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昊婷
工艺性及装饰性在婺源油画风景写生中的应用与价值
龚昊婷
“梦里老家”的题材定位给了婺源一个极其生活化的创作背景,而“工艺性”及“装饰性”本也是生活中的艺术,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这二者运用于婺源油画风景写生中的可行性,并结合婺源旅游文化现状,提出这一应用的价值。
制作 生活 大众 价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国人的故乡情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几乎任何的艺术形式都包含故乡这一永恒的话题,诗词歌赋、曲艺书画无一不是,无一例外,因为它最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在油画艺术里,故乡的题材同样比比皆是。
如我们看到吴冠中先生(江苏宜兴人)笔下描写的江南风景的绘画作品,可以立刻让我们联想到江南水乡的柔情;还有独具乡土田园特色的油画家陈和西先生(湖南浏阳人),他是一位田园诗人,湖南农村最常见的农家小景到了他的笔下就变成了高雅唯美色调及极具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我的家乡在江西上饶,这里有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正如上饶市政协党组书记程建平同志在其《上饶赋》一书中这样赞美道 :“‘ 婺 源 美 ,青 山 竞 苍 翠 ,绿 水 相 环 抱 ’、‘ 婺 源 之 美 ,美 在 人文’、‘ 婺源 之美,美在山 水’、‘婺 源之 美,美 在风物 ’、‘ 婺 源 之 美 ,美在时新’。”①正如此,婺源每年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此写生创作,可是很遗憾的是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哪位画家或作品可以代表婺源,能与婺源高度统一吸引着游客们,成为婺源的图式符号。近几年,我也常去婺源,从刚开始的不得法,到之后的略有心得,我在试图寻找某一符号,它能代表婺源的美,体现婺源的美。
在婺源的美景中,在自身的感受中,对婺源的认识和表达上主要从工艺性和装饰性的表达手法上进行深入探索。在《浅析毕沙罗风景画中的工艺性及装饰性》和《当代中国油画风景写生的工艺性及装饰性》两篇文章中充分论证了工艺性和装饰性在油画风景中的运用价值,所以得出工艺性及装饰性与婺源风景的结合是可行的。
1.底色的妙用
底色的运用很早就出现在油画的制作技法中,有色底子的使用非常广泛,配色也很多,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秘方,从一些善用底色的画家及其作品中,再结合婺源风景写生的实践经验中,得出一些底色与婺源风景结合的巧妙之处:
花底
婺源的建筑是以徽派建筑为典型代表,白墙黑瓦是其中最为有特色的地方,如何去处理大面积的白墙是有一定难度的,容易出现或死板或花的一边倒现象,如果未能将白色的墙壁细微地区分清楚就容易使色彩呆板生硬不活泼,而如果将白色的墙过分修饰,则容易在画面中出现“花”的现象,如果先在未作画的画布上做一个花底,那么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白墙在历经风雨,岁月的冲刷之后,很容易留下一些斑驳的印迹,这样的肌理类似毛笔蘸墨之后随意甩在宣纸上的泼墨效果,这使我产生灵感,在处理墙壁的时候可以仿造这样的效果做一个底色,使用墨汁或丙烯颜料或油画颜料调稀之后随意甩在画布上,待颜料干透再用于实景写生,画到墙壁的时候就会让墙壁保留底色的效果,然后用较薄不覆盖底色的颜色再进行墙壁的空间修饰,这样能让墙壁既保有空间感又能避免白墙的单调,透出的底色还能增加白墙的斑驳感,使作品更为逼真与趣味。
除了能反映建筑特征,花底还可以做大面积植被的处理。婺源县属丘陵地貌,境内山峦重叠,溪涧纵横,森林覆盖率 82%,各类植被层峦相叠,如何将这种复杂多样的东西处理得既统一又有丰富的层次变化?同样可以尝试花底的效果,利用多种植被的颜色反复泼洒于画布上,直到底色看起来丰富和谐,再用于具体实景中,这些底色甚至可以直接被作为远景或近景一些较虚的地方。
灰底
和其他老师一起在婺源写生的时候,被问到:“你觉得婺源是什么颜色?”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是对对象的第一印象,这种色彩能与多数人产生共鸣,也能够很好地统一画面色调。在通过反复实践后得出徽派建筑应该是一种非常高亮度的偏蓝灰色,我们将这种颜色做成一个底色,它可以很好地衔接房子、远山、天空和近景的关系,让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一种神秘的灰色调子里,可烘托出历史悠久的徽派建筑的神秘感。
2.直接性的间接画法
印象派时期,画家主张户外作画,直接作画于画布上,与自然直面接触,一是尊重客观对象,二是颠覆了传统绘画的理念,绘画作品应该反映真实,而不再是画家在画室的主观产物。但是,这种直接性的作画并不等同于草率、快速地在画布上产生对象,这是不可能的,众所周知,莫奈一幅画可能要在门口蹲上几天,他们的快是经验的总结,有些类似中国画中对写意的训练过程。但也有像毕沙罗这样的老实人,喜欢反复修改反复叠加的,让画面尽可能地接近自己想要表达的效果。所以在毕沙罗的画中我们会看到边缘线的处理非常有意思,它会保留这部分颜色上比较前面的几次颜色,后面层层叠加,又不覆盖到边缘线,到最后留下色层丰富的效果。我很喜欢这样的效果,再结合婺源的风景也做了类似的尝试。
比如树木的表现手法上。在婺源有很多四季常青树,从远处看好像都是绿色,而走近会发现叶子的新陈代谢会让树木的颜色变得非常丰富,如果我们只临摹单纯的颜色,要么概括成完全的绿色会发现色层不够丰富,要么看到什么颜色就画什么颜色又会出现“花”的现象,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是一层一层地覆盖,不仅加强了树木的厚重感,丰富了绿色的色层关系,还能让它避免“花”的现象。
装饰这一生活化,趣味性的表现手法与表现力广泛的油画材料结合,并实际运用于婺源风景写生的课题上,如下:
1.平面化倾向的构图
所谓平面化分客观平面和主观平面,客观平面是将客观对象削弱立体空间层次,却保有造型、色彩,是一种写实的平面化构成。而主观平面是可拼凑、移动,将对象主观地安排在画面中,为了画面的完整性及美感做的主观排列。诸多的装饰画、卡通画削弱了画面的空间层次,甚至如立体主义一般将几个面的东西放在一个平面上,极大地创造了画面的可能性,增加其趣味性。或者为了画面效果刻意地摆放上丰富画面的东西,让画面更显完整。总之是为了达到“美”的效果尽力而为。
平面化的审美习惯是被国人接受的,因为中国画中本就倾向于平面化特征,这是油画本土化的一个探索,如吴冠中先生的画作中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运用,是成功的、可借鉴的。
2.对象符号化的提炼
在绘画技法当中,如何将“形”做到一模一样倒不是最难的事情,在古代就有很多绘画的辅助工具,如摄影术、投影法等,今天也有很多人借助投影仪来起形,等等这些有效的办法能够将对象的外形在画布上不差分毫地复制出来,所以,一比一地复制对象早已失去了它的神秘,而在绘画中,能够保留画味,又能精准地把握对象的神韵才是考验一个画家的艺术修为,齐白石老先生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面对客观对象如何做到这“似与不似之间”是真正考验本领的时候。显然它不能是一种完全的照抄,其次也不能是不着边际的幻想,是将对象图式化的提炼,这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一种艺术能力的表达,如吴冠中先生的所描写的江南景观,其徽派建筑的表达已然是一种符号象征,成为了徽派建筑的图形标志,甚至被广泛运用在一些广告设计作品中。所以符号化的提炼与运用是可行的。
3.装饰色彩的表达
传统的风景画中多用“酱油色”来营造画面的统一色调,空间层次,印象派之后则是尊重自然属性,力求表现真实的自然色彩,20世纪以来多有主观的色彩排列组合。在装饰画中多是以主观色彩来表现画面效果,面对婺源风景这样客观存在的对象,我想既应该尊重自然存在的色彩,又需要美化它,让它的自然色彩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更体现审美的愉悦。比如在婺源,徽派建筑的大面积白色墙面和四季常青的樟树,在色彩上会形成绿与白的色彩印象,这样我们可以放大强调绿色和白色的对比效果,剔除一些其他色彩的影响,让画面做到色调高度统一,更具装饰感。这是进行统一色调的处理,还有装饰画中的色彩绚丽,丰富对比的效果同样也可以运用在婺源风景中,现在的婺源是开放的乡村,这里游客络绎不绝,早春时节的油菜花更是吸引众多的游人到此赏花,无形中他们便丰富了婺源的白与绿,我们可根据自己的所见,增强色彩的丰富性,达到装饰美感。
将工艺性与装饰性运用于婺源风景写生中,其灵感来源于印象派大师毕沙罗的风景画,看大师的画既是浓厚的艺术表达,又是贴近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样是乡村题材,我在试图为婺源风景寻找一个贴切的表达方式,所以,工艺性与装饰性是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且具有一定的价值参考。
1.拉近观众的距离
20世纪之后的架上艺术,太多的个性化表现,有很多作品完全只是画家的主观倾诉,这样的作品往往令人费解,更别说与观众产生共鸣。风景写生是再现客观对象的艺术处理,是写生的魅力所在,我们看大师毕沙罗的风景画就是如此,可寻找原型的,又是绝美的艺术作品。到过婺源的观众是可以一眼认出画中所绘场景在哪里,无形中增添一种熟悉感,达到拉近距离的作用。另一种,还未到过婺源的观众,在看到这样优秀的作品时一定会被画面中的艺术表达所吸引,从而向往画中之景,这同样可以达到拉近观众距离的作用。
2.增强婺源的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婺源在发展的浪潮中迎来了机遇,同时面临着挑战。它该以怎样的优势吸引着更多的游客?也许,一幅幅美丽的绘画作品可以帮助婺源在激烈的竞争中夺得优势。
比如,陈逸飞笔下的《周庄》让原本安静的村子变成了游客络绎不绝的旅游胜地,再比如安徽宏村,一幅摄影作品使得它成为徽派建筑里人气最旺的旅游景点,而吴冠中先生更是将江南水乡之景符号化了。所以,艺术作品的成功是可以提升一个旅游景点的竞争力的。婺源同样可以效仿,让人们通过艺术作品来达到向往婺源美丽风景的效果。
做这样的研究与尝试,是被婺源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试图使出浑身解数去表达婺源,可,风景之美在于四季的变换,风景之美在于千古的遗韵,风景之美在于世人的眼睛,我的研究与尝试只表达了一时的婺源,画有完工之时,而婺源的美一直持续。
注释:
① 上饶赋,程建平著.—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1]何政广.世界名画家全集——毕沙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李远行.印象派画传[J].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
★注:上饶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资助,项目课题编号:2013QN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