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的价值都在种子上”

2015-03-12 20:05西门
时代风采 2015年1期
关键词:玉米种子云南省玉米

西门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国人的饭碗主要应该装中国粮”。

中国粮必须用中国种,干了30多年玉米种子研究至今仍然激情满怀的番兴明乐呵呵地表示:“我这辈子除了玉米还是玉米,现在是它,退休以后还是它,直到生命结束。”

“玉米是一种神的礼物”

尽管搬进了崭新的办公室,但番兴明仍不忘在其间放上一箱籽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玉米棒子,那是他的研究对象,也是他一生的寄托。

面对自己向往的职业,时间长了有人会厌倦,可番兴明不会,而且总是乐此不疲。

他出生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个教师家庭,母亲是一名生物老师。小时候虽然也要干一些上山打柴的活计,但他更喜欢看书。《爱因斯坦传》、《第二次握手》,他都看得爱不释手。

他也想当一个科学家。

1979年,番兴明第一次高考,他考上了德宏师专,想着毕业后去当老师,与自己的科研梦想相去甚远,他放弃了。

第二年,番兴明以梁河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

高高兴兴到校报到以后,他发现自己是全班最低分,老师也担心他是否跟得上。

山区娃娃嘴上不说,心里却不服输,他学得十分刻苦。

第一学期结束,他的数学考了100分满分,全校第一。更为难得的是,来自偏远地方的番兴明,英语成绩同样名列前茅。

大学毕业,番兴明选择了云南省农科院,当他从昆明黑龙潭坐着小马车好不容易来到位于龙头街的农科院时,陈旧的房屋、漫天的尘土、落后的设施让他有些沮丧。

看着办公室里的一双水鞋、一台计算器和一把卷尺,番兴明实在看不到科研的方向。那时的龙头街之于昆明市中心,仿佛荒郊野外。番兴明每天的业余活动,除了打篮球,就是看书睡觉。4年的时间,爹妈除了觉得儿子的工作没意思,更担心连对象也找不着。

在大把的时间里,番兴明从没落下的,就是英语。

1988年,机会来了。

这一年,番兴明来到玉米的故乡——墨西哥,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深造时,他有幸见识到了现代农业的运作过程。在那里,各种各样的玉米应有尽有,资源极为丰富,实验设备和条件堪称一流。在墨西哥人看来,玉米是作物之王,是“一种神的礼物”,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改变整个世界。那时候的墨西哥,为来访者提供了优厚的条件,每天20美元的补助,来回还有补贴。这一切让番兴明觉得玉米育种“太有搞头了”。

同行的团队中,没有人研究玉米。番兴明感觉到,他和玉米的结缘,就此注定。

5年以后的1993年,番兴明所在的科研团队每年的经费只有3万元,远远满足不了研究所需。

机会又来了。

这一年,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番兴明到泰国清迈大学开展交流研究两年半。泰国是亚热带玉米种植最好的国家,番兴明得以和许多大公司、玉米专家进行交流,理念和想法都是全新的。

回来时,番兴明带回了当时最好的玉米种子。

随后,番兴明的研究团队得到云南省重点资金50万元的支持,到2002年时,他们已经有2项成果,走上了丰收之路。以后一发而不可收,每年都有成果问世。

造福于人才有价值

多年前,番兴明到文山州马关县去推广一个玉米新品种,当他钻进一户农民家里时,眼前的一幕让他心酸,家里只有几口锅和几床破被子,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因为营养不良,身高一米都不到。地里种的玉米,因为品种不好,广种薄收,辛苦一年还不够养家糊口。番兴明感到震撼,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培育出优良品种,让种植玉米的人有吃有喝。

从授粉、打塘、播种、鉴定到收获、选种,每道工序都亲自动手,番兴明像老农一样踏实,又不忘专业学者的精益求精。

“我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又是搞农业科研的,我的成果让农民接受,就是最快乐的事。”

会泽县牛栏江边的高海拔乡村,由于土壤贫瘠,干旱缺水,历来只种洋芋。因为贫穷,孩子上不起学。自从推广种植番兴明培育的“甜糯888”玉米新品种以后,亩产达到1200公斤,玉米远销昆明和贵州,产值3000多元,小孩上学的学费再也不愁了。农民见到番兴明,高兴地说:“我种一亩甜糯888,就可以送娃娃上学了。”这是番兴明最感欣慰的。

“以前看不到什么成果,农民对农科人员冷冰冰的,现在不一样了,只要听说农科人员来了,村民早早准备了好吃好喝的等着,见面就夸我们的种子棒,今年的收成好。”

每年春节,是番兴明和他的团队既兴奋又烦恼的日子,农民朋友们总是在此时表达他们对玉米专家的感激之情,大到一箱水果,小到一块腊肉。

在番兴明看来,科研成果一旦束之高阁,不能为民所用,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2013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云南省农科院首席科学家番兴明研究员及其团队主持完成的“热带、亚热带优质、高产玉米种质创新及利用”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十多年间,番兴明和他的团队培育了云瑞8号、云瑞1号、云优19、云甜玉一号和甜糯888等高产玉米品种30多个,推广种植面积8000多万亩,产值上百亿元。

在中国北方,一个玉米品种动辄几千万亩的推广种植面积,而在云南这样的多山之地,一个品种能够种植几百万亩已经相当不错了。气候、海拔和生态的多样性,使得每一个品种的研究和推广难度更大。番兴明和他的团队唯有加倍努力,才能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云南自实施“桥头堡”战略以后,番兴明也想让自己培育的玉米种子辐射到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目前,非洲的乌干达试种了他们的品种,结果大受欢迎;泰国召开亚洲玉米大会时,也与番兴明取得联系,要种植他们的玉米种子。

让自己培育的种子造福人类,是番兴明的梦想。

停不下来的激情

早在2003年的时候,全球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美国孟山都生物技术公司曾想高薪聘请番兴明到北京工作,他没去。

他觉得自己的根就在云南,云南的玉米育种大有可为。

眼见“挖”他不成,一些跨国公司就瞄准了他的学生,有的还未毕业就被“挖”走,这些人在跨国公司,都是技术最强的中坚力量。目前,番兴明的团队通常会有五六十人,这其中,破格晋升的博士就有七八个,在云南省农科院的各类团队中,粮作所团队无疑是一支成果最为出色的豪华战队。

作为团队的带头人,番兴明历经30多年的研究,如今对玉米种子的培育仍然如醉如痴。在他的办公室里,说到玉米种子,番兴明总是滔滔不绝,异常兴奋。“晚上睡不着觉时,就想种子,没种子就觉得没意思,我生命的价值都在种子上。”

每年七八月份可以看玉米的时候,番兴明都会疯狂地跑上一万多公里,有时嫌车太慢,直接乘飞机,下了飞机就往玉米地里赶,其他的事根本无暇顾及。

“一年之中绝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玉米地里。”他总是想象着,满山遍野种的,都是自己的品种,收获的时候,房前屋后挂着的,也是自己的品种。

今年52岁的番兴明,正是年富力强、成果频出的时候,满腔的激情根本停不下来,他乐呵呵地表示:“我这辈子除了玉米还是玉米,现在是它,退休以后还是它,直到生命结束。”

主要获奖荣誉:

2008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云南省第十九届先进工作者。

200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0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1年荣获农业部“云南省玉米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云南省第三届“兴滇人才奖”。

2013年入选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猜你喜欢
玉米种子云南省玉米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不同条件下对济宁地区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因素及对策
收玉米啦!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我的玉米送给你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
玉米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办法
最饱满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