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春
【摘 要】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中不同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子宫切除术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全麻诱导,对两组患者麻醉用药、麻醉起效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镇痛效果及麻醉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子宫切除术中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安全性高,起效快、镇痛效果良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 子宫切除术;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全麻
【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6-0098-01
笔者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别给予不同的麻醉方法,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子宫切除术患者,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9.65±5.21)岁,体重:49~63kg,平均体重(56.32±5.29)kg;排除糖尿病、高血压及激素使用史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3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麻醉前30min肌内注射东莨菪碱0.3mg、苯巴比妥钠0.1g,患者静脉诱导用药相同,药物主要为咪达挫仑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0.4mg/kg,芬太尼3μg/kg,维库溴铵0.1mg/kg,麻醉前观察患者肌肉情况。对照组采用全麻诱导,观察组患者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手术切口部位一端扎针,以扎入皮内为宜,将1.2%卡丁因与0.6%利多卡因混合液注入,将针拔出。经腰椎间隙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麻醉药物注入形成的皮丘带上,观察麻醉效果,肌肉下进行硬膜麻醉[1]。手术期间对患者麻醉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药物使用量、麻醉起效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患者苏醒后对其镇痛效果及麻醉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及处理。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情况及效果观察 观察组患者麻醉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镇痛率和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镇痛率为100%(30/30),对照组术后镇痛率为82.5%(24/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后出现2例低血压、1例呕吐;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患者麻醉后出现6例呕吐恶心症状、2例通气量不足,并发症发生率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推广及提高,子宫切除术多是在腹腔镜下进行,作为微创手术,虽然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然而术中二氧化碳气腹的建立可导致患者循环功能及呼吸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患者出现高碳酸血症,引起系列的应激反应,患者机体受到较大损伤。术中麻醉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2]。硬膜外麻醉具有镇痛好、起效快等优势,因此,在临床手术中广泛推广使用,然而麻醉药物能够对患者呼吸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加重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患者机体受到较大影响;全麻诱导麻醉效果较高,同时能够避免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然而术后患者清醒时间延长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等现象,同时镇痛效果不佳,因此,探讨更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成为临床医学重视的课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麻醉药物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达到1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7.5%,由此可知,在子宫切除术中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为确切,可在临床推广使用。[JP]
参考文献
[1]王丽秋,郭亚忠.硬膜外复合全麻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02):87.
[2]徐俊.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1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