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要碰面如何打招呼

2015-03-11 02:24:25杜鹃
领导文萃 2015年7期
关键词:阿罗约吴仪诺曼底

□杜鹃

政要碰面如何打招呼

□杜鹃

握个手,千差万别

握手是领导人间最常见的打招呼方式。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以“特殊关系”定义英美间紧密的政治、文化和历史关系。

2008年,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访问英国北爱尔兰,与时任英国首相布朗会见,两人当时手握得很紧,还举到胸前,犹如好兄弟一般。

然而,并不是领导人间的每次握手都有这般热情。

2013年9月,奥巴马赴俄罗斯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虽与普京握了手,但媒体记者抓拍的照片显示,两人当时并没有眼神交流,奥巴马还紧锁双眉。那段时间,俄罗斯拒绝按美方要求交出“棱镜门”事件揭秘者斯诺登,两国还就是否应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产生分歧。

见与不见的“战术”

每逢大会或出访,各国领导人总避免不了碰面。但有时,是否见面,也是领导人表达态度的一种方式。

2005年,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日,她取消了原计划与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会晤,提前回国。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后来在记者会上给出解释:就在吴仪访日期间,日本领导人还在发表参拜靖国神社言论,这让“两国领导人的会晤缺少必要的合适气氛”。

去年6月6日,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活动在法国举行,其间,因美俄关系急转直下,普京和奥巴马都刻意躲着对方。

避开不见是一种向外界传递信息的“外交战术”,而领导人间的“不经意见面”更耐人寻味。

在去年6月举行的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活动上,路透社记者注意到,合影结束后,大多数领导人前往贝努维尔城堡吃午餐,但普京、默克尔和刚上任不久的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聚到一起,并聊了起来。这是自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后,俄乌领导人首次会面。有媒体评述,此举可认作是俄乌两国向外界释放为紧张关系降温的信号。

打招呼各有各“范儿”

要说在外交场合打招呼,最具个性者非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莫属。

2006年7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八国集团峰会上,小布什为默克尔“按摩”双肩的“雷人”之举令人侧目。

当时,正式会议尚未开始,默克尔坐在会议桌前与他国领导人交谈,小布什走到默克尔身后,双手放在她肩膀上轻揉了几下。默克尔下意识地收紧肩膀,挣脱了小布什的双手,随后才看清原来是美国总统在“献殷勤”。

对由此招致的批评,小布什却满不在乎。第二年,默克尔访问美国,小布什还在记者会上笑着对默克尔说:“不会再给你按摩了! ”

贴面礼是流行于欧洲的见面礼仪,在这方面,法国人最规范,英国和德国人却不常用。

一次,英国前首相布朗在向默克尔行贴面礼表达问候时,高度紧张,以致动作僵硬笨拙,最后他的吻居然落在了默克尔的鼻子上。

与小布什相比,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打招呼风格要谨慎许多,但不失亲切。

2010年4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核安全峰会上,身材高大的奥巴马与时任菲律宾女总统阿罗约站在一起,愈发衬得阿罗约身材娇小,和阿罗约握手时,奥巴马礼貌地用手护住阿罗约的背。见到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时,奥巴马也轻拍背部以示友好。

与奥巴马的绅士风度相比,德国总理默克尔打招呼就更显个性。

默克尔表情丰富,有时笑得灿烂,有时又似游离,显得“不走心”,有时也会流露出犀利、硬朗的一面。

在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活动中,默克尔和普京握手,但外界注意到,默克尔看普京的眼神尤为犀利,普京则一脸严肃。有政治分析人士认为,这是默克尔在对普京实施“眼神惩罚”。

(摘自《环球》)

猜你喜欢
阿罗约吴仪诺曼底
菲最高法下令立刻释放阿罗约
环球时报(2016-07-20)2016-07-20 07:16:05
“铁娘子”吴仪,退隐于世乐逍遥
新传奇(2016年32期)2016-07-09 21:36:08
独一无二的风采
晚晴(2016年3期)2016-05-30 02:38:50
吴仪:退休后的逍遥日子
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18
诺曼底之战军力对比
新民周刊(2014年22期)2014-06-24 22:16:34
诺曼底的70年
百家讲坛(2014年16期)2014-02-11 11:52:26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题词
中国经贸(2006年12期)2006-12-20 14:47:56
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空降作战的特点及其启示
军事历史(2001年4期)2001-08-21 02:50:14
Ultra与诺曼底登陆的胜利
军事历史(1992年5期)1992-08-15 06: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