,是要有点精神的,在充斥着太多利益和诱惑的今天,唯有坚守和良心,才能对得起师者之名。”所以刘坚的每一次讲课,不是简单完成45分钟的课程内容,而是用情感、爱心去教会学生。“选择了‘老师这个称谓,就应该时刻敬畏‘老师这个身份。当一个老师容易,但当好一个老师不容易。”

刘坚身兼数职,但在学生面前,他永远只有一个身份——充满爱心的老师。30多年的教学生涯,刘坚对于每一个初次上课的学生,都关怀备至。这种细微的关怀,融化了初次相识的陌生感。春节放假期间,刘坚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回家,看望父母,多和父母交流与沟通。对于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刘坚还亲自将回家的路费送到他们的手上,并嘱咐回家后多帮助父母干点活,让父母看到自己的进步。

小学科大作为

对于体育这样的“小学科”来说,机遇就是最宝贵的发展资源和实现跨越的跳板。

2003年,刘坚刚到师大体育学院任院长的时候,真可谓是“一穷二白”,实验室里老鼠跑,田径场上灰尘冒。

经过认真梳理,团队认为学校有四张牌:第一张是西南联大牌,这是历史牌;第二张是少数民族牌,这是文化牌;第三张是边疆牌,这是地域牌;第四张是高原牌,这是运动训练牌。这是云南师大的名片,国内其他学校没有,这就是机遇。

一帮人说干就干,刘坚带领班子成员勒紧裤腰带,精打细算,内培外引,体育学院一口气进了14位博士。

人才有了,腰杆子就硬,说话也有底气。

2009年,刘坚带领团队拿到了最后一个硕士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同时取得了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成了民族体质健康与高原训练生物重点实验室,体育学成为省级优势特色学科,体育学院学科建设实现了云南省高校4个“零”的突破。

特别是刘坚教授主持申报的教学成果《西部边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建构与人才培养实践》在2014年7月获中国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是一项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身并列的国家级奖项。该奖项成为云南省69所高校在本届国家教学成果奖励中,唯一获得的一项一等奖,也是建国65年来云南省高校获得的第二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实现了云南师范大学在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项上零的突破,为云南省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面对种种荣誉,刘坚淡然处之,只是将其作为激励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要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这对长期致力于体育一线教学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刘坚来说,让他倍感欢欣。体育乃教育之根基,承载着“德”、“智”的发展。毛泽东曾经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从娃娃抓起”的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健康,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然而现实的状况,让体育和体育老师都面临很多尴尬。“不要培养新时代的东亚病夫”并非危言耸听。

在云南师大呈贡校区崭新的教室里,一群青年学生团团围坐在刘坚身边,这是他和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体育探讨;而在另一处室内运动场上,身着蓝色运动服的刘坚正在指导队员挥汗如雨……虽然工作劳累,但刘坚每学期仍要坚持上2—3门课,正如他自己所说,愿以自己生命的“星星之火”来“传承智慧之光,托起明天的太阳!”

主要获奖荣誉: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省级教学名师、云岭教学名师、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猜你喜欢
一等奖云南省成果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部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及一等奖)
“可怕”的一等奖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