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华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所构建起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人机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推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减轻了教师的压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但是在现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落后、信息技术水平低下,造成了整合过程出现了以下误区,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变得事倍功半,达不到理想效果。
1 多媒体信息技术代替了教师的作用
现代化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工作,重要的是通过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来提高教学效果。
而如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却出现了不分析课程内容,过分依赖媒体技术,僵化地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良现象。许多教师不再细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而是随手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找到一个课件,下载后在课堂中播放,这样教师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了缺乏活力的“观众”,一节课上师生都围着“屏幕”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好的多媒体软件固然引人入胜,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应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本着“学教并重”的原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并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使计算机更好地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2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盲目滥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用来解决教学中所有的问题的,也不是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的,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去寻找结合点。整合的目的在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展示过程、提供范例、创设情境、探索规律、强化训练、启发思维。
但是在课堂设计和教学时,一些教师却盲目地放大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很多时候为了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联系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低下。
因此,在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地选用多媒体,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看看其对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4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是否发生了变化,改变的程度有多深。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
3 多媒体信息技术遏制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但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却大大减少甚至取消了学生的这种思维训练过程。教师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结构制作课件时,惟恐学生理解不够准确,总是在课件里将自己的理解做成标准答案。学生则随着课件的展开进行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甚至有时根本不用思考,直接去看教师展示出的标准答案。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严重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尽量运用信息技术的指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绽放思维的火花。
4 多媒体信息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板书
板书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它所展现的内容多是本节教学任务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形象地展示出板书,于是部分教师完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代替传统的板书。一节课的教学中,看不到教师书写一个字、一个符号。
教师认为这样的替代无可厚非,却不曾想到过这样替代的弊远远大于利。由于屏幕上所显示的信息量大,随着下一个信息的出现,电子板书很快消失,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需要做笔记时,往往来不及,缺少记笔记强化思维为记忆的过程。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本节课中的板书内容没有深刻印象,忘得很快。所以,多媒体信息技术还是不应完全替代传统的板书为好。
关于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的整合问题,教育者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源于长期的教学实践。但不管怎样面对多媒体信息技术,都要学会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为指导,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实践和反思,在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的同时,把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新的教育观念结合起来,让信息技术变成学生手中的“纸”和“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