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排风
摘 要:中国传统孝文化包括对自己父母祖先之敬、对亲友长辈之爱和对社会上所有老人的关心和尊敬。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和幸福。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是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继承和实践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农村留守老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3-0040-02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留守老人日益增多。目前,中国农村留守老人已经达到5 000万人。调查显示,农村留守老人普遍存在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缺乏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问题。建立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中国传统孝文化倡导尊老、敬老、爱老;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研究,对于在全社会树立敬老爱老观念,加快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孝文化思想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称为孝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子代对父代和祖先的情感和相应的行为。传统文化中孝的内涵首先表现为子女对家庭中父母和祖先的供养尊敬。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意思是说,孝是个会意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下面的“子”字结合而成的,本义是子在下面侍奉上面的老人。在西周铭文中,孝被定义为“追思”、“孝祀”、以及“孝养”。孔子认为,孝不仅包括对父母的供养,让他们吃饱穿暖,疾病有人侍候,还包括对父母的尊敬及精神上的慰藉。《论语》记载,子游问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也就是说,“现在人只把能养父母便算孝了。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一片敬心,又在何处作分别呀?”《论语商释·为政第二》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这难道就算是孝顺了吗?”《孝经》引孔子的话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敬”、“乐”、“忧”都更加彰显了情感层面的内容。孔子的养老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弟子规》开篇总序中就指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首先论述的是孝的问题,并依圣训规定了对待父母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把孝道具体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思想。二是晚辈对所有亲属长辈的关心和尊重,以孝敬父母为基点,要孝敬所有亲属长辈,把家庭伦理层面的孝外延到亲戚层面。三是要以善心對待邻里以及天下的所有老人,即把孝从亲戚层面进一步泛化为社会伦理层面。《礼记》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作为“大同社会”的重要特征。孟子把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为描述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战国时期的墨子提倡“兼相爱”、“爱无差”,倡导一个人除了对自己的父母、亲戚具有爱心的同时,还要博爱,有社会之爱。四是个体对国家之孝。由于中国自奴隶制国家产生到清帝退位,在政治体制上一直是君主专制政体,实行的是家天下,因此,对国家之孝实际上为对君主之忠,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对国家的忠诚为先,移孝为忠,报效国家和民族,孝的含义又进一步外延到了政治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孝文化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中,把他们心目中的未来社会描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压迫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其使命就是领导和团结广大的受压迫的群众,为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没有剥削压迫、社会公正和谐、自由而幸福的共产主义新世界而奋斗。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执政的根本目的。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领导人民战天斗地、发展社会生产的同时,注意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1954 年他主持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了公民有劳动权利,劳动者有休息权利,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时有获得物质帮助得权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人本观。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北京市供热企业和敬老院考察民生工作时表示:“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是我们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过程中孝文化的传承和人本思想的贯彻
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内涵和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政府加大對农村养老事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
目前,中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养老院数量过少且条件简陋,政府办养老院接收对象过窄(只接受五保户);医疗水平低,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文化娱乐设施和精神慰籍等。健全农村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必然体现,也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必然要求。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加大农村养老事业投资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养老领域;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构建以需求为中心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体系;改变地方政府和官员考核标准,把农村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政绩考核指标,从制度机制上保证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2.依法保护农村老人的权益
农村留守老人由于防范意识弱、缺乏子女陪伴和精神上的慰籍,特别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诈骗、伤害的对象。近年来,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案件频发。因此,应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法律援助和司法保护力度,对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不法分子,要从重判决;对于涉及家暴、赡养、抚养等类型的案件,依法简便程序,及时开庭,从快办结;加大执行力度,对农村留守老人申请执行的案件,优先安排人力、物力,采取多种执行措施,确保胜诉留守老人合法权益及时得到实现。
3.加快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农民工的市民化。应进一步破除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机制,城市不仅要让农民工进得来,还要留得住,逐步变城乡二元结构为城乡一体,逐渐减少农村留守老人数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4.重视农村孝文化的传承创新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实中,一些人孝心缺失,对老人缺乏应有的关爱和尊重,有的甚至对长辈恶语相向,甚至拒绝赡养。因此,应加大对中国传统孝文化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村委会应通过组织孝文化知识学习、评选五好家庭、好媳妇等活动,让孝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内化为村民的行动。对于常年在外务工人员,除了给老人汇款,保障老人的物质需求外,还应该常回家看看,并通过手机等通讯工具经常对老人进行问候,让老人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和温暖。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