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洋
“岭南圣母”冼太夫人文化的艺术价值
胡洋
冼太夫人在岭南地区被尊称为“岭南圣母”, 经过1400多年来的发展与沉淀,以冼夫人精神为核心的冼夫人文化已经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冼夫人”已经不仅是一个历史标榜,而且是一种文化象征,既体现出了一种历史研究价值与文化认同价值,又蕴含着艺术审美价值。
冼夫人文化 审美价值 岭南文化 艺术形象
冼太夫人(又称冼夫人,岭南圣母),名英,公元552年出生于广东粤西高州一带,是俚人的杰出女首领。 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朝约80年、其军事、政治活动横跨南越十余州。 她一生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并为岭南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成为了爱国主义的巾帼典范、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1400多年来,冼夫人的精神与文化广泛影响着岭南人民以及东南亚等海外的侨胞,岭南百姓世代尊称她为“岭南圣母”。 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江泽民曾赞颂她为“我辈及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张德江强调“要把冼夫人这一难得的品牌做大做强,使历史文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就对其冼夫人这一历史典范人物所蕴涵的艺术价值作一些简单的探讨。
艺术形象是指艺术作品通过某种形象来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思维和评价,是艺术内在的一种本质特征。 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
冼夫人的人物形象在岭南大地上已经深入人心,以冼夫人精神为核心的冼夫人文化圈在珠江流域、粤西地区、海南地区已经根深蒂固。 她的精神文化影响已经涵盖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教育、思维心理、民俗等各个方面。 其文化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创造意义是不可估量的。首先、冼夫人的优秀品质与典范事迹为典型形象的艺术塑造提供了充足的材料蓝本。冼夫人作为南越首领,她摆脱了俚人“性好争斗”的恶习,做到“劝亲为和”致力于南越各族的安定团结;作为汉族女将,冼夫人开创了汉越名族融合的先河,打破了俚人发展的禁锢,为岭南文化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作为南越的政治领袖,冼夫人摒弃了封建的“霸王”思想,坚持以民为本,迎合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作为尊者,冼夫人以忠孝思想教育晚辈,爱国爱民作为人生奉条。这些冼夫人的优秀的精神品质,使冼夫人形象具有鲜明而富于表现性的特征,形象的突出特征不仅为艺术手段的创造提供了想象与创作的空间,更加具有艺术传播的普遍意义。 其次、冼夫人文化背景为冼夫人艺术塑造提供了空间。 冼夫人文化经过1400多年,在岭南大地上形成了积淀,这种原生性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 宣传“冼夫人文化”、研究“冼夫人文化”、学习“冼夫人文化”已经成为当地文化、艺术工作者探讨的热点。当然,“冼夫人文化”与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等相比起来、没有那么强的伦理思维、理性思辨,但它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丰富的多样性。
1.是区域性情感的集中体现,体现了一种情感美
任何艺术形象的产生是与情感密不可分的,艺术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世界、反映生活,绝对不是完全客观的一种简单再现,而是一种富于情感的创造与接受,广泛来说,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中国画家潘天寿曾说过:“没有感情就没有作画的欲望,没有感情怎么能动笔啊”冼夫人文化在岭南区域的形成、离不开情感的一种发展与深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冼夫人”这个典型人物的形象,已经完成了从历史客观到情感符号的过渡,冼夫人的情感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人们审美活动的普遍内容。以冼夫人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纪念馆在海南、粤西一带就已经是上百家、以冼太夫人命名的祠堂、佛庙有几百处之多。这些文化场所的建立和兴起都是表达了当地民众表达对冼夫人精神的一种追崇和信奉。
2.冼夫人艺术文化与相关文化的融合是对冼夫人文化的扩展与发扬
文化与艺术是紧密相连的,文化是艺术的基础内容,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冼夫人文化”概念性的提出是由刘佐泉等人于1997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粤西与海南已经形成了亲缘、地缘、神缘为网络的“冼夫人文化”,可以这样概括“冼夫人文化”:冼夫人文化是由冼夫人相关的文化事迹与现象组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包括了与冼夫人相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层面。
(1)与精神文化相融合
精神文化是“冼夫人文化”的精髓,发扬与挖掘冼夫人的精神文化也是艺术生产与表现的目的所在。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也具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那么艺术活动与表现作为一种实践生产劳动也具有其实践性、目的性、自觉性、可控性的特点。马克思把人类生活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把人类的关系也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指出精神生活就是物质生活的上层建筑,而艺术就是上层建筑当中的一个部分。美是艺术创造的目的所在,精神生活与审美活动相统一就是艺术生产的本质体现。冼夫人的精神文化需要通过艺术形式进行艺术作品的一种实物性外化,最终通过艺术的作品与形式来体现冼夫人精神文化与审美艺术的统一。
(2)与书文歌赋文化相融合
诗歌与艺术表现有着天生的一种“亲和力”,在历史形式上,诗歌的吟诵总是伴随着音乐与曲调,最初的诗歌就是民歌或民谣的歌词,后来才逐渐独立开来。 关于冼夫人的书文歌赋、人生传记早从唐朝时期就有文人骚客开始泼墨记载。如唐朝魏征等撰写的《隋书·谯国夫人》; 代文家苏轼歌颂冼夫人报国情操的《冼庙》诗等,这都是对冼夫人的丰功伟绩的歌颂和抒怀。 清初年间,著名文人吴伟业探索性的创作了杂剧《临春阁》,就开始以戏剧的形式来塑造冼夫人的艺术形象,把冼夫人搬上了戏剧舞台。
(3)与民俗文化相结合。
民俗文化是对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它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域所创造的风俗生活习惯,并在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形态定式,具有继承性、广泛性、稳定性的特点。艺术发展到今日,仍然不能与民间习俗文化相割裂开来,习俗中包含着艺术的表现,艺术以习俗为媒介亲近于人们生活当中。 从古到今,“冼夫人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粤西、海南百姓的习俗生活当中,每年海南、粤西都会举办不同规模的文化节,以及海南的军泼节、广东茂名的“年例”这都是百姓以各种艺术活动来表现对冼夫人的歌颂和怀念,有大小戏班进行戏曲演唱、有自编民俗歌舞对外表演、有醒狮舞龙的民间杂耍等。
3.冼夫人的艺术审美加强了对冼夫人文化的认识和影响力。
艺术的价值功能是多方面的。艺术作为人类最高形式的一种表现活动,它本身就有着自身的审美特性,这是构成艺术审美价值的客观基础。 莱辛说过;“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型艺术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必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于美”。 艺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能够超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反应一定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精神文化和人物典型。 如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以具体的描绘让人们了解到了当时北京的城市面貌、生活状态、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现实状况;唐朝阎立本创作的《步辇图》让人们形象的了解到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的场景。人类历史上,人类对文明的理解与认识是从艺术开始的,从对自然的模仿到崇拜,再到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品的出现,整个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自身认识与认知的过程。
冼夫人文化是岭南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种结晶,是中国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典型。它不仅具有爱国、爱民、爱家的高尚品质,而且具有敢想、敢做、敢当的一种英雄气魄。所以它的历史、精神、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民众仿效的形象,也逐渐形成了岭南人民熟知的艺术形象。
纵观艺术的发展,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艺术,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表现形式与创作形式也发生着变化,艺术不断的从非艺术走向艺术,从稚嫩走向成熟。 但同时,不同时代的艺术之间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性与继承性,这种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反映着人类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意识的一种连续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所以,虽然1400多年过去,但当我们再度研究冼夫人,仍然能感受到其精神与品格的真、善、美,并且不止的用艺术来进行挖掘与表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90年由武汉电视台摄制的七集电视连续剧《冼夫人》获得了全国民族题材电视剧一等奖等多种奖项;2002年由广东汇视影视公司出品的《冼夫人在海南》八集历史剧深受广大人民喜爱;2005年由海南省琼剧团出演的新编古装历史琼剧《冼夫人》首次在海口戏院登台出演,栩栩如生的演绎,传神的艺术形象塑造,让人领略到了1000多年前的南越民俗风情与冼夫人的文化魅力。这些创编不仅体现了当下艺术家进步的艺术创作手法和科技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还以更鲜活的形式提炼出了冼夫人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时代价值与审美意义。
[1]张磊.冼夫人文化与当代中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2]钟万全.巾帼英雄冼夫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3]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刘佐泉,吴建华,冯建光.俚女、蛮妇、圣母、冼夫人[J].冼夫人研究,1997(3).
[5]范梦.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王立春.艺术概论[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8]卢诚.再论“冼夫人文化”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J].南方论坛,2008(10).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