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磊
摘 要:在查尔斯·狄更斯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人道主义思想体现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当中,其宣扬仁善道德的精神,要求通过宽恕、理解的态度待人处世,这一思想在当时社会具备一定的进步性。本文通过分析狄更斯不同时期的作品,探索体现其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核。
关键词:查尔斯·狄更斯;作品;人道主义思想
查尔斯·狄更斯1812年生于英国朴次茅斯,当时英国正是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大批的小资产者破产,无产阶级因为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而沦为赤贫阶层,而后又爆发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宪章运动,这一政治背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狄更斯的创作。
狄更斯的父亲是海军小职员,嗜酒好客且挥霍无度,因此狄更斯有过相当贫困的幼童时代,11岁就承担起了家庭重担,这一段经历深深镌刻在他脑海里,正是这样的出身令他自然的悲悯穷人,在他的作品中尤其对不幸的儿童表示了深厚的同情。狄更斯虽然同情广大的贫民阶层,却不是无产阶级革命者,作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只有通过写作生动幽默地抨击社会现实,真实深刻地反映生活。在他的作品中,一方面抨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揭露它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教化来改造资产阶级,依靠善心和施舍消除阶级矛盾。本文则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狄更斯创作的主要作品,从深层次剖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精髓。狄更斯呈现给读者的作品,我们基本上可以把他的创作分为四个不同创作时期:
一、早期的创作及浪漫天真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一时期为1833年~1841年,在这一时期狄更斯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当时的作品思想相对简单,主要表现他生活的伦敦城乡地区不同的风俗人情以及景物,表达他对于生活或爱或憎的感情。1837年,狄更斯创作了他人生中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838年,狄更斯又发表了他创作生涯中第一部社会小说《雾都孤儿》(这一作品为中国观众最为熟悉),这两部作品是狄更斯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
(一)《匹克威克外传》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匹克威克外传》作为狄更斯最早的长篇著作,亦是他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中,狄更斯塑造了一个正直善良且喜欢打抱不平的资产者形象匹克威克,狄更斯在他身上寄托了仁慈和博爱的思想,通过匹克威克救助骗子金格尔并感化金格尔的举动,狄更斯有意给作品安排了一个大团圆结局,骗子金格尔因为匹克威克的善良、大度而弃恶从善,从此改邪归正,过上了幸福生活。这部作品说明狄更斯在这一时期对于人性带有一种近乎天真的期盼,希望好人最终能够感化坏人,并相信人骨子里拥有善良的本性。
(二)《雾都孤儿》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对于现实社会童话般的幻想到了他创作《雾都孤儿》的时候更是得到了升华,小说中那个曾经孤苦无依的小奥利弗因为执着地追求着心中的善念,即使身处污泥之中依然一心向善,最终赢得了仁慈绅士的庇护,过上了幸福无忧的生活;而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就好像童话中“公主一定会得到王子的拯救,而后公主和王子过上幸福生活”一般。通过狄更斯这一时期的创作我们发现,狄更斯年轻的心中对于人生充满着希望,因此也洋溢着一股温情脉脉而且富于浪漫色彩的人道主义情怀。
二、成长时期的创作及富于仁爱“圣诞精神”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一时期为1844年~1847年,狄更斯离开英国旅居欧洲大陆,这时候他先后前往意大利、瑞士和法國。该时期的作品主要有1843年的《圣诞欢歌》、1844年的《钟声》和1845年的《炉边蟋蟀》等。狄更斯在欧洲大陆的旅行拓宽了他的视野,他渐渐发现社会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阶段,在这一阶段他关于改良社会的童话幻想破灭,这使得他略微感觉到感伤和失望,这一情绪也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在这一段时间他觉得自己无计可施,不得不寄托于虚无飘渺的宗教,于是他写下了大量的圣诞故事——《圣诞故事集》,希望由此劝人向善,从而达到普天同庆的目的。
以《圣诞欢歌》为例,狄更斯创作了一个吝啬的商人斯克鲁济,他是一个只知道攒钱的毫无人性的人,圣诞前夜也不停止剥削雇工让他们工作到最后一分钟。圣诞夜里三个幽灵带着他回到了他的过去,又带他看了他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斯克鲁济看到了善良的穷苦人家,也看到了硬心肠人的可怕下场。最后他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在于“爱人”和“被爱”,在圣诞颂歌中斯克鲁济最后皈依圣诞精神,并开始了他新的人生。
三、成熟时期的创作及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
这一时期大约为1848年~1861年,狄更斯的思想渐趋成熟,而且这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多的时期,可谓是狄更斯创作的繁荣期。这一阶段英、法等国的革命运动相继失败,资产阶级势力十足嚣张,狄更斯对于社会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此他的作品在这一阶段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
狄更斯在这一段期间着力描写了社会上各种善良的小人物,描写温情和道德对于社会的感化力度。但是沉重的社会现实使他不复早期的乐观主义精神,各种苦闷心情以及强烈的愤懑充斥了他的感情,这也同样体现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狄更斯在作品中通过一系列典型的细节描绘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特征。他先后创作了《董贝父子》、《大卫·科菲波尔》、《双城记》、《艰难时世》以及《远大前程》。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不断深化的主题思想:一方面他着力描写人世间的各种善良、道德和温情;另一方面也强烈抨击资产阶级对于穷人所犯下的罪恶,以及那一时期惨无人道的社会制度给穷人们带来的不幸遭遇。
(一)《大卫·科菲波尔》中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
《大卫·科菲波尔》是狄更斯近乎自传性质的小说,以童年时期大卫的痛苦生活为作品切入点,作品反映了许多社会层面,其中涉及到维多利亚时期的教育、政治以及法律等许多重大社会问题。狄更斯在小说中直指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剥削人、压迫人的本质,严厉批判其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同时,狄更斯仍旧不忘在大卫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
《大卫·科菲波尔》小说中,处处张扬属于人道主义的“仁善”和“博爱”思想,这是一种带有浓郁基督教信息的“大爱”和“大善”,这一时期狄更斯提出自由平等的个人权利,希望通过由法律、道德以及理性等限制的合理利己主义来约束个人的私欲,用基督的“博爱”精神爱世上的所有人,并宽恕整个社会,希望人们可以自觉自愿为他人利益、为社会、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从而最终实现“天国式”的美好家园。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看出乌托邦思想对于狄更斯的影响。
可见,狄更斯仍旧没有放弃他的改良社会的希望,只不过把这种希望寄托在宗教精神之上,希望人们可以被基督精神所教化而自觉地放弃一切的不道德甚至罪恶行径,从而使社会变成理想家园。
(二)《双城记》中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
作品《双城记》创作于1859年,这是一部爱和恨都十分强烈的作品,通过《双城记》,狄更斯把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作品的叙事过程中,处处都贯穿着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品中的德伐日太太,她是作品塑造的典型人物,因为她的家人惨遭迫害,使得她成长为一名具备极强革命性的法国大革命先锋人物,但她因为先天教育的缺乏,因此在大革命中丧失理智,成为十足的复仇者和疯狂的嗜杀者。狄更斯通过对她非人性行为的描绘以及悲惨的结局,鲜明地表达自己反对暴力、倡导人道主义的作品主旨。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通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思想,更多地侧重于伦理道德这一范畴,其基础是人性的善良。比如说卡尔登,为了马奈特医生一家的幸福,为了他所挚爱的露茜的幸福,竟然代替露茜的情人自己登上断头台。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极端的利他主义和不可思议的行为,而在狄更斯笔下这是人性的最辉煌表现,卡尔登之所以愿意赴死,原因是他对露茜极致的爱,而在这种爱的感召下,人是可以牺牲一切乃至生命的,因此,狄更斯认为卡尔登的行为是人性最圆满的表现,又一次呼应了狄更斯关于人道主义思想的主题,牺牲自己成全基督精神的“大爱”。
四、晚年时期的创作和人道主义思想的最后幻灭
这一时期大约是1861年~1870年,在这一段时期,狄更斯过得十分不幸,一方面长期辛苦写作损害了他的健康,另一方面和妻子的不和又令他时刻处于沮丧的状态。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当时日趋严重的资本主义危机也令他感觉沮丧,甚至是绝望,这使得他在这一时期写下的他人生中最后一部完结作品《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年)。这部作品被亨利·詹姆斯评价为最失败的一部作品,原因是没有足以鼓舞人心的人或者事。而这正可以说明在这一时期,狄更斯对于资本主义的深深失望,他已经找不到可以解决社会矛盾的任何办法,所以他笔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只能在无法摆脱的矛盾之中,走入最后的毁灭……而这也代表着在这一时期,狄更斯通过人道主义思想改良社会的梦想最终宣告失败。
五、结论
通过狄更斯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我们所能感知到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一种超越阶级、地位、金钱和阶层约束的伟大人文主义。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基于人性、道德的基础之上,渴望通过一种缓和的改良方式,减轻被剥削阶级的困苦和伤痛。狄更斯反对用暴力的“反抗”来对抗社会的一切行为。基于改良主义的思维,狄更斯把基督的仁爱精神寄托于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当中,期盼有一天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教化和圣诞精神的感召,自动地缓和并减少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从而获得人类的平等、和谐共处。
我们看到,狄更斯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并没有摆脱时代对于他的束缚,他一方面真诚地同情广大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希望他们可以得到人格的尊重,过上比较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又寄托于用一种温和的人道主义思想来解决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严重对立的阶级矛盾。而这种想法在他的晚年时期彻底破灭,这使我们了解了一个真理,那就是资产阶级绝对不会基于博爱和仁慈的立场主动放弃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只有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才能获得全世界劳苦大众的解放。
但是,我们仍旧推崇狄更斯,虽然他不能避免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他仍旧通过他的作品呼吁自由、平等和博爱,并强调人与人之间在人格尊严上的平等,狄更斯不仅在他的作品中表现自己对于不幸人们的深刻同情,呼吁穷人和富人各自都克服偏见互相理解为建立美好世界共同努力;同时他在现实中也不断地努力,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帮助处于困苦之中的人们。而他为贫苦人民所做的这些事,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他。
参考文献:
[1]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狄更斯著.宋兆霖译.大卫·科波菲尔[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0.
[3]狄更斯著.王倜然译.圣诞颂歌[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01.
[4]狄更斯著.蔣天佐译. 匹克威克外传[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01.
[5]狄更斯著.张玲,张扬译.双城记[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08.
[6]朱虹.狄更斯小说欣赏 [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