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与知识交流的辩证关系探讨

2015-03-10 12:06杨瑞仙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1期
关键词:纸质文献交流

杨瑞仙

摘 要 Web2.0环境下的知识交流可以通过合作和链接这两种形式开展。Web2.0的主要特征是交互性,这正是知识交流的核心问题。论文探讨Web2.0与知识交流的关系主要从Web2.0环境下知识交流者之间的合作与链接关系出来,分别分析合作与知识交流、链接与知识交流的关系,最后分析Web2.0在知识交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知识交流的模式和规律问题。

关键词 辩证关系 Web2.0 知识交流 链接 引文

分类号 G206

Discussion on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eb2.0 and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Yang Ruixian

Abstract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cooperation and linkages in the Web2.0 environment.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Web2.0 is the interactivity which is the core issue of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b2.0 and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from cooperation and linkages between communicators, which is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operation and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k and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respectively.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Web2.0 in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which is useful to research the pattern and law of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Keywords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Web2.0.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Link. Citation.

Web2.0环境下主要的知识交流形式可以归结为链接和合作。如果说Web2.0是一种技术、媒介和平台的话,链接和合作是Web2.0环境下知识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知识交流者之间通过链接和合作两种主要方式来进行知识交流。本文将从链接与合作的角度来探析Web2.0与知识交流的关系。

1 Web2.0环境下的合作与知识交流

Web2.0环境下的合作模式与传统环境下的合作模式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合作时间段不同。在传统纸质文献环境下,作者在成果完成之前是对该文献的合作,该文献发表出来以后,就结束其在该文献上的合作关系,这个时间段是一定的;然而在网络环境下,合作是可以无限期的,只要科研人员对其感兴趣的内容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就可以随时随地发表出来,对某一内容的结束和完成并没有具体时间的限制。

(2)参与科研的人数不同。据统计,传统纸质环境下一篇论文的作者在1至8人之间;而网络环境下共同完成某一内容的科研人员可以是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人。

(3)科研人员贡献和排名不同。在传统纸质文献环境下,一般来讲,作者次序是按照作者对该文献的贡献多少排序的。贡献越大,排名越靠前。而网络环境下的排名次序是按编辑和修改时间来排序的,其贡献量的大小需要视情况具体甄别才能够确定。

Web2.0环境与传统环境下合作的概念及合作与知识交流的关系是一样的。合作主要是两个或多个人共同参与来完成一件事情,Web2.0环境下的合作倾向于协作。总的来说,合作与知识交流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第一,合作是知识交流的基础。科研人员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无论是试验阶段、思考阶段、写作阶段,还是最后编辑定稿阶段,都需要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合作。一个人的思路和想法是有限的,而多个人在一起经过商讨后的想法将会更成熟、更广泛、更开阔。所以说合作是知识交流的基础,只有通过合作,才能顺利开展知识交流。第二,合作是交流的表现形式和必经过程。合作可以促进知识交流更深入、更广泛地开展,也可以说合作是对知识交流结果的见证和记录,也是知识交流的表现形式。经过合作创作出来的好作品一旦经过出版发行并得到他人的认可,该人将会和更多的人开展合作,这样合作网络便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知识交流的渠道和路径也会越来越多,知识交流的广泛性和交流深度也会得到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合作不仅仅只限于几个人或几十个人,而是更多人。例如,在百度百科或者维基百科全书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对已创造的词条进行编辑,该词条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大家协力或者合力共同完成的结果。

Crane在无形学院中曾认为:“研究领域的亚群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合作者群体,而另一种是无形学院,也就是合作者群体中少数多产科学家所形成的交流网络。合作群体的功能就是吸收并补充新的成员加入,并使之社会化;无形学院的作用就是使合作者群体联合起来”。在这里,Crane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状态下的知识交流网络图,她希望通过合作将知识进行扩散和传播,然后吸收新成员加入网络,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庞大的知识交流网络图,把合作者都放在这个图中,成为一个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知识可能从一个知识交流者传递给其他任意一个知识交流者,而其中任何一个知识交流者也可以接受到来自其他任意一个知识交流者传递来的知识。知识可以在这个有机体中自由、顺通地流动。不过,目前要实现这个有机体的难度还非常大,原因在于网路环境下知识交流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东西,如果能够制定相关标准并得以实施,加上网络环境和传统环境下的知识一旦被打通,标准统一,那么实现该有机体指日可待。endprint

2 Web2.0环境下的链接与知识交流

首先,我们需要对链接的概念进行充分的界定,详细比较网络环境下的“链接”与传统纸质文献环境下的“引用”,只有在深入搞清楚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链接与知识交流之间的关系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这里提出的“链接”并不是指简单的、单纯的、以往大家都认为的、广义的网站或者网页的链接,而是知识交流者之间的链接。这种链接是通过URL将人与人链接起来。由于人和人是通过发表的文章与文章之间的联系、文章与评论观点之间的联系、或者文章与推荐态度之间的联系才发生联系的,后者又是通过网页之间的链接来实现的,所以说知识交流者的“链接”是建立在以往大家所理解的网页的“链接”基础上的。

如果说“引用”是随着文献计量学的出现而产生的词汇,那么“链接”则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计量学的出现而产生的,属于网络计量学的研究范畴。搞清楚“链接”和“引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就能在传统纸质文献环境下知识交流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Web2.0环境下的知识交流状况。从发表文章的角度来看,引用和链接的动机差别不大,都是为了引用前人的相关观点。但是,“链接”不仅是网络环境下对“引用”的升级,更代表一种技术的发展和革命,这场技术革命终将引起知识交流习惯的改变。目前,由于存在传统纸质文献发表周期较长、知识不能及时交流等不足,学者们将自己的文献发表在开放存取或者在线网络发表平台上[1],虽然国内外这样的平台并不为权威机构或者部分科研人员所认可,但是这样的知识交流同样可以激发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其中的内容也被很多科研人员所接受。当然,还有一些科研人员,他们不将自己的成果发表在正式的纸质期刊上,也不将其发表在开放存取或网络发表在线等平台上,而是直接将它们发表在网络上,如自己的博客、自己的网站上等。由此可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深入,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途径和方式愈加丰富,且多样化。交流方式、交流途径、交流平台等的变化必然导致知识交流的习惯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链接”是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再用“引用”这个词来表示这种特殊的知识交流方式就显得有点怪异。“链接”是比“引用”更宽泛的一个词汇。当然,我们可以说凡事没有什么不是链接的,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已经充分交代了链接产生的背景以及产生的源头,同时也分析了其与通常环境下网站与网页链接的区别。链接实质上是将文献计量学中的“引用”引入到网络环境中来。网络环境多种多样,然而为了研究知识交流,我们需要选择合适得当的网络环境才行。Web2.0也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它能实现交互功能,而交互功能恰恰就是知识交流的核心问题,也是知识交流与其他交流等相关概念的本质区别所在。所以将Web2.0中知识交流者之间的链接关系和知识交流联合起来,相信一定会得到网络环境下知识交流新发现。

关于“链接”和“引用”的关系问题,Borgman曾发表文章提出使用“Linking”来取代“citing”以适应这样新的科研环境[2]。2002年,Borgman在ARIST发表文章提出了引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引用的文献一般是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学术论文;②引文的文献存放形式是纸质的;③引用的表现方式为引用文献将被引用文献列在文章的参考文献列表中;④参考文献的选择由文章的作者决定。马瑞敏博士认为相对于以上四点,链接的优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3](与上面四点对应):①链接则不局限在学术期刊,包括任何可以在网络上找得到的学术资源;②链接的资源必然很大程度是电子资源;③链接不仅可以在文章末尾,并且可以灵活地在文章的任何一个需要之处;④在Web2.0环境下,参考文献的选择不仅作者可以定,而且读者也可以修订和追加。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能跨年代链接,只能链接比这篇文章较早的文章来补充参考文献的不完整,否则不符合文献引用的逻辑。

从链接网络和引文网络的角度来看,链接和引用有很大区别。由于目前正式的纸质文献发表的期刊和文献都收录在数据库中,因此利用数据库的引文数据来考察引文网络的话,由于受到数据库收录文献数量的广泛性和全面性的限制,引文网络大小是有限的,且采集不同数据库的引文数据进行分析,所得结果都不一样。例如,在理想状态下,我们假设某篇文献A被X篇文献所引用,由于数据库收录不全,或者有些格式的文献不能被收录,就会导致我们利用数据库计算出的被引次数为Y(Y≤X)。实际上,知识被传播的广度远比我们研究得出的结果要大。然而,在网络环境下,如果我们能够整合传统文献被收录的数据库,整合开放存取和网络发表的文献以及网上有学术价值的文献,得到的链接网络将比引用网络更科学、更合理。目前,Google Scholar就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将网络发布期刊都加入到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不仅增大了检索范围,而且将其作为我们研究链接网络的工具也非常合适。

当前环境下,链接并不能完全取代引用。虽然网络数据库已经非常普及,网络发表也有一定的成熟度,但是目前数据库和网络发表的文献都还是正规的、规范的、经过专家严格评审的文献,它们实质上就是传统期刊文献和传统纸质文献。数据库中的论文都是这些文章的电子化结果。虽然文章中也有对网络地址的引用,但是这些网址的可追朔性差、学术性差、规范性差,它们只是文章写作过程中对网页内容的一个参考,且有的网页没有真实名字,或者根本就没有名字,所以目前还达不到用链接取代引用的程度。本文之所以采用链接进行分析,是所选对象科学网博客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学术性和规范性,该博客社区的用户均采用实名制进行交流。所以,本文的研究也是一个尝试性、探索性和突破性的研究,以期对网络计量学的发展和研究起到开创性的作用。

通过对链接和引用的分析和详细比较,实际上,链接与知识交流的关系已经比较清晰和明朗了。链接和引用在知识交流中起到的作用实质上是相同的,只是交流范围有差异,引用发生在传统纸质文献中,而链接发生在网络环境中。与引用在知识交流中的作用一样,链接是知识交流的方式、手段和展现形式,能够促进知识交流更好、更规范地开展,而知识交流的顺利开展也能改善链接的规范性和链接网络的完善性。endprint

Web2.0为知识交流提供平台,提供链接的可能;Web2.0的交互作用正是知识交流开展的保障;知识交流也能推进Web2.0的进一步发展。

3 Web2.0在知识交流中的作用

基于网络的非正式交流是正式交流的有益补充。在计算机网络不断普及和深化的环境下,仅仅通过传统环境下的知识交流是远远不够的。人们通过网络的虚拟环境来实现思想的碰撞,同时也会促进传统环境下正式交流的不断完善。

通过回顾和借鉴传统环境下作者学术关系在正式交流中的作用,我们来探讨Web2.0在知识交流中的作用。首先,就Web2.0自身交流来讲,它为知识交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和交流途径,Web2.0的开放性、自由性、自组织性等也为知识交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其次,Web2.0为知识交流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纸质文献交流环境下作者之间学术关系主要是合作和引用,而网络环境下的链接则是一个新的知识交流者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文献交流中,Borgman对作者学术关系在科学交流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她在《科学交流与文献计量》一书中指出引文分析在科学交流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识别和描述科学共同体、揭示科学共同体的演变、评价学术贡献、思想演变轨迹的发现等。我们能否将传统环境下的相关研究成果移植到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呢?如果说网络具有传统纸质文献交流的缺点,不能使用那些理论和方法的话,那么传统环境下的知识交流也会由于文献样本问题而产生不理想的结果。

从Borgman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她主要是从微观层面来研究作者学术关系,该应用主要用于科学交流知识结构及其演变研究中,以及作者学术水平评价方面。

随着复杂网络研究的兴起,复杂网络中包含着合作网络和引文网络。Web2.0环境下的链接和合作在研究知识交流模式和规律方面也有着重要应用,如对小世界效应和幂律分布规律的研究都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在知识交流模式和规律的验证方面,Web2.0环境下的链接和合作是研究模式的切入点,通过链接和合作来发掘知识交流主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传统环境下,已经有学者证明了作者合作网络是复杂网络,在复杂网络中,我们力争找出知识交流的最短路径,同时,探讨作者点度的分布符合幂律分布规律。如Palla G.等[4],王福生和杨洪勇[5]等都发现了作者合作子网的分布符合幂律分布规律。普赖斯早在1965年就发现作者引用网络符合幂律分布规律[6]。之后,1998年,Redner利用大量数据再次证实了论文引用网络中论文的度的分布符合幂律分布[7]。2008年,马瑞敏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传统环境下作者的学术关系以及科学交流模式和规律,并利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数据来证明了作者点度在合作和引用方面都符合幂律分布规律[3]。

同样,非正式交流作为知识交流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Web2.0对其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虽然说Web2.0仅仅是为知识交流提供媒介和平台,但是通过分析Web2.0的特征,我们找出其存在的链接和合作关系,并分析和阐释了这些重要关系在知识交流中的应用。当然,科研人员合作网络和链接网络对科研人员的贡献评价也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非正式交流环境下不好界定其贡献,对其评价起来非常困难,所在本文只谈知识交流,不谈评价。endprint

猜你喜欢
纸质文献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指导小学生纸质阅读的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交流平台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交流平台
电子疲劳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