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林
(怀化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湖南 怀化 418000)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促进了城市交通需求的增长,道路系统增建和扩大及机动车辆数量的急剧攀升,引发了城市交通噪声污染问题,且污染曰益加剧,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噪声扰民投诉案例也随之增加,噪声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逐年递增。因此,控制城市交通噪声污染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怀化市鹤城区2013 年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现状和声源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城市交通噪声的控制对策。
何谓噪声,从物理定义来说:噪声即为振幅和频率完全无规律的震荡之声;从环保角度来说:噪声为人们所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噪声污染属于感觉污染,它不同于其他的污染源看得见、摸得着,它是通过传播方式而存在的,不会给环境留下某种有害物质,它对环境的影响不积累,传播的范围是有限的,一旦声源停止发声,噪声即刻消失。所谓交通噪声是指机动车辆、铁路机车、机动船舶、航空器等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怀化市鹤城区地处湘鄂渝黔桂五省边境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被喻为“火车拖来的城市”。境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湘黔、枝柳、渝怀铁路,怀黔、怀新公路及包茂、沪昆高速公路等贯穿该区,因此它是我国东中部通向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塞。
鹤城区建成区面积56km2,总人口55.26 万 人,人 口 密 度0.9868 人/km2,市内交通干线总长26.62km,平均路宽40m,昼间平均车流量2206 辆/小时,共有交通道路12 条,2013 年怀化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对鹤城区各条道路进行了昼夜交通噪声测试和统计,监测结果见表1及图1、图2。
表1 显示:鹤城区昼间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7.3dB(A),未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 类标准,总体情况好;夜间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3.7dB,整体较差,污染严重。从图1、图2 来看,各路段昼间平均等效声级最高为68.8dB(A),出现在府星路,其次为迎丰路和芷江路,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为67.5 及67.2dB(A),其余较好;鹤城区夜间噪声污染较大,各路段等效声级全部超标,说明应加强鹤城区夜间交通噪声整治,主要对芷江路等路段采取有效的消声降噪措施。
城市交通噪声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噪声源,鹤城区交通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而机动车辆噪声主要是鸣笛声和行驶声,其噪声值域详见表2。
从表2 可知,鹤城区城市交通噪声污染源主要来自于机动车的鸣笛声,其次是各种车辆的行驶声。因此,必须对这几类声源进行严格控制,鹤城区交通噪声污染将能得到有效遏制。
表1 2013 年怀化市鹤城区主要道路噪声统计表
表2 鹤城区各种交通噪声源的噪声值域
城市交通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噪声,因此应加大对机动车辆减振降噪技术的研究,目前我国已普遍采用安装高效消声器的方法来消声,针对不同的车类分别选用抗性、阻性及阻抗复合型消声器,其减噪效果良好。实践证明,安装了消声器的机动车辆其声级可降低20—30 分贝,还可使高温废气顺利排出,达到理想的节能减排效果。
一是加大投入,发展多元化、立体化、高效能的综合交通网络,以此来提高路网通行能力。根据城市道路交通流量大小,有计划地拓宽城市交通主干道,建造地下通道(地铁、隧道)或高架桥。事实证明,多元化、立体化的道路网络其交通快速、安全,交通噪声可大幅度降低。二是对路面进行提质改造,降低交通噪声污染。目前我国传统的AC—13C 路面已不适应城市环保要求,已普遍采用高粘度多孔隙沥青降噪防水路面,以提高城市道路的使用功能和减少城市交通噪声,高粘度沥青路面组合为:上面层采用OGFC 沥青混合料,中面层及下面层采用密集沥青混合料,此合成路面有很好的降噪和排水功能,可减噪3~8dB 的噪声。降噪路面技术作为一项环保道路技术,在国内外已普遍使用。三是在人群集中区敏感区域设置巨型隔声屏障,能起到很好的消声降噪作用。四是在道路两侧修建绿色隔离带,这样能分散和折射并有效地降低交通噪声,还可建立多座街心公园,设置花坛和林带,这样既降低市区噪声,又美化城市环境。
在城区范围内大力开展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提升服务能力;加强管理的重点是应用智能交通系统,疏导交通流量;二是在交通主干道要实行人车分流,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用绿化带隔离,在敏感地段设置禁鸣区和限速区;三是加大交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交通违法行为;四是加大交通法则宣传力度,提高市民交通守法和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交通环境。结语
交通噪声污染已成为干扰城市居民正常生活的罪魁祸首之一,现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控制噪声源、建立防噪工程、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铺筑降噪路面、立体绿化、生物减噪和设置各类隔声屏障是降低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的最佳对策。
[1]刘荣.南京市区交通噪声污染及控制对策[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