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辞典

2015-03-12 06:49王六二
贵阳文史 2015年1期
关键词:序言大学校长辞典

王六二

《英汉四用辞典》1930年开始策划编辑,历经5年,于1936年编成,由世界书局出版。一本不大的辞典,有北大、清华、南开、交大4位校长亲笔题词,有中山大学校长,大夏大学校长以及上海中学校长的3篇序言。浓墨重彩,可谓不多见。

家里有一本老辞典,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看见它在书桌上。后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它被放进抽屉里,藏进衣柜里。

这本辞典老掉了牙,封皮破损,书脊断线,内页早已发黄,变脆。母亲在的时候,曾经请人重新装订过一次,可拿在手里,还是不敢随便乱翻,怕它散了。到我学会用字典时,又把它放在书桌挡头,偶尔翻翻,小心翼翼地。母亲去世后,我把它带到了北京,放在书柜里,时不时也翻开来看看。

这是民国二十八年版的《英汉四用辞典》。全名为《英汉求解、作文、文法、辨义四用辞典》。

翻开用糨糊粘过、胶水刷过,已经脆弱不堪的辞典,扉页正面有蔡元培的题词“择精语详”,背面有梅贻琦的“学海思源”,皆笔力深厚,字字珠玑,过目难忘。次页,还有黎照寰古意深长的墨迹“钩深攫微”,以及张伯苓圆润的题写:“文化工具,体例翻新,兼饷并饫,普益士林,绩学得此,不世之珍。”

这么一本不大的辞典,居然北大、清华、南开、交大4位校长亲笔题词,浓墨重彩,可谓不多见。我第一次知道蔡元培这个名字,就来自这本辞典。以后,才慢慢知道了梅贻琦,张伯苓。现在,这3位大教育家名满天下,唯有黎照寰似乎不够响亮。

其实,从今天的角度看,他也是有故事的。黎任国立交通大学校长期间,孙科之子孙治平前来报考交通大学,因国文成绩不及格,未被录取,仅作为选科生到交通大学旁听。这种事,在民国本不算什么,现今方才觉得稀奇。要知道,孙科是黎的前任交大校长,而且还是一同赴美的留学生。交大有这么牛的校长,怪不得出了茅以升、钱学森、黄万里这样的人才。

年轻的时候用辞典,不会去注意辞典有没有序言,谁写的序言。年长以后,发现读序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从中可以读出作序者的用心,才情与风格,甚至可以读出一个时代的语言,知识涵养,学术风貌。

这本辞典,有3篇序言,作序者分别为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大夏大学校长欧元怀,以及上海中学校长郑西谷。每篇序言寥寥二三百字,简明扼要,历述英汉辞典编撰要义之所在,虽各有所见,亦足显3人译学之说。后来,我用过的英汉辞典,不论朗曼,新英汉,还是牛津,也没见如此精辟,各有风格的序言。

辞典编辑,总共9人,日后大多默默无闻,有的则消失无踪。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学过英语,喜欢英美文学的,大多听说过朱生豪,葛传椝。前者译过《莎士比亚全集》,是莎士比亚作品最早和最多的译介者;后者是《英语惯用法词典》和《新英汉大词典》的编纂者,复旦大学教授,英语界大佬。

主编詹文浒,留学美国,哈佛硕士。20世纪30年代归国,到嘉兴秀洲中学担任英文教员,不久就赴上海,在世界书局工作,担任编译所所长,负责《英汉四用辞典》的主编工作。抗战期间,曾任《中央日报》社副社长。1949年后滞留上海。不久,在运动中受牵连,被送往青海劳动改造。在漫长的劳动改造中,他悉心研究中医,为农场病人治病,居然一举成名,深受器重,1973年因病在西宁去世。

《英汉四用辞典》1930年开始策划编辑,历经5年,于1936年编成,由世界书局出版。此后,一版再版,至1949年,有新二十四版。

作此文时,偶然间留意到,他们聚集在一起,为编纂一本“最完备最合用的英文辞典,使读者备了之后,不必再备其他辞典”时,葛传槼(1906-1992)25岁,朱生豪(1912-1944)19岁,詹文浒(1905-1973)24岁。

詹文浒在“引言”里,十分详尽地记述了他们编辑这部辞典的全过程,可视为辞典编撰出版史上少有的文献资料。

其中一段话,读来仍令人感慨。

“…… 倘照一般的辞典版式排印,至少要在三千面以上,我们几经考虑,终于决定用最经济的方法,排成现下的版式,每面字数,约等于普通同类辞典每面字数的一又三分之一,这样,本当排成三千多面的,现只排成二千多面。我们仍恐大字本成本较高,售价较贵,在目下购买力一般薄弱的时候,不易于普及,因而另外制成一种缩影本,在照相,制版和印刷方面,都特别当心,所以缩影本的字体,虽小一些,但看上去,仍旧非常清楚。”

翻开我手头这本1939年的新四版,的确如詹文浒所言,字体虽小,但仍很清楚。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序言大学校长辞典
《琵琶行(并序)》教学经验分享
《猫的痴情辞典》
三月序言
题乌江亭
不来的理由
大学校长为何能当调停人
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需良好制度环境
字典与词典
序言、导言、前言
不必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