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芳
摘 要:水利人才队伍素质是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河海大学在分析行业继续教育需求的基础上,依托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云服务”远程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雄厚的行业合作基础和丰富的继续教育实践经验,开展了面向水利行业的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通过“集中+远程”的混合式培训,创新了跨空间、多节点、全过程的“互联网+行业”的培训模式,对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水利行业 培训 模式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194-02
1 特色高校服务行业培训的机遇
1.1 国家政策支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指出了水利事关全局的重要基础地位,并提出要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7月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突出加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全国《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 》中也提出要加强基层水利队伍的学历提升和专业素质的培训。2012 年《国家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事业,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定期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确定的重大人才工程建设中明确提出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战略目标。
1.2 水利行业需求
水利人才队伍素质是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水利行业规模大,涉及面广,人力资源需求量大;而水利系统职工人数多,分布广,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偏低,人才短缺现象较为明显、人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极为缺乏,因此,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高层次追加教育要求迫切。
1.3 服务平台支撑
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人社部实施了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项目,经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推荐,河海大学申报获批成为江苏省高校第一家授牌单位,围绕涉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社会工作、海洋等五个重点领域,承担国家级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
2 特色高校服务行业培训的优势
河海大学作为水利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在为水利行业培养培训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2.1 具有鲜明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作为水利水电行业高等教育的领军学校,河海大学在2012年的学科综合评估中,“水利工程”学科以95分的优异成绩再次名列全国第一,支撑及相关学科门类较多,水利及支撑学科人才梯队的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地位。海洋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学科排名全国前十。特色优势学科和拥有的学科实力足以支撑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相关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2.2 具有广泛的行业合作基础
河海大学与全国水利水电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学校建立的合作发展委员会会员单位覆盖了全国各大流域机构、水利水电主管部门及其下属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推荐单位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也是水电开发的领头企业,河海大学在与其长期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上述领域的国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具有显著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2.3 具有丰富的继续教育经验
河海大学拥有完善的学历继续教育,同时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水利部全国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具有比较成熟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一直致力于水利水电行业人才的培训。依靠优秀师资队伍、最新科研成果、先进技术经验、以及培训软硬件设施、现代远程培训手段等全方位的保障,形成了覆盖水利水电行业相关领域的培训体系。启动了“云服务模式下的基层水利队伍培训工程”,创新了继续教育模式。近年来围绕三峡工程、西部水电开发、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的技术和管理突出问题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形成了大坝安全监测人员培训、全国水文技术骨干人才培训、防汛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培训、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管理培训等品牌培训项目,服务于全国水利普查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队伍培训,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3 特色高校服务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实施
河海大学依托人社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云服务”远程教育平台,制定课程体系,打造品牌项目、组建优秀师资,推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通过“集中+远程”的混合式培训,创新了跨空间、多节点、全过程的“互联网+行业”的培训模式。
(1)搭建远程教育平台,提升数字化教育服务能力。河海大学打造了“云服务”远程教育平台,包括教务管理系统、培训管理系统、学习系统,可直接提供网络培训服务。初步建成基地门户网站,部分品牌特色的培训项目建立了专用的网站,并逐步建设品牌特色培训网站群,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构建了支撑网络化学习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覆盖了3358个县级以上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单位,提供人人可学、随时随地可学、多种方式可学的学习环境,以适应水利行业人员工作地点分布广、流动性大、偏远地区学习条件简陋等特点,优化了水利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体验。
(2)开展行业需求调研,打造品牌培训项目与培训课程。当前我国水利正处于传统水利逐步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民生水利转变的阶段,对水利水电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河海大学结合地区和行业发展要求,组建了项目研发团队,通过多方调研,充分论证,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有针对性提出基地的培训规划、课程设置等,研发并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培训项目,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针对基地建设的五大领域11个方向,学校设立了高教研究专项,按照培训方案设计要求,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按照72个学时设计,同时满足国家基地急需紧缺人才培养(72学时)和岗位培训(36学时)的需求。
(3)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实现云环境下水利行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河海大学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建设适合水利行业需求的教学资源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目标,联合数10所水利学校和水利培训机构,共同建立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联盟。以教育联盟为依托,聚合行业类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并通过自主开发、大赛征集等方式,实施了水电开发国际化人才培养、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文监测新技术应用、水利水电安全生产等方向的数字资源建设,涉及112门课程、483个数字资源,应用于网络教学活动 ,提高现代化远程教育能力。
(4)组建师资队伍,保证理论与行业实践的有效融合。按照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原则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地师资库。主要由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目前总数为16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达到90%以上,覆盖水利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社会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学科,涵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大型水电开发与运营、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水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技术、水利水电安全生产等重点培训方向的学科团队,为基地培训的实施提供优质师资保障。
(5)通过“集中+远程”的混合式培训,创新了跨空间、多节点、全过程的“互联网+行业”的培训模式。为更好地服务水电行业人才培养,基地紧密围绕行业需求,以质量为生命线,采取多样化培训教学方式满足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有进校的课堂教学,也有工地现场的拓展教学;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践教学;有实地考察,也有案例研讨;有集中面授教学,也注重网络化在岗教学,把培训服务送到工作一线,极大提升了培训的效果。
4 特色高校服务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实践效果和推广
经过近1年的运行,河海大学依托基地已完成了水利现代化与水生态文明、全国水文监测新技术应用、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水库和生态移民等方向的1674人的培训任务(其中网络培训学员711人),服务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南、贵州、广西、云南、新疆、内蒙古等10个省份、国家水文局、江苏省水利厅等行业主管部门及淮委、珠委两大流域机构等的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了全国水文监测新技术应用、乡镇水利站所长、全国水文站长等品牌培训项目,以及水利水电安全生产、水电开发国际化等特色培训项目,其中,与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面向骨干技术人员特别是派驻国外人员的能力提升项目培训,形成了集学习辅导、平台服务、技术支持于一体的专业服务团队,实现学前组织、学中跟踪与反馈、学后考核全过程的学习服务体系,创新了跨空间、多节点、全过程的“互联网+行业”的培训模式,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目前该项目模式已逐步向行业其他培训项目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世军,潘玉萍.特色高校服务行业建设的继续教育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3(7):11-12.
[2] 陈青生,张军,吴爱华,等.面向行业继续教育的创新服务模式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4(2):16-18.
[3] 陈新耕.论继续教育“云服务”创新模式[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2013.
[4] 吴爱华,陈青生,张军.水利行业职工数字化继续教育的典型案例分析[J].继续教育,2012(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