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银行保密制度300年

2015-03-10 07:51
中国总会计师 2014年5期
关键词:保密制度瑞士银行瑞士

2014年5月6日,包括瑞士在内的47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实施银行间自动交换信息全球新标准的宣言。这是瑞士银行保密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有人甚至据此认为瑞士银行保密制度已宣告终结,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尚待历史的检验。但这一事件不能不说是全球合作打击避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银行保密制度历史悠久,其中流变沿革,值得追寻。

揭开“保密”的面纱

六世纪,随着基督教加尔文教派的兴起,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从法国和意大利逃到瑞士日内瓦,这些新教徒也带来了大量金钱,交由日内瓦银行家打理。为了避免泄露这批新教徒的财政状况,银行家们逐步建立起保密制度。

1713年,日内瓦议会制定了银行法,规定银行人员有责任记录客户信息,但是禁止将客户的信息透露给其他人。

到了二十世纪30年代,德国纳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要求德国公民必须交代自己在外国的所有资产,如被发现作假或是拒绝交代,会被处以死刑。而后的“三条人命”则给予了保密法充分的存在理由:三个德国人因在瑞士拥有实名银行账号而被处死,而那些使用匿名账户的客户则逃过此劫。1934年,瑞士政府制定了西方第一部银行保密法,鉴于当时德国纳粹在欧洲各国清查犹太人资产的间谍行为,这部《银行法》中特别加入了银行信息保密及泄密处罚等条款。

《1934年银行法》的第47条明确规定:任何银行职员,包括雇员、代理人、清算人、银行委员会成员、监督员、法定审计机构人员,都必须严格保守其与客户往来情况及客户财产状况等有关机密。上述人员一旦泄密,将面临监禁和最高5万法郎的罚款。而且,无论银行职员是离职、退休还是被解雇,这样的保密协议是终身生效的。更重要的是,根据该法,任何储户都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妥当安全的方式开户存款。储户被允许使用化名、代号或数字来代替真名实姓。不但开户存款时可以委托代理人办理,而且取款或转账时银行也完全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章程办理,财产的真正拥有者可以做到永不露面。

另一个似乎有些悖论的规定是,任何外国人和外国政府,甚至包括瑞士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法院等,都无权干涉、调查和处理任何个人在瑞士银行的存款,除非有证据证明该存款人有犯罪行为——而银行账户信息常常是用来作为定罪的证据的。这样,在法律的保护下,当你踏入瑞士某一家银行的那刻起,你与银行发生的一切行为都是你的秘密,哪怕你最终没有开户。

关于《1934年银行法》,衍生出许多感人至深的传说,瑞士银行家保护犹太人资产的人道主义精神被广为传颂。

然而在部分历史研究者看来,瑞士《1934年银行法》其实并无道德上的考虑,与所谓“人道主义精神”更是风马牛不相及。“那只是一些憧憬二战故事、但并未亲身经历这部法律制定过程的年轻银行经理们想出来的宣传手段。”瑞士历史学家Robert V Ogler认为,《1934年银行法》颁布的背景是德国纳粹上台后停止偿还外国银行的贷款,导致对德国风险敞口极大的瑞士银行业陷入危机,而这部法律的主要内容是银行业监管和风险控制,保密制度只是其中的一个辅助性条款。尽管如此,保密制度却从此成为瑞士银行业的代名词,亦成为瑞士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4年银行法》颁布后,来自全球的资金开始大量涌入瑞士,这里的银行成为富人、政客以及流亡外逃者的资金保险库。

尽管博得了客户的信赖,保密制度却始终逃不出涉嫌隐藏非法资金以及帮助客户逃税、漏税的质疑,而最富争议的是瑞士银行在二战中的一些秘密交易。

“纳粹银行”的恶名

可正是在这种纳粹横行欧洲伊始就被最终定格的保密制度下,瑞士银行还做着一些其他的秘密交易。先是在二战结束之际,盟军发现,瑞士曾帮助纳粹进行转运黄金等秘密交易。而这正是得益于瑞士银行保密法的“不问出身”、“不问出处”。

1997年,一份美国国会就瑞士银行与纳粹合作问题的调查报告,揭露了瑞士还从德国那里接受过59.7吨黄金的历史,而战后瑞士只归还了荷兰和比利时共13.2吨黄金。此外还有6吨来源可疑的黄金,很可能来自纳粹集中营的受害者。该报告说,瑞士在道义上应该把这些黄金归还给犹太人,但在法律上没有义务。

犹太人对瑞士银行的愤怒还有一个原因:除了战争中掠夺而来的黄金,还有许多犹太人的现金存款被瑞士银行隐瞒了。二十世纪90年代,不少以色列犹太人社团和美国国会议员纷纷抨击瑞士银行企图发不义之财。为了维护瑞士银行的信誉,瑞士政府亲自出面调解。1996年5月2目,世界犹太人大会同瑞士银行协会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决定建立一个由独立人士担任主席的委员会,并要求瑞士联邦议会调查纳粹掠夺的财产。1998年,瑞士几家主要银行与国际犹太人组织达成一项协议,由瑞士银行一次性出资12.5亿美元建立一个基金,用于赔付已死去的犹太人存款账户户主的亲属和后裔,条件是后者放弃对瑞士银行的一切司法追究。与犹太人长达几十年的恩怨,让瑞士坚如磐石的银行保密体系有了一丝松动,而实际上,更为根本性的变化早已发生。

瑞士银行“保密”保密制度开放历程

瑞士银行保密制度一个关键性的改变发生在1987年。此后,匿名账户就消失了。即使客户再敏感,瑞士银行也要求职员“了解你的客户”,即必须确认每个开户客人的身份及经济上的“合法性”——从这一时期开始,世界范围内如菲律宾的马科斯、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扎伊尔的蒙博托等独裁者的贪腐统治被推翻后,总是能看到背后瑞士银行保管着他们掠夺来的巨额财产,这类消息激发的愤怒和难堪,或许正是瑞士银行保密体制变革的导火索。

“了解你的客户”制度实施20年后,2007年9月,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与世界银行联合发起了一项新倡议,即《追回被窃资产倡议:挑战、机会和行动计划》,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追回被腐败的领导人和官员所窃取的国家资产,并将这些资产用于发展项目投资。

倡议面世第二天,瑞士就马上发表声明,表示愿意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合作,共同帮助发展中国家追回被腐败官员所窃取的国家资产。2010年,瑞士议会通过了关于归还独裁者在瑞士银行所存非法资金的新法律《独裁者资产法》,这显然是瑞方履行倡议行动的一部分。

2009年,瑞士银行向美国财政部国内收入署提供一份4450名美国客户名单,这些人涉嫌开设秘密账户以逃避税收,瑞士银行保密制度再度开始松动。

2013年初,因帮助百余位美国富人逃避税收12亿美元,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法院对韦格林银行开出了5780万美元的巨额罚款,并宣布永久终止运作。该事件甚至令瑞士整个银行业倍感危机,长期恪守的银行保密传统也面临严峻挑战。

2013年10月,在欧盟和美国要求瑞士帮助打击逃税的压力下,瑞士政府签署《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成为了第58个加入经合组织的与外国税务当局共享税务信息公约的国家。确认了瑞士参与全球打击逃避税的承诺,决心保护该国作为金融中心的诚信和声誉。

2014年5月6日,瑞士政府同意签署一份有关自动交换信息的全球新标准的协议,银行将自动向其他国家交出外国人账户的详细资料。

不到一年前,瑞士财政部长还曾宣称,涉及瑞士银行保密法的问题没得谈,那就是铁板一块,绝不动摇。然而,面对美国近几年强大攻势,瑞士的保密传统已然沦陷,在被迫与美国签署《海外账户纳税法案》(FATCA)并将于今夏实施后,所谓银行保密制度不再是“铁板一块”。

随着美国政府加强对协助本国国民逃税的外国银行的打击,瑞士的银行已苦不堪言。瑞银(UBS)早在2010年就因在美税收咨询服务受罚,被迫支付7.8亿瑞士法郎求得和解。眼下,瑞士信贷银行正试图解决在美国面临的更严厉的帮助逃税指控。据知情人士透露,瑞信可能需要为此缴纳16亿美元以上的罚款。

在欧盟内部,瑞士的保密法也成了布鲁塞尔的靶心,面临着来自其它成员国越来越大的施压。自2005年初,瑞士开始执行欧盟的储蓄税指令(EUSD),后者要求银行向欧盟客户的存款利息征税,并转交给其属国。去年,英、德、法、意和西班牙干脆率先结成一个愿意实行信息自动交换政策的小组以打击偷逃税,奥地利和卢森堡则死死咬住一个条件——只要瑞士不执行,它们也绝不放行。

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商法教授昆茨(Peter V. Kunz)看来,瑞士银行界和政治家最终接受AEOI是因为,这既然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国际标准,谁也不能置身局外,积极参与比一味反对更符合瑞士的利益所在。

对瑞士而言,实际情况也没那么紧迫。尽管OECD正紧锣密鼓制定确保新标准有效实施的技术解决方案,以便在2014年9月的二十国集团财长会顺利通过,47国的宣言中并未公开承诺具体实施日期,一些积极推动国也仅透露希望能在2017年9月前开始交换自2015年12月31日以后收集到的税务信息。

与其它签署共同声明的国家不同,瑞士要签署有关自动信息交换的协议,必须得到瑞士国会的通过,并有可能要由全民公投做出决定。

所以,尽管瑞士银行保密制度已发生严重动摇,但现在就断言瑞士银行保密制度退出历史舞台还为时尚早。

想说再见不容易

忙着为贪官污吏存在瑞士的黑钱即将曝光而雀跃的人们怕是得先停下来。瑞士银行家协会(SBA)公共关系负责人沃纳(Sindy Schmiegel Werner)明确表示:确保信息交换严格限于税务目的并且客户数据受到保护将非常重要——客户数据受保护仍是瑞士银行的“专业原则”。

这说明断言瑞士将就此告别保护银行客户隐私这个已坚持几百年的做法实在是为时尚早,至少瑞士的银行家们可没这么想。

沃纳说,对于本国将加入OECD自动税务信息交换的声明,瑞士的银行们不会感到惊讶,实际上迄今为止,瑞士银行家协会接受AEOI已超过一年时间,而且在OECD层面上的起草过程中还“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

他强调巴黎声明可被视为一个“政治声明”,因为后者不单还没对明确的实施细节作出澄清,具体哪些信息将被共享以及以何种方式共享目前也不清楚。但有一个原则很明确。瑞士在打击洗钱和处理政治敏感人物信息方面。有非常严格的法律保护将保持不变,同时瑞士银行法所规定的对银行客户保密的总条款也不会发生变化。

从全球范围来说,瑞士银行加入信息交换系统对全球性打击逃避税的行动是个重要突破,但其影响仍需假以时日才能显现。

这是因为,新宣言并不具有法律强制力,瑞士银行并不需要立即开始传递客户信息。大部分国家的政府都可以直接引入银行信息自动交换系统,但瑞士不允许。瑞士首先要修改立法,还要签订新的国际法条约,这些都需要议会批准,甚至要发起全民公投,估计最早也要到2017年才生效。

而且,即便生效以后,宣言如何具体实施也将面临诸多问题。各国在界定逃避税法律法规方面并不一致,统一打击逃税在执行过程中也还有弹性空间,分歧在所难免。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尚未加入自动交换信息新标准,其他资本管制宽松的世界离岸金融中心也能为全球性灰色和黑色资本提供新的避风港。

由此可见,打击黑金和逃避税不是朝夕之事,更不是瑞士单方面有所作为就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国际社会和相关国家切实下定决心,密切配合。

银行保密制度并非瑞士独有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国家,银行信息都是不可能随意向外界透露的。而将银行保密制度写入法律的也不止瑞士一家,新加坡、卢森堡、黎巴嫩,以及很多其他离岸金融中心,都有严格的保密和泄密处罚规定。至于瑞士著名的非实名“数字账户”(Numbered Account)制度,也已经被许多国家仿效。

近年来,其他银行保密制度严格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向瑞士发起了严峻的挑战。从2008年1月到2009年11月,在瑞士拥有银行账户的外国人减少了28.1%。新加坡、阿联酋的迪拜、卢森堡等新兴离岸金融中心,正在从瑞士银行手中抢夺客户资源,而瑞士信贷干脆在新加坡设立了全球业务支援中心,利用竞争对手的银行保密制度来拓展国际业务。

或许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真的会因此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么对所有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但我们一定要记住一个历史的教训,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的终结并不代表所有银行保密制度的终结,因为会有新的金融中心成为各路避税者的天堂,为各种不法财富提供庇护所,因为避税有巨大的市场,洗钱、为非法财富提供庇护具有巨大的收益,而全球联合打击避税具有天然的弱点,那就是各国不齐心。

参考文献:

[1]谢梦.瑞银80年保密制度破冰.

[2]杨伶.瑞士银行保密“金身被破”的背后.

[3]师琰.签署AEOI不等于瑞士放弃银行客户隐私保护.

猜你喜欢
保密制度瑞士银行瑞士
论我国国防专利技术军地间转移时的保密制度完善
如何做好企业的保密工作
瑞士镇迷阵
瑞银建立“人民币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