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博
摘 要:《渔家傲·秋思》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据史载,在范仲淹镇守边疆时,号令严明且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在宋仁宗在位期间,他又被朝廷派到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反映了范仲淹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表面看来,该词上阕写景,下阕叙述,实则词人的情感自始至终贯穿全词。
关键词:《渔家傲》;范仲淹;浊酒
《渔家傲·秋思》作于范仲淹年逾五十四岁之际。当时,西夏入侵宋朝的延州(今陕西西安)地区,范仲淹奉命挂帅抵御,他在大顺城巡查防务时,面对萧瑟的秋景,望着南飞的大雁,不小心弄断一根随风飘曳的白发,心中百感交集。一夜无眠,便将满腹的话语填出了一首《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承袭了范仲淹雄浑大气、忧国忧民的风格,寥寥几笔描绘出了边地艰苦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出征的将士们既思念家乡,渴望与亲人团聚又击敌未果,不甘心就这样无功而返的两相矛盾的心情,让人读罢心酸而又慨叹。
表面看来,该词上阕写景,下阕叙述,实则词人的情感自始至终贯穿全词。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简单的十四个字交代了时间、地点、词人和边地的一些情况等丰富的信息。而“异”和“无留意”第一次向我们展现出这首词是“有我之境”的。范仲淹是江苏苏州人,而现在他所在的地方是陕西、甘肃等边疆地区。一个是花团锦簇、小桥流水的江南一带,一个是苍茫荒凉、难见人烟的西北边陲。他自然会觉得风景相异,自然会不由自主地生发出一种感伤和悲壮之感,上阕的后三句便进行了大手笔的粗犷的描摹,给了读者一个大致的印象。至于“无留意”,与其说是雁,不如说是词人自己的猜度。北雁南飞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词人却以大雁也难以忍受这样的寒冷,这样的死寂来暗示将士们此时此地的心情,作者自身的情感融入便不言而喻了。“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句,我的第一感受就是项羽垓下被围时的四面楚歌。本来景就惨淡,再加之具有与生俱来萧瑟声调的边角声,还是从不同角度,四面同时袭来,三重包围,让人简直难以抵御思乡之苦的侵袭。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项羽的军队这么快就军心涣散、无力抵抗的原因之一吧。接着,千嶂、长烟、落日、孤城便是对边疆相异景色的真实写照,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确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上阕用景一步步铺陈出边疆的大致面貌,下阕则是更加直接的叙写将士的感受。下阕的前两个字“浊酒”,笔者认为有着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笔者记得在古代诗文中曾多次见到“浊酒”这个意象,如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如《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所以觉得“浊酒”一词大概不是作者信手拈来之笔。在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笔者认为这里的浊酒大概有着三层含义。第一层,“浊酒者,劣者也,多自酿者也。”浊酒属于那种质量比较低下的酒,与边地艰苦的生活条件相吻合。第二层,“夫人之在于世也,精神之境界愈高,則物质之境界益下,不求于物而反诸己之所得也。”意思是说,对精神境界要求比较高的人往往对物质境界不是很在意。将士们不在乎饮食的好坏,只希望尽快打败敌军,为国建功立业。第三层:清酒意象多用来表达个体自我的生命感受,浊酒意象多用来表达忧国忧民情怀。这既与范仲淹本人的风格相一致,也与笔者的阅读感受相一致,所以觉得还是有些道理的。紧接着的“家万里”虽然还有对家乡的眷恋,但之后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却笔锋一转,表明了将士们坚定的决心。笔者个人觉得,“归无计”可能包含着些许不得不服从命令的无奈,包含着些许战争未了,根本不知自己如何回乡的怅惘,但更多的还是那种“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大丈夫气概,还是那种“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男儿热血。这也是笔者所敬慕的。词的最后,又将激烈的豪言转回到让人肠断的柔情上。“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似乎每一个意象,都与家,都与亲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牵连。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描述的同样是思乡的主题,还有《诗经》中的很多篇目都写出了妻子对在外征战的丈夫的担心和盼归。作者大概也是在看过这些作品之后,熔铸剪裁,化作了这三句让人声泪俱下的话语。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对于见多了马革裹尸、生生死死的将士们似乎更该如此。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落泪的他们,看到了已年逾五十四,满头白发的将军殚精竭虑,难以入睡的情景。他也许在考虑以后的战事,也许在担忧将至的冬季,也许在忧心国家的命运。我相信,每一位读者在看完这首词后,都会为他们感到心酸,更为他们感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