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惠梅
内容摘要:个性化教学是指能够充分反映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教学优势、教学个性、教学经验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并能充分体现其创造性的一种理念。
关键词:个性化 阅读教学 理论
一.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创造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句话告诉我们:“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必须以语言为载体,必须在“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课有别于其它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是创造性阅读教学必须牢固的不可动摇的理念。比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讲读课文之前,教师一边做演示实验,一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的过程和所观察到的现象。这种做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挖掘学生的语言潜力,促使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快速选用自己认为比较恰当的词句进行描述,体现语言表达的原创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词不达意或句不连贯的现象,教师及时捕捉相关信息,巧妙点拨,学生便比较顺畅地完成描述实验任务。
二.整合文本信息,促进有效对话。文学形象的多义性和文学语言的意义未定性,为创造性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话题和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阅读教学带来了难以把握的困难。怎样才能保证与文本的对话扎实、深入、高效呢?我认为,整合文本的“创造”信息是促进有效对话的捷径之一。创造信息常常被编者预设在文本之中。预设作为隐匿在话语深层的无形力量,既规定了表达者的话语权,又规定了接受者的解释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对话的“凭借”,编者常常把适宜于教师和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口预设在作品前面的“预习提示”或作品后面的训练题中,教师只要科学地整合作者与编者的预设信息,就能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赶海》一文,叙写了“我”在暑假里的一天跟舅舅赶海时追浪花、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抓大虾的“事趣”,文章用“嘿”、“哎”、“咦”、“哦”等词语表达了“我”对趣事特有的“情趣”。如何整合文本的创造信息,促进课堂的有效对话呢?品读动词,培养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等特点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品味揣摩,是培养直觉思维的好方法。课文设计题中,出示课件,让学生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的方法,吟读屏幕上“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抓大虾”这几个词语,感知这几个词语的精妙之处。品词品句的最好方法不是讲解词语的字典意义,而是让学生吟读感知,并用做动作的方法感悟词语的准确性与精练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直觉词语的微妙所在,是阅读的创造性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接理解,它是通过长期反复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是意识与行为之间的自觉的反应。培养语感是语文课有别于其它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语境揣摩。了解语言文字,光靠字典还不够,必须在语境中仔细揣摩语言之神妙。夏丐尊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中,‘赤字不但只作红色,‘夜不但只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职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例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中的第一段所写清国留学生是:“实在标致极了!”要真正理解“标致”一词的含义,只有在在反复诵读全文后,才能明白它的讽刺意蕴。比较推敲。有比较才有鉴别。贾岛的“推敲”之改有传神之功,一字之改,词语语境的和谐幽邃之美酒显而易见了。教材中有不少词句比较的阅读训练设计,把原稿与改稿作比较,“改”的艺术在哪里,这种思辨品味的过程就是语感的有机训练与积淀。例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文,可以把“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铜钱”与“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摸出”与“排出”作比较,体会孔乙己无钱时的尴尬与有钱时的神气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神态。
本文系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高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14]GHB0028)子课题。
(作者单位:甘肃会宁县教场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