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泥塑 民风朴朴

2015-03-11 01:25柳建明
中国收藏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家庄白粉泥人

柳建明

山东高密有个专门捏制泥塑的村庄,叫聂家庄,早在明万历年间就出了名。这个村庄捏制泥塑有多兴盛,有一句顺口溜很能说明情况,那就是“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其主要产品为泥人(泥娃娃)和泥玩具,花色鲜亮,很招人喜欢,产品畅销本地及周边各县市。

大驾走起

过去,聂家庄泥塑艺人除了制作泥人和泥玩具以外,还会招揽一些别的活干,如为庙宇塑造佛像。那时的乡下,只要是稍大一点的村庄,都建有小庙,多见的是关帝庙和土地庙,其次为雹泉庙、娘娘庙、龙王庙等。乡下人以种地为本,靠天吃饭的思想严重,有诸多的无奈,建这些庙的主要目的是幻想着用来保家业平安和祈求风调雨顺。能为庙宇塑像的泥塑艺人都是多面手,他们中有的人擅长绘画年画,在塑造神像的同时会把庙宇内的梁柱和墙壁上的图画这些活一并承包下来。关帝庙内绘画的壁画多取材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都是与关羽有关的,从头到尾看下来很像是连环画。

四月初八,在高密夏庄镇张家官庄村有一项活动,名“发大驾”,又名“过大驾”,也是用来保平安和祈求风调雨顺的。大驾,为纸扎而成,由两台轿、八匹马或是十匹马组成。马前导,轿尾后。轿里坐着民间传说的神,一位是雹泉爷,一位是雹泉娘娘,掌管人间风雨。“雹泉”与“保全”谐音,在民间也被看作是“保护全家平安的神”。马上骑着天兵天将,有管着下雹子的,有管着刮风下雨的,都有各自的名字,如“霹雳将军”、“闪光娘子”等。轿为四人抬,马为一人扛。一人扛的马,底盘被扎成一个方形框架,可让一人从中钻进去,脖子上套上套绳,手握两边的架杆,负载着行走。这些抬轿和扛马的人均为自愿出工出力,他们有的人家中遭受到灾难,有的人家中有生病的人,来参加这种活动是为了许愿。

大驾四月初一自雹泉庙(原址在夏庄镇张家官庄村北)前开拔出巡,场面壮观,队伍中有吹手吹着喇叭,有道士、和尚敲打木鱼念经。一天走多少路、串几个村,都预先定好了数。头一天有传锣的,传锣的人拿着小黄旗,敲打着锣,提前到所要去的村里报信,好让村里的人有准备,出来迎接大驾。巡游的队伍到了大宅户门前会驻足停留,收取香火钱和供品。有跟着记账的,在小本子上边写上某某人捐了多少钱的字样。到了吃饭的时间,所到村庄要提供饭食,费用由全村的人分摊。至四月初八日晌午,巡游的队伍返回雹泉庙,把大驾及一应物品集中在一起,点火焚烧,名“发大驾”。

顶相讨彩

扎大驾,里面有一样最能显示本事的活,叫“抓头子”,也叫“扎头子”,即塑造各路神仙的头脸,就是由聂家庄泥塑艺人来完成的。

每个人物的头脸,要先用泥抓捏出一个胎来,外面再用纸条根据脸形糊出一个样。糊好后,在头的后面割一道口,把泥胎从中掏出来,用纸糊上豁口,就剩下一个纸壳状的头脸了。然后粉脸,加色,把外表抛光,开上眼,点上嘴,用桐油油漆了,挂在门楼里阴干。此亦谓“扎大头子”,还有一谓“扎小头子”,是用于殡葬的。

能为“大驾”扎头子的人都身手不凡,据说他们捏什么像什么,捏蜻蜓、捏蚂蚱,伸手就来,活灵活现。早期的泥塑多用手捏,做出的人物和器皿不重样,一个是一个的模样。后用范,规范简易化了,可成批生产。用范模磕制的泥塑,造型呆板,但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出空壳。利用空壳,泥塑艺人会制造出许多带各种声响、内设各种机关的玩具来,如叫虎、摇猴、叭哒孩等,可说是以巧补拙,推出了新产品。

在泥塑艺人的眼里,做玩具是粗活,做泥人是细活。这里所谓的细,即细在对人物头脸的描画上,泥塑艺人管画泥人又叫“画人头”。旧时,泥人(泥娃娃)主要用于求子,求子又名“拴娃娃”、“拴孩”、“抱孩子”、“扣儿”,此习俗在民间很是盛行。每年的正月十五(灯会)和四月初八(庙会)这两天,被视为是“求子日”,庙里的道士、和尚、尼姑会到聂家庄购买泥人,摆放在神座前,供求子的人选用。到时,会有很多婚后不孕的妇女在婆母的带领下到庙中求子,有钱的付给香火钱,没钱的就拿粮食来顶。她们看好了哪个泥人,就把拴有铜钱的红布网套在哪个泥人的脖子上,用红包袱或是红裙子(“裙”与当地方言“拴”谐音,寓“拴子”的意思)包了,抱回家,放在炕窝里,一日三餐供奉着,祈求早怀贵子。

泥人有立式的,也有坐式的。坐式的泥人怀中多抱有寓意吉祥的东西,如抱瓶子寓意“平平安安”、抱莲花寓意“连生贵子”、抱宝盒寓意“百年好合”,还有抱小狗的,因为小狗命大,农村给孩子取乳名多喜欢用“小狗”来命名,取好养之意。再有就是成套的,如福、禄、寿、喜,福抱元宝、禄抱小鹿、寿抱桃、喜本身就是一个小孩儿,小孩儿头上扎着小红夹,是另一种打扮。泥人做得不好看会卖不出去,这就要求泥塑艺人在制作时要分外细心,做出的泥人要“顶相”(耐看的意思),这样才会被人家相中买了去。

步步精心

泥人的制作过程大致有如下几个步骤:

1、制坯。捏成样子,或用模具磕出样子,模具是用雕塑好的泥坯翻制出来的。

2、粉,即用白粉把样坯全部涂白。白粉用的是莱州出产的滑石粉,其牌子为“新记”,后一度改名为“满洪兴”。在粉里面加上胶,涂上去不掉粉末,外表显得光滑。加多少胶有比例,所用的胶多为自制,如用羊皮、牛皮的下脚料放锅里熬制而成。要在冬天粉,天热不定胶,容易化,粉上白粉就流淌了。此道工序既要求把胶化开,还要求快速冷却。

3、涮脸。在泥人的耳朵、腮、前额心、下巴、胳膊裸露的地方,粉上桃红的颜色。

4、开眼,即画出眉眼。

5、拾掇脸。把琉璃珠串成一串,盘曲了缝缀在一块布上,用来在泥人的脸部抹拉抛光,泥塑艺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串脸珠”。用珠子串脸,脸部高矮不平的地方都能找得到。

6、漆黑,即画出头发(过去,用真头发给泥人粘头发)。

7、涮花,即用富有浓淡变化的笔触画出花瓣。

8、勾花。用墨笔勾出花瓣的轮廓,看上去有立体感。

9、上红色。

10、上绿色。

11、上黄色。

12、罩胶。脸部不罩,带深颜色的地方罩,如衣裤、头发等。罩上胶能增加颜色的明亮度。过去保守,技术不外传,别人要是问,往往会说是用鸡蛋清罩色,不吐实话。

因白粉和各种颜色里面均掺有胶(颜色里面加上胶,能保持颜色鲜艳,不褪色),使用的时候要把盛有白粉及颜色的碗或盅子放在火盆里温化。用来充当火盆的是一个土陶盆,内里装上碎木屑和麦糠,点火烧着,用灶头里烧出的草木灰覆盖住。采取这种方法,能不见明火,避免冒烟。火旺了不行,其温度要保持一致,温度低了颜色会定住,温度高了颜色会被烤干。冬天用火盆还有一个好处,围着火盆干活,身子暖和。

新中国成立前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遍布城乡各地的寺庙多遭损毁拆除,偶有保留也被挪为他用,如作为教室或是仓库。没有了烧香拜佛的地场,许多善男信女便在家中设立简易的佛堂,针对这一需求,聂家庄泥塑艺人不失时机地制作生产了一批小型的佛像投放市场,包括观音、弥勒佛、文武财神、狐三太爷、老母(碧霞元君)等。这些佛像无一例外地保留了聂家庄泥塑和当地年画大红大绿的施彩方式,非常喜兴。后经历“破四旧”和“文革”运动,这些别具面貌的佛像也多被清理掉了。

泥塑身卑价微,对它的重视是很晚以后的事了。以前的不重视才导致了收藏盲区,现今想再去寻找几件老泥塑已不是那么容易了,能完好保存下来的可以说件件都是宝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庄白粉泥人
温室白粉虱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图谱组装成功(2020.4.13 科学网)
胆大镇的泥人
蔬菜白粉虱防治困难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聂家庄泥塑:老手艺塑出新年味儿
涂白
留住都市里的“乡愁”
胆大镇的泥人
温室番茄白粉虱的生态防治
面馆惊魂
曹家庄完小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