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姣姣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既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1]。依托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是在云南、贵州、四川等西部民族地区。然而,旅游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发展旅游业能够唤起人们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多种负面影响,诸如追求经济利益过程中民族文化资源过度利用遭到破坏。面对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矛盾,如何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和谐统一的发展,是当今发展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以贵州黔东南堂安侗寨为例,探讨了生态博物馆在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所起到的作用,以期探寻一条适合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生态博物馆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源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意识提升,法国人乔治·亨利·里维埃提出生态博物馆理念,他认为生态博物馆是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人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2]。中国在1986引入生态博物馆的思想,1995和挪威共同合作在贵州六枝梭嘎,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开创了我国运用生态博物馆形式保护民族文化的先河[3]。中国生态博物馆是在文化原生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所展示的内容包括少数民族地区民间音乐舞蹈、节日庆典等,打破了传统博物馆与原生环境分离展示陈列的固有模式,发挥物本来的功能,具有很强的参与性[4]。
我国民族地区一般位于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的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要发展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旅游业自身具备这样的特点,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面对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冲突,生态博物馆理念给出了我们很好的旅游保护性开发方向。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生态博物馆实际上也是一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旅游者不仅可以参观、欣赏被原状地保存和保护的文化遗产,而且还可以体验其内涵,感受这些文化流传并发展下来的鲜活的当地文化[5]。旅游产业借助生态博物馆理念更好的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堂安是黎平县肇兴乡的一个行政村,全村202户,818人,以陆、赢两姓为主,全部为侗族是典型的侗族居住村落。2005年挪威商人投资修建生态博物馆,堂安被外界所熟知,旅游的人数也逐渐增多。目前整个村寨共有4家旅游接待户,共46个床位,主要集中在通向公路侗寨门附近以及靠近梯田的地段。由于堂安侗寨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开发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旅游活动单一、参与性低。堂安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大侗寨肇兴旅游形象的遮蔽下,民族文化旅游不得不让位,文化内涵并没充分的挖掘出来。目前仍然是单一的观光旅游,寨内的旅游者多数是为一睹梯田的风光从肇兴慕名而来,寨内的旅游客栈业主要集中在观景点好的位置。由于旅游者少且少有表演需求,寨内并没有形成有规模的侗歌表演队,只有在游客有需求的情况下才会组织表演侗戏,唱侗歌,也没有固定的收费标准,一般都是村民随意规定价格。
第二,村寨旅游收入低,村民缺乏积极性。堂安旅游从业者主要集中在经营餐饮和住宿,但由于游客少,开设客栈的村民并不多。根据笔者实地走访,发现村内青年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小孩,但由于工厂对工人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所以很多年纪稍大的中年人希望能回村从事旅游接待工作,但因为村内旅游业发展水平低,收入不高,又不得不继续外出打工。
第三,外来旅游投资者冲击,旅游飞地形成。随着肇兴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旅游投资者逐渐增多,他们通过与村民订立合约租借房屋的形式,拥有房屋的使用权,从而在当地旅游业中谋取一杯羹。外来投资商这种租借房屋的形式,对于收入微薄的农民来说是快速增加收入最有效途径。目前,堂安侗寨已有两户人家和外来的旅游投资商签订房屋租借合同,合同为20年,支付租金50万。其中一位35岁外出打工回来村民说“我也打算把自己家的房子修修,然后租出去”。可以看出外来旅游投资增多,一旦当地村民不在是旅游发展的主体,旅游收入出现漏损,导致旅游飞地的形成。
为调节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冲突,本文将生态博物馆理念运用到旅游开发中,形成以博物馆为主导的文化输入体系,借助博物馆的力量加强对文化的保护。将旅游业作为堂安发展的文化输出体系,通过旅游的开发增加村民就业方式和收入,使村民真正的从民族文化中受益。为了避免生态博物馆的输出体系与旅游业的输入体系分离,可建立“博物馆+村民+旅游公司”的监督管理模式”。通过博物馆监督村民和旅游公司的发展模式,以达到博物馆与旅游公司的博弈,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
保持自然村落的原始性,除基础设施之外不改变村落的整体景观,只进行少量的修建工程,形成以居民自然生产生活为旅游的主要内容。为了避免对村落景观的影响,减少外来文化的冲击,将旅游接待区域居民的家中迁出。在修建旅游接待处时建筑风格与寨内格调一致,保持村落的和谐完整性。
目前在堂安侗寨门口不远的山坡上已修建完成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馆内展示有侗族生产生活图片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劳动工具,但该馆现在处于闲置状态,资料信息中心一楼仅有图片展示、二楼长期未整理已经变成杂货间。民族文化不仅仅是书面上所记录固化的文字介绍,它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我们需要记录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事情。所以需要博物馆担任起文化记忆的记载的角色,通过静态和动态参与相结合的形式,展示堂安民俗文化,不断的补充完善堂安侗寨民族文化内容,改变游客来此只是为看梯田的单一旅游模式。
在堂安,由于受村民教育水平落后,知识文化水平低,青年人外出打工的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人逐渐消失。整个村寨年龄较大的妇女都不认识字,也不会说汉语。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加速了民族文化的流逝,也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此时博物馆要担负起加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定期对当地的歌师、戏师、博物馆员工的培训,成立双语幼儿园教授小孩汉语和侗语、当地民族文化,培养一批批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为促进堂安侗寨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和谐统一的发展,应建立一套具有特色的旅游服务体系。在堂安选取区位及基础条件较好,不影响整体景区格局的位置,修建游客接待中心,建筑风格和当地一致杆栏式吊脚楼,房间基础设施完善,整个的建筑素材采用当地原生态的材料,聘请当地的木匠修建。接待处的服务人员由当地村民经过专业培训后上岗,形成一套具有堂安特色高端服务体系。在旅游餐饮方面以酸汤鱼、腌肉、糯米酒、糯米饭等堂安特色饮食为主。在娱乐方面,让游客参与到当地活动中,和当地村民共同学习侗歌、侗戏,让每一位一个游客充当起文化的传承人的角色。
为了防止输入体系 (博物馆)与输出体系 (旅游业)独立分离,堂安侗寨宜采取“博物馆+村民+旅游顾问公司”管理模式。由政府机构派出博物馆管理人员负责堂侗寨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村民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负责村里旅游发展与博物馆搜集的工作,为了旅游业顺利的进行由政府招标旅游顾问公司,负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旅游服务培训等方面。输入体系向输出体系转化过程中,博物馆与旅游顾问公司负责全程的监督与意见的互换,此模式有助于在博弈的状态下达到保护与开发的均衡状态。
生态博物馆在中国是一种新尝试,适用于保护强势文化所包围的弱势文化。但在实际中当地村民对于经济的迫切要求要远远大于文化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同时引入生态博物馆理念,在注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时进行适度的开发,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引导民族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
[1]杨兆萍,李晓彦.典型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与保护[J].干旱区地理.2001
[2]金露.生态博物馆理念功能转向及中国实践 [J].贵州社会科学.2014
[3]陈燕.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生态博物馆模式[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4]张瑞梅.生态博物馆建设与民族旅游的整合效应 [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5]彭家威.生态博物馆及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07,27(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