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瑶
摘要:长沙铜官窑自发掘以来,其在中国彩瓷时代的历史价值一直被众多研究者重视。本文从长沙窑的历史和工艺特征对其进行简单解析和介绍,以期能对长沙窑能有一个客观评价和认识。
关键词:湖南;长沙窑;釉下彩
长沙窑,又名铜官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起于唐代,至五代而衰,宋代退出历史舞台。它存在时间虽短,但其历史意义是不可低估的。长沙窑是唐代的名窑之一,也是唐代著名的外销瓷器窑。在唐代,南方以青瓷为主而北方则以白瓷为主,长沙窑发展的釉下多彩在传承岳州窑传统的基础上与北方陶瓷工艺结合,同时,长沙窑创新性地将诗、句、格言、谚语等作为装饰,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突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陶瓷格局,成为中国陶瓷发展从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的一个重要历程。
一、 长沙窑发展阶段
长沙铜官窑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初期:初、中唐时期。长沙铜官窑主要特点是胎质为暗红较粗松。釉色以烧黄青釉为主,釉与胎的结合并不紧密,有脱釉现象。瓷器品种多为壶,装饰纹样比较单一,大多数器物仍以素面为主。
(二)鼎盛期:晚唐、五代时期。以烧青釉为主,尤其是出现了釉下褐绿彩绘,是长沙窑进入了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这期间釉和胚胎结合严密,已无脱釉现象。瓷器品种增加了枕、托盏、盒、文房用品、雕塑玩具等,装饰纹饰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晚唐时装饰纹样构图简洁、形象逼真,以褐绿两色彩绘为主;五代时,不再用线条钩勒,从追求写实转为追求写意,色彩以绿色为主,形象隐约淡雅。
(三)衰落期:北宋时期。当时,长沙窑受到北方制瓷工艺的冲击,加之原料瓷土数量上受到限制, 瓷胎质量也不如其他窑址,竞争力下降,越窑、景德镇窑和衡山窑等的兴盛都加速了长沙窑的停滞并最终衰落。同时,受当时外贸中断、外销瓷滞销等因素影响,使得长沙窑瓷器既然不能在湖南的青瓷中取胜,又不能突破海外的难关,因而从此一撅不振。
二、长沙窑瓷器的特点
根据长沙窑的胎质、釉色、品类和装饰可将其概括为:陶胎胎质较粗糙,烧成后多呈现褐色或铁灰色,瓷胎烧成后多呈现灰白色、青灰色;釉色多呈现青色,还有酱色,红色和三彩釉等;种类多且全,尤其是生活器物十分实用;瓷器的装饰鲜艳、明快。长沙窑釉下彩技艺既有与越州窑、岳州窑青瓷相同的特点,又有它自己的风格,长沙窑匠师们把绘画艺术和陶瓷装饰技法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创举, 开辟了青花、多彩瓷的先河。是唐代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
首先,从长沙窑制品的瓷胎看, 其瓷胎烧成温度约在1150—1200℃左右,胎质主要呈现灰白色,或“香灰色”,或暗红色。其制品一般胎体较细腻轻薄却又坚实 ,虽然其精细程度还是比不上邢窑的细白瓷,却远远胜过邢窑的粗白瓷。
其次,就长沙窑制品的制作和造型而言,长沙窑大多以辘轳轮制为主,还有采用雕刻、堆塑、镂空、范模压铸等手法,烧制则主要采用匣钵装烧瓷器, 先在瓷器中涂上一层“化妆粉”,然后施釉、装烧成型主要分为无釉素瓷、白瓷、青瓷和彩瓷四大类。瓷器前期造型多体现丰满端庄,后期产品造型则趋向秀丽轻灵。但从总体上来看长沙窑符合唐代整体器形的特点给人一种浑圆稳重的感觉。
再次,就长沙窑制品釉色的特质来说,长沙窑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特质:一是彩瓷适用范围的不同。长沙窑是第一个以生产彩瓷为主的瓷窑,彩瓷所占比例几乎达到其生产的一半而且长沙窑不仅一窑多彩,甚至有时在同一件瓷器上也会使用多彩。二是施彩面积的不同。长沙窑的施彩面积很大,往往占据大部分瓷器表面。三是艺术价值不同。长沙窑的釉下彩带有一定的艺术含义,而不是以往的毫无意义的彩色调配。长沙窑瓷器的色彩美还表现在它注重空白与着色的和谐关系:一方面通过彩色来突显瓷器的造型美,另一方面靠单色来衬托彩色使画面既不单调也不过于紧凑,实现空白美和色彩美的完美结合。除了用色的变化,铜官窑开创的釉下多彩创造性地使用酱、褐、红、蓝、绿等多种釉色的表现手法,打破了当时“南青北白”的陶瓷格局实现了一次空前的变化,让彩瓷艺术变得更多元化。
最后,从长沙窑制品的装饰而言,主要分为四类:一是素釉装饰,应用不同含量的金属和火候烧制成不同颜色的釉色,有青釉、绿釉、红釉、酱釉、褐釉等来对瓷器进行装饰。二是模印贴花装饰,把低温烧制后的模印泥片用青釉上色进行装饰,再在贴花处施褐釉。三是釉下装饰,在坯体上先刻画出花鸟轮廓在填充颜色产生好的立体效果。这种采用雕刻和绘画并用的手法是长沙窑的一大创举。四是运用文字进行装饰,长沙窑在瓷器上通过书法的形式表现诗词、歌谣、俗语等,这些作品绝大多数出自平民或民谣,用朴实语言传达真实的情感。
三、长沙窑的价值和启示
长沙窑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丰富了我国陶瓷产品的色彩,开创了我国写意和诗词装饰瓷器产品的先河,还在于它是唐代艺术家们发挥主观创造性依据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宗教艺术等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研究长沙窑文化不仅带给我们艺术价值,还有史料价值,让我们能够通过研究陶瓷工艺的制作了解当地当时的生产水平,了解当时当地陶瓷用色和造型的审美情趣,通以及当时的文化和生活气息,这对现代的陶瓷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志刚,郭演仪.长沙铜官窑色釉和彩瓷的研究 [J]. 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 ,1985,6(1) :11-17.
[2]朱铁权 , 王昌燧 , 毛振伟等.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铅釉陶表面腐蚀物的分析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30(1):266-269.
[3]王宝升. 长沙窑的现代化生活陶瓷设计研究[D]. 湖南大学 2009
[4] 周世荣.长沙古窑纵横谈[J].文物天地, 1990,(6):21-25
[5] 陈文学.长沙窑的产品特点及其兴衰探微.东南文化[J], 1996, (2) :85-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