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军
近日,有律师在微博爆料阜阳市花费6488万元采购6500辆自行车及配套服务,每辆自行车总成本达到9981元。这名律师质疑,阜阳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公共自行车采购项目耗资过高。对此,阜阳官方回应,采购合法合规,经得起考验。
当行政机关遇上“死磕律师”,火花四溅,可以想象。律师认为,阜阳市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政府采购项目,可能存在违法违纪行为;而相关负责人指出,律师的质疑“哗众取宠”,以自行车系统5年的运营成本偷换成车辆单价,制造舆论,对这种做法“嗤之以鼻”。
律师的质疑到底是“哗众取宠”,还是正常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监督权,有待公评。但只要律师没有明显违反法律,对行政机关进行恶意诽谤造谣,都是值得提倡的行为。负责政府采购的行政部门大可不必“恼羞成怒”,假如一切程序合法合规,整个过程公开透明,最后的结果符合当初采购的公共利益目标,面对公民质疑时,何不放开胸襟,包容一切“杂音”,以此来证明自己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不败金身呢?
当然,“死磕律师”对上了行政机关,彼此应该采取什么样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光凭喊话呼吁还不够,最好还是完善政府采购项目的公众参与方案,使得政府采购项目开展的过程晒在阳光下,才能从根子上杜绝质疑,也让政府采购项目的经办人免受“不白之冤”。
行政机关回应公民监督,首先必须遵循依法行政的理念和原则,“辅导培训”公民的有序参与行为,明白地告知公民监督可以通过哪些步骤和程序;其次,当质疑声响起,不要条件反射式地认为这是“故意找茬”,甚至觉得有人在混淆视听、制造眼球效应,直接反呛公民质疑。
要知道,除了极少数人,对政府的一切作为有“打死也不相信”的偏见,绝大多数的公民,不过是想行政机关给个“说法”。面对一些公民的“无端责难”,倘若行政机关能采取柔和的身段,合理合法地仔细说明白、讲清楚,反而能让社会大众对行政机关的执政素养信服和敬佩,更能在今后的行政活动中巩固政府的公信和权威。
当然,面对公民的质疑,行政机关不需要低头哈腰、说好听话,更不能颐指气使,一副不可冒犯的架势。正如公共行政学者登哈特夫妇对于政府改革所指出的那样,“当我们急于掌舵时,也许我们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可见,政府与民众同舟共济的意识越坚定,化解民众疑惑,努力赢得社会信任的意愿和做法就会越恰当。不忘“船主”是谁,是为政者行政素养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