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元
摘要:煤炭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经济发展中占据较大的影响比重。目前,煤炭企业一方面面对着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面对着因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带来的艰难的行业大环境,如何围绕着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稳定企业内部资产结构,规避煤炭企业经济发展中的财务风险已成为煤炭企业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文通过对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研究,找出问题成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煤炭企业 内部控制 现状 改进措施
煤炭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存在于企业管理的某些活动过程中。自1990年以来,政府开始大力推行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随着煤炭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经营管理体系的完善、决策机制的改进,煤炭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有一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缺乏系统性与实践性,经营和管理理念没有实质性改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缺乏财务监督
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障煤炭企业的财务能力,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内部控制部门,大多属于财务部门的分支,由此混淆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的职能,导致内部控制无法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部分煤炭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财务监督方面,体现出了此类问题,表面上内部控制属于独立的机构,实际仍属于财务部门,导致内部控制在财务监督上仅仅行使指定的职能,如审核、核算,无法进行财务监督中的评价、稽查等工作,忽视了内部控制中的财务管理,而内部控制在这些企业内仅存于一种形式,并没有实践性。
(二)内部控制的基础薄弱
自二十世纪90年代国家大力推进内部控制的建设以来,企业纷纷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往往是煤炭企业各相关职能部门在过去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文件基础之上进行补充、完善、修改而成,导致“以文件落实文件”、“朝订暮改”。同时内部控制制度在建设之初没有从根本上进行重新梳理,导致各子公司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煤炭企业当中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内控制度对于实际内控工作的规范作用仅限于理论层面,缺乏指导性和实际应用性,引起下属各企业及部门在理解和实际操作上多种多样,且执行时随意性大,导致内部控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三)内控决策不成熟
决策是内部控制的结果,有利于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内部控制的决策过程应渗透到煤炭企业的全部运营过程中,并不是仅参与某项经济环节。部分煤炭企业的规模比较大,而且具有国有特性,其在运营中容易遇到经济风险,但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决策方面缺乏成熟特性,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与论证,往往跟着感觉走,决策上存在随意性,主观性,存在短视行为,缺乏战略上的长期眼光,不能根据企业面对的风险提供正确的决策,影响企业运营的经济价值。
(四)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脱节
作为中国传统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傻大笨粗”一直都是煤炭行业的代名词,相对应的,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其风险管理的意识更为薄弱。对于大多数煤炭企业来说,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并没有相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建立在重视风险管理基础上的更加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煤炭企业普遍没有储备各类数据与信息以用来进行风险管理与评估。同时煤炭企业也缺少安排风险转移的行为以减少或预防可能发生的损失。
二、煤炭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权责未明晰造成财务监督失效
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比较特殊,一方面煤炭企业早期的管理相对混乱,造成部分历史遗留问题财务上较难处理,另一方面一些煤炭企业因权属划分存在繁琐的财务关系,再加上煤炭企业的改革发展,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仍旧存在明显的牵连性,始终不能实现两项机构的独立运行,其中部分财务职能混淆使用,既不能发挥内部控制的优势,也无法保障财务管理的实用性,对内部控制造成干扰影响。
(二)内控意识淡薄导致内控基础薄弱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薄弱最直接的原因是管理层缺乏深刻认识,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当作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成果这种现象相当普遍,这对于内部控制来说过于片面。同时管理者的轻视,导致了下属各部门、分公司及员工也对内部控制工作敷衍了事,缺乏认真负责对待的态度,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三)内控机制失效引致决策不成熟
大部分煤炭企业依照原有的运营方式,没有根据煤炭行业的市场需求,推进内部控制的发展,导致内部控制与煤炭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区别,进而忽略内控决策的目的性,一方面决策机制缺失,另一方面传统思想浓厚,不利于内控决策的成熟发展。其次,很多煤炭企业属于国家所有,其企业组织及治理结构上存在问题,董事、监事、经理等管理层的责任与权利未划分清晰,缺少互相监督与制衡,从而制约了企业依照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科学决策的机制。
(四)风险意识淡薄导致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脱节
由于煤炭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缺乏相关的培训,所以对风险管理和内控工作还处于服从上级要求的阶段,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意义,并且多数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审计或财务部门的工作,容易出现消极的应对,造成风险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独立内控机构,加强财务监督
财务监督是内部控制的直接目标,煤炭企业应构建独立的内控机构,将财务管理的权力交由内控部门。煤炭企业设立内部控制机构后,可以采取外聘的方式,杜绝财务部门的内聘途径,要求内控机构全面负责企业中的财务监督,规避财务运营中的风险。针对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财务监督,提出两点改进思路:第一,设置独立的内控机构,清楚划分内控机构与财务部门的业务,严禁财务人员干预内部控制中的财务管理,发挥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作用;第二,内部控制人员按照煤炭企业在财务监督方面的需求,执行审核与稽查,明确财务监督的行为,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财务监督中的目的。
(二)强化内控意识,增强内控基础
煤炭企业强化内部控制的基础,不仅需要改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要提出科学的内控制度。煤炭企业在内部控制基础方面的应对措施应从两方面入手:第一,通过引进外部高素质人才以及内部集中培训提高煤炭企业内不同层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企业应结合内部控制的实际案例,展示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作用,让企业人员重新认识内部控制,遵循内部控制的原则,严格按照内控规定进行工作;第二,煤炭企业需根据经济运行、财务运转的实际情况,制定内控制度,最重要的是保障内控制度的专业性,还要保障内控制度的可操作性,根据煤炭企业的发展,随时调整制度结构,体现内控制度的动态化特性,始终以企业的实际为主。煤炭企业强化内部控制的基础,需要多项条件的支持,其在内部控制完善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煤炭企业要重视内控基础的强化,发挥改进思路的作用,规范内控制度建设的途径。
(三)明确发展条件,促使决策成熟
保障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具备成熟决策的能力,需要以煤炭企业所在的市场环境为主,明确决策成熟发展的条件,以此来改善内部控制的决策行为。煤炭企业实现内部控制决策成熟的过程中,将经济安全、财务稳定和风险预控作为决策的核心内容,提升内部控制的建设水平:首先树立经济安全运行的控制目标,保障煤炭企业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最大化的排除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然后优化财务环境,通过内部控制的决策实践,确保财务运行的效益,促使其具备可控制的能力;最后评估煤炭企业经济财务中潜在的风险,致力于通过内部控制的决策,解决发展中的风险问题,维护企业高效发展的能力。
(四)建立良好煤炭企业文化,提高风险意识
为了增强企业全员的风险意识,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关注风险意识培养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得到增强,员工的风险管理素质得到提升,从而确保企业风险管理目标顺利完成。在提高全员风险意识的同时,也要对风险评价体系进行规范,根据本公司的风险因素,采用适当的风险评价指标来评价风险。同时要增强风险预警机制,面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因素,及时的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相关信息,可以使企业更早的着手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
四、结语
内部控制是煤炭企业提升经济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稳定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因为煤炭企业的内部控制缺乏实践性,所以改进和强化具备过程性的特性,需要煤炭企业的长期建设,如此才能保障内部控制具备规范和指导的作用,规避企业运营中的财务风险,保障煤炭企业在社会市场中具有高强的竞争力,体现企业的财务实力。
参考文献:
[1]张林芝.对加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21):90-92.
[2]龚国富.对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7):12-14.
[3]许志康.煤炭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的探讨[J].经济视野,2014,(2):161-162.
[4]贾秀梅.关于煤炭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中国电子商务,2014,(10):90.
[5]袁素华.对完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1):23-25.
[6]高智.浅析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商业经济,2012,(15):33-35.
(作者单位:晋能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