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青
(山东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山东 济南 250014)
协同创新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实现
田青
(山东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协同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本文在厘清协同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目前制约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问题及原因,并就如何以企业为主体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从强化企业的内生动力、多元化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水平以及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企业主体地位
1协同创新:科技创新的新趋势
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时代,协同创新作为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一种重要的技术创新模式,成为当今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
协同创新不是简单的线性创新,而是由多个组织或部门参与的非线性创新。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认为,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将产生1+1>2的协同效应[1]。相对于独立创新,协同创新追求的是一体化的深度协作,整合性和互动性是其显著特点。协同创新不是单纯做研发,重要的是技术的集成和资源的整合创新;协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互动过程[2]。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表现是拥有组织内部形成的知识分享机制、共同的目标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资源共享平台等,互相之间可以便捷地直接沟通,开展多方位交流和多样化合作[3]。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促进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充分释放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从而实现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深度融合发展。
2对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理解与界定
2.1对技术创新及技术创新主体的理解与界定
英国学者弗里曼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对发明成果进行开发,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4]。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高、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5]。”技术创新作为人类的一项高级生产活动,不是一个纯粹属于科技范畴的概念,而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达到经济目的。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技术创新必须由企业主导。企业与市场联系最紧密,最了解市场需求,最能准确把握技术创新的方向。企业要搞好技术创新,必须把研发、市场和生产三方面很好地协调和组织起来。
2.2对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理解
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要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集“四个主体”于一身:①决策主体。在协同创新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研发、生产过程中上,企业要有重要的“话语权”。 ②研究开发主体。企业要全过程参与从产品设计、技术路径选择、原材料使用、生产方式以及项目管理等各项环节中,以保证最终能实现产业化。③成果应用主体。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成果的消化者、应用者和技术产业化的实践者。④利益分配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风险承担者,同时也是利益的最大享用者。如果协同创新形成产品、形成知识产权,企业可以申请专利进行保护。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不意味着要独自开展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所有工作,而是要以企业为中心,集合各种技术创新要素,实现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叠加”。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知识、技术的供给方,在技术创新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要保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需要各种社会制度的配套改革[6],特别是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解决技术创新有时市场失灵的问题。
3中国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
目前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研发团队不足,制约了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从企业关键技术的自给率看,多数行业和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大部分设计和制造业需要依靠技术引进,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7]。就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看,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人才匮乏,只能采取由企业出资金,高校和科研院所出技术和人力,进行新产品开发和生产技术研发的模式。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创新主要还是停留在企业花钱买技术、买合作、买专利上,共建研发机构、创新联盟以及经济实体等紧密型的协同创新形式较少。
造成企业参与协同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对参与协同创新的认识不足,不少企业由于依靠现有的产品和技术就能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有的依靠模仿的技术也能维持生计,因而失去了创新的动力。二是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较弱,觉得难以与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单位协同,而采取“拿来主义”更加快捷,直接要求将科研成果送到生产线上,协同创新多体现为企业产品开发需求的解决,从而限制了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三是目前企业发展方式还是处于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发展阶段,整体没有进入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企业家在能够通过低成本要素投入和资本运作就获取较高利润时,承担较大失败风险去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不足[8]。
3.2企业协同创新的决策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企业要发挥好协同创新决策的主体作用,必须能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和企业发展战略,自主确定需合作研发的项目及进度、目标等。但目前的实际状况是,一方面,在协同创新项目的立项上企业的“话语权”较弱,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科研生态系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真正由企业牵头确定研究方向的国家重大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较少,一些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名义上是企业牵头,但实际上研发方向和内容最终还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拍板,由于有些专家对产业技术的发展情况和企业实际需求了解不深入,导致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与市场不对接,与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不对接,最终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在行使协同创新决策主体权力时,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认识不足,缺乏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长期战略性合作的意识,多以临时性的组合争取政府项目、资金为目的,多数协同创新目标只针对短期内企业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对事关行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往往重视不够,行为短期化、形式化明显。
造成企业协同创新的决策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的原因主要是:①协同创新过程缺乏有效的机制和制度保障[9],包括: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信用机制、责任机制、统筹协调机制;知识产权与成果保护机制、许可使用机制以及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②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班子实行任期制,这容易使企业在重大项目决策时产生短期行为,缺乏科技需求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3.3企业协同创新的知识产权运用意识不强
协同创新与知识产权互为前提,共同促进。 协同创新过程本质上是知识产权的应用和获得过程[10]。知识产权制度能够从根本上激励和保护协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所以企业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运用,把知识产权当做长期财富的积累加大投资,从而谋划更长远的经济活动。但从目前中国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看情况并不理想,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意识亟待加强。2014年,我们针对山东企业的知识产权情况进行了专门调研,结果发现,山东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不高,2014年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全部有效发明专利的比例54.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比例仅占5.4%,大型企业中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比例仅为34.8%。围绕山东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我们进行了专利资源分析,研究了山东省专利资源的富集产业和热点产业的分布。从山东省专利资源富集产业与工业总产值排名前列的产业的重合度来看,14个专利资源富集产业仅有3个产业进入山东省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4位(见表1),说明仅有21.4%的产业是资本总额和专利资源的密度同时较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强,属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我们很多行业虽市场基础和经济指标较好,但其发展对专利的依赖性不强,产业技术门槛低,创新活动少,需在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提高重视程度。
表1 山东省工业总产值排名前列产业
注:1.专利资源富集产业指专利资源密度高于所有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其实质是从专利存量的视角来考察专利在各个产业所分配的多少。2.专利密集型产业并非拥有专利数量最多的产业,而是单位产业规模平均对应专利资源最多的产业。
造成企业协同创新的知识产权运用意识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知识产权的专属性、排他性与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共享性、协同合作性存在矛盾;二是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与协同创新合作的无地域性存在矛盾。由于设计链中的知识产权和协同创新是作为一对矛盾共同体而存在的,知识产权的作用机制直接影响着设计链创新系统能否高效、稳定地运行[11]。因此,如何减少知识产权的风险,缓解知识产权与协同创新的矛盾,变知识产权的约束机制为激励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4企业协同创新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企业协同创新不仅需要内部大量资源的投入,而且需要外部各类协作网络等资源的支持。特别是在“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构建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但就目前状况看,企业在与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等合作过程中,还没有构筑起长期、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在资源共享、技术合作、信息沟通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尽管很多省份也建成并投入运行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但总体上看功能还不够齐全,服务项目尚显单一,提供信息服务有时不及时甚至缺乏准确性,产业发展相关数据信息得不到有效的获取和共享,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业务服务能力有限,在服务方式上也缺乏新颖之处,运作机制比较僵化、专业化层次不高,集聚效应较差,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造成企业协同创新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完善的主要原因:①对信息化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认识不到位。很多企业满足于通过当地大型仪器设备的联动和管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技术的互通性上,而对信息化的公共服务平台缺乏足够重视。②企业与创新链上的合作伙伴的协同创新模式较为松散,由于在各自发展方向和目标、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以企业为主体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4.1切实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
一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项目的实施主体。凡是市场导向明确的项目一律由企业牵头,从项目立项开始就把企业的技术需求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攻关结合在一起,使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与科技创新的驱动力目标一致,协同推进。二要积极构建由企业主导、高校科研单位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市场需求,针对企业及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降低企业独立研发投入的风险,使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切实利益。三要在国家科技规划和重点科技项目立项、管理、评价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作用,以企业为重点激活其他创新主体,挖掘产学研联盟的原动力。四要优化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的结构模式,引导社会创新要素聚集到产业持续创新链条上来。国内外大量实例证明: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的效率与其组织形式显著相关。据统计,因研发组织不善造成的资源大量浪费和机会丧失,损失往往为其研发投入的20%~50%,要想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与效益,必须先优化其结构[12]。
4.2建立多元化的企业研发投入保障体系
一要建立各类产学研协同创新投资基金。借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推行的“匹配基金”、“科学基金”,英国的“教育与工业或商业联合奖”、“教育与企业合作奖”[13]等基金资助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做法,探索基金支持的新形式,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同时,探索政策支持与项目支持相结合、中央支持与地方支持相结合、财政资金后补助与企业和社会资金前期投入相结合的多种支持方式和渠道。二要制定普惠性财税鼓励政策。加快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由政府拨款择优支持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的方式,统筹制定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政策,使企业普遍享受到技术创新的“甜头”。同时综合利用财税、金融、产业及人才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完善和规范市场经济环境,进而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和研发投入强度。三要发挥金融和资本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补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等业务,运用市场化的手段为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四是要建立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重视对国有企业开展科研活动的评价与考核,破除制约国有企业技术人员创新热情的分配机制。
4.3不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能力
一要在企业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作体系支撑,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知识产权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企业需建立知识产权事务管理部门,配备知识产权事务管理的专业人员。二要加快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的论证制定。尽快完成企业中长期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使未来一定时期的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有据可依,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包括:市场目标、技术改进目标、提高生产力的目标、利润目标、人力资源目标、社会责任目标。通过这些目标的指向,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将渗入到企业经营生产的方方面面,形成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的合力。三要实施专利联盟与专利组合策略。最高层次的知识产权管理是要运用高水平的专利管理策略进行专利布局,形成高效的专利群,为后续的技术转移和商业化活动打下坚实基础[14]。企业应实施专利联盟与专利组合策略,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现有专利,实现专利的有效增值。例如,西班牙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就采取了地毯式、包绕式专利布局和专利围墙等策略,通过组建专利群来实现对关键技术的有效保护[15]。
4.4健全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
一要加快培育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已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加强已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依托行业、立足地方产学研合作的力度和深度,面向产业技术创新,建设国家层面支撑产业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加快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二要加快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建设。运用移动电子商务、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技术供需、融资服务、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中介服务、专业人才等基础数据平台,完善在线交流、展示洽谈等服务功能,构建数据标准、品牌标识、管理制度和服务规则相统一的网上交易平台。三要加强企业公共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使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多样变化,逐步形成了企业网络[16]。企业要以技术创新为竞争的制高点,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管理技术,研究开发集产业技术创新信息公共服务、产学研开放互动合作、企业技术需求动态监测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H·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M].戴鸣钟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
[2]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3-74.
[4]C Freeman.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2nded)[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2:89-90.
[5]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操秀英.两会争鸣:怎么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N],科技日报,2011-03-14.
[7]李园森.范桂彬.闰海等.企业技术引进过程中消化吸收能力研究[J].新材料产业,2006,(8):70-72.
[8]姚兆辉,吕永波.中国企业研发投入现状与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06):5-10.
[9]解学梅.协同创新提升的关键是改善制度环境[N].东方早报,2014-10-14.
[10]张丽娜,谭章禄.协同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冲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06):163-166.
[11]郭永辉.郭会梅.设计链协同创新与知识产权的矛盾探析[J].科技进步与策,2011,(05):26-28.
[12]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56.
[13]刘力.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透视-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3,(02):48-51.
[14]钟灿涛.面向协同创新的大学知识产权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2):127-131.
[15]饶凯,孟宪飞等.西班牙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成功经验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1,(03):53-57.
[16]张清辉.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1,(07):74-76.
(责任编辑刘传忠)
Realization of the Principal Position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ian Qing
(Subordinate Schoo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Shandong Committee of the CPC,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Today,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new tren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and enterprises play a dominant role i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bject,this study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restricting the enterpris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hina,and proposing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of deepeni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ith enterprises as the main body in four aspects:strengthening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enterprises,increas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vestment of enterprises,improving enterprises’ ability to create and appl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and perfecting public technology platform and service system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Key words: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opera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Principal position of enterprises
中图分类号:F062 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田青(1966-),女,山东人,山东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科技管理。
收稿日期:2015-05-10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14CGLJ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