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的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探析

2015-03-11 11:25张鹏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风险监管村镇银行金融风险

张鹏

摘 要: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镇银行正在蓬勃发展。但是,囿于信用体系缺失、专业人才匮乏、监管力度薄弱等难题,村镇银行的发展面临困局。

关键词:城镇化;村镇银行;金融风险;风险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3-0100-03

囿于中国城乡二元体制问题,农村与城市的金融资源配置严重扭曲。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的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迅速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三农”金融服务的改进无疑成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村镇银行的出现有助于增加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满足农村融资需求。可以说,村镇银行正迎来自己蓬勃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挑战。

一、村镇银行的发展进程

为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并构建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进入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进入机构准入门槛。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2007年1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到2007年5月《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在此期间,银监会发布了一系列的法规对村镇银行进行规范完善。根据银监会制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发展规划》,到2011年,全国村镇银行的数量将达到1 027家;2009年的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 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1] 截至2013年10月,全国范围内村镇银行已有1 000家,覆盖31个省,中西部地区组建620家,占比62%[2]。

但是,在村镇银行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由于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并具有特殊性,在风险预防及法律监管方面比较薄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

二、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分析

(一)农村金融环境特性所导致的风险

1.农业生产自身风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金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更加显现。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以其独特的经营机制、高效率的贷款审批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地区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但囿于农副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农民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加之农业生产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等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因素,以及农民对农业市场运行机制缺乏了解,跟风现象比较严重,一旦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则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等外部因素,直接影响到农村金融贷款的归还风险较大。农民风险意识的欠缺以及农村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金融环境,必然决定村镇银行较之城市银行体系而言要面临更高的信用风险。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然而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使得现行法律法规对农村金融债权保护不力,市场风险自然很大。

2.农村信用监管薄弱的风险。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农村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不真实。银行和企业、个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无法避免,使得贷前调查难、贷时审查难、贷后跟踪难。这样不但增加了存在银行的运营风险且易产生贷款资金无法收回的危险为银行埋下了不良贷款风险隐患。另一方面。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征信体系。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但覆盖范围只局限于银行、企业的金融信用信息,没有形成统一全面的覆盖众多农村企业和农户的征信体系,以致于村镇银行很难了解和掌握中小型企业及农户的资讯状况,为村镇银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带来了困难。

3.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的风险。目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行业集中问题,村镇经济往往集中发展一、两个优势产业,而村镇银行的业务也高度集中于这些客户;中国农民多数还是以种植业为主,平均收入较低,没有城镇职工的稳定收入;同时农村融资缺乏可担保的财产,抵押客体不足。中国法律、法规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农村土地使用权不能进行抵押,农户承包的土地和宅基地不能拥有贷款抵押。农村不动产的流通性也受到一定限制;另外在农户联保业务中,即使联保小组成员自己按时还款,也可能由于某个组员的违约而承担违约责任,联保贷款的缺陷也随之暴露出来。

(二)村镇银行自身建设中所面临的风险

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地城镇化建设还款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但政府支出刚性增加,地方政府过度负债,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过程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不容忽视。

1.地方政府融资风险。由于各地城镇化建设融资的主体主要是类融资平台的政府背景公司,随着地方政府负债全面审计的深入推进,此类平台公司的表外融资行为必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由此而产生的监管风险应当高度重视。同时,地方政府的还款资金来源主要是土地出让收益,在当前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环境下,二三线城市的土地收益后继乏力,存在有土地无市场、抵押物变现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都可能影响还款来源。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地城镇化建设贷款主体多为县(区)级和更低层级乡镇平台,可支配的财权相对较少,财政实力和协调能力较弱[3]。

2.银行自身建设风险。《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村镇银行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决定了村镇银行人员进入渠道较为复杂,靠人情关系进入村镇银行的较多;村镇银行为了便于开展业务,一般在当地招聘,尤其是在村镇银行刚成立时,对其工作人员的要求不高。而真正的金融专业人才较少,因此人员素质不高,合规操作意识差,业务操作流程相互制衡的规章形同虚设,极易导致操作风险发生,对村镇银行日后业务发展埋下风险隐患[2]。

3.银行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还会面临诸如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目前缺乏必要的风险分担机制,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入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中国大部分农村土地为完成土地确权,即使完成确权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土地抵押也与物权法相冲突。商业银行在开展与集体所有土地相关的业务时存在一定的法律政策风险。而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为了加大招商引资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导致在部分地区出现了重复建设问题,园区利用率不高或是园区企业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这些都为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带来了较大风险。

三、对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

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基础设施、居民住房、社会保障、工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等诸多领域的金融需求,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而言具有无限潜力可以挖掘。村镇银行要紧紧围绕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亟需的经济、社会和人口三大领域来对城镇化的建设提供综合型的金融服务,要坚持“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结合自身发展定位把握好重点支持领域,制定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方案,从产品研发、渠道建设、资源配置以及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来对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系统的支持。

(一)加强政府宏观政策研究,建立配套政策支撑体系

一是密切关注政府宏观政策,以此为导向调整创新村镇银行信贷政策。政府宏观政策往往关系到城镇化进程的重大发展战略,村镇银行要着力在宏观政策研究层面下功夫,结合城镇化过程中的信贷需求特点,及时调整原有信贷政策和信贷投放结构。要牢牢把握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有针对性地制定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区域性信贷政策,把握好贷款投放时机。强化对城镇化建设重点领域特别是县域经济、园区经济、产业升级与转移等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主动跟进各区域城镇化发展规划,抢占发展先机。重点支持国家级城市群区域城镇化,适度调整对重点区域的业务授权,扩大其业务自主权,提升其市场竞争的主动性。三是紧紧围绕城镇化进程和各级政府城镇化规划与决策,以经济发达、产业支撑有力、绿色环保的城镇化区域为重点目标,系统分析城镇化进程中不同主体、不同环节、不同主题的金融需求及内在联系,通过产品、流程、制度和营销方式的创新,构建起全方位一揽子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更好地充当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者、政策导向参谋者角色的同时,也要注意构建金融风险的防范体系。

(二)迎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建立综合型的城镇化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要把握城镇化经济发展方向,对各类物流园区、产业园区以及大型的商贸市场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全面规划消费金融、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等方面的金融产品,以完善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二是结合城镇化发展中的人口分布特点,从个人助业贷款方面来对进城创业的农民进行重点的支持,对网点的布局进行调整优化,要研发适合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等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优化对城镇的资源配置,调整区域布局,将营业机构和服务链条延伸至新型城镇化区域,并加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投入。通过加强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如村镇银行、信托机构、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等,通过不同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渗透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三是结合城镇化的社会发展层次,要对普通商品房的开发、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新型农村集中社区的建设项目提供支持。四是充分发挥移动金融的优势。通过移动终端提供账户管理、转账结算、投资理财、代收代缴等多种金融服务,通过手机银行提供现金管理、消费金融等便捷服务。以电子渠道弥补商业银行在中小城镇网点不足的劣势,优化渠道服务能力[4]。

(三)注重产业和区域发展定位,建立差异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

一是有选择地支持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支持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风险可控的建设项目,积极支持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项目。村镇银行可优先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加大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项目的投入,淘汰不符合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要求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积极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农业项目,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发展依托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农户贷款。二是针对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集群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东南沿海已经形成的三大城市群,人口集中程度和经济发达程度都较高,产业支撑能力较强,应继续加强对这些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支持。而城镇化程度相对不足的中西部地区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应高度关注国家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战略导向,对于中西部地区发展条件较好并可形成新的城市群的区域,应积极稳妥地支持区域性城市群的建设,在区域建设和产业转移中寻找业务机会。对于缺乏科学规划、缺乏产业支撑、发展前景不佳的县域及中心城镇应审慎支持[4]。

参考文献:

[1] 银监会目标村镇银行初定2 000家[N].中国经营报,2009-03-14.

[2] 高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探究[J].经济与金融,2014,(4):57.

[3] 马红.商业银行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2):107.

[4] 戴素梅,吴迪.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机遇与风险研究[J].华北金融,2014,(1):47.

[责任编辑 陈凤雪]

猜你喜欢
风险监管村镇银行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浅谈互联网金融监管
P2P网贷风险及其监管
浅谈村镇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现状与对策
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探析
村镇银行
我国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措施
我国私募基金发展的法律困境及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