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秀英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公众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财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完整性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政府职能部门的会计改革也迫在眉睫,其中政府会计主体界定问题是政府会计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只有界定了政府会计主体,才能确定政府财务部门的服务范围,以及会计报表报送的对象。本文就会计改革过程中对政府会计主体界定问题作出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政府会计 主体界定 会计改革
一、政府部门的会计主体特征及会计职能
政府部门的会计主体特征主要体现在:首先有独立的资金使用目标,一笔资金若在使用目标上不同,这笔资金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外界强制性,比如被法律或供给者限定了不同的使用范围及目标,并且不准随便挪用,这些资金因使用目标的不同而成为不同的会计主体;其次会计主体在经济上是独立的,意味着一项活动的资金必须与另一项活动的资金区分开来,并且能够对自身的经营成果负责,这里的独立指的是账面上要进行区分不同资产的资金,而不一定非得在实物保管或存放上进行单独管理。
政府部门的会计职能主要是对政府范围进行负责,目前我国政府在社会经济上发挥的作用主要有:1.对资源的配置,即引导物力、人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流动,提高资源在社会经济上的使用效率;2.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体现公平、公正原则;3.为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政府部门通过调节、干预社会经济运行,从而达到人均充分就业、收支平衡、物价稳定等目标。
二、我国政府会计主体理论依据
政府会计是指用于确认、计量、报告政府单位财务状况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会计体系,我国的政府组织机构类型涉及面广、数量多、类型复杂,在当今国际主流上,它的会计主体范围包括四种方法:控制法、基金授权分配法、法律主体法及受托责任法,其各有优缺点。而在我们国家,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界定政府会计主体范围,提出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会计主体界定方法。
公共财政理论,首先政府职能部门是国家公共部门,应该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什么是公共财政,就是政府的资金预算是为了对市场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经济行为,这其中说明三点,第一点是明确公共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第二点是明确是对市场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有关的经济行为,第三点是明确目的是为实现政府部门的职能。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公共财政理论关注的重点,政府应当具有公共物品的提供、公平分配、公有制度的维护等职能。由于市场在运行当中必然会有周期问题,因此,政府推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为目标的。公共财政理论认为,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其界定的“政府”符合政府会计的本质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对政府会计主体应以公共财政理论为依据。
委托代理理论,它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是指委托代理的关系,并且授予代理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提供的服务数量及质量给予一定的报酬。政府是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机关,凭借国家的公共权力强制性地、无偿地向公民征收税收,以保证其国家财务资源的充足,从而保证其统治地位。而对于政府税收的主要提供者公民来说,他们希望能够最大可能的享受到税收所带来的收益,所以,政府跟公民就成了“委托——代理”的关系,公民对政府的监督也就成为了必然,公民对政府监督的重要机制就是政府预算及会计制度,对于政府来讲,必须严格按照立法程序确定和批准政府预算的收支情况。而作为公民来讲,必须严格按照立法程序确定和批准交纳税收,政府预算是公民监督其政府收支行为的重要法律依据,政府必须严格按照预算筹集、使用资金,保证专款专用,落实到位。
三、我国政府会计系统的缺陷
我国政府会计系统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两者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预算会计在执行当中总是出现违规、违法等行为,这是由于预算会计是未来模式,而财务会计是历史模式,预算管理是事后的管理,是由财务会计提供的方法来服务的,由财务会计的方法来进行的事后监督。2.我国现行财务会计体系无法满足我国财政会计管理的需要,主要是缺少政府总会计主体与单位会计主体的协调及基本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之间的整合,从而导致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的不真实、不完整。3.在1998年,我国按照组织类别将政府预算会计分为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个会计体系,但在实际运行当中,这三个体系其实是三个独立、不相联系的“三张皮”,因为这三个单位组织是由不同的科目来记录和活动的,在现行的预算会计的三个单位组织虽然都采用一套科目来记录和活动,但是没有哪一个系统能够全面的、准确的记录各笔资金到各个阶段的预算信息,所以使得预算会计对其预算的监控职能难以实施。
四、我国政府会计主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过去,我国采用的预算会计主体模式一直是单一的模式,比如行政单位的会计是行政单位会计的主体,各事业单位的会计则是事业单位会计的主体,而各级政府则是总预算会计的主体。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政府会计主体界定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会计主体核算要求全面反映政府部门的财务状况及运营情况,而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主体模式只为核算其收支情况,对财政管理工作上的真实反映没有到位,也不能为财政管理工作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保障。2.政府会计主体界定范围模糊、不明确,事业单位归属不明确,应纳入改革试点的事业单位并未纳入改革试点,还是沿用基数法来核定支出。3.我国采取国库集中拨款、集中采购的方式,即总财政根据各部门的预算统一从国库拨付资金。但在实践过程中,容易造成主体界定模糊,财务核算、监督容易出现混乱,导致会计的责任主体发生改变,模糊了财政总预算与单位预算的界限。
另外,我国实行统一界定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由于在行政和事业单位会计中,各行政及事业单位是单独的会计主体,其表面上可以看到是单独的会计报告主题,但实际反映的却是总体财务状况的履行情况,这就造成政府总预算缺乏对行政或事业单位会计主体资金使用的监督,使得各行政或事业单位轻效益而争资金的现象,甚至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不利于提高财务资源的有效使用。
五、我国政府会计主体界定的改革设想
预算会计主体的完善,我国现阶段预算会计主体主要集中在国库统一收付制度、政府统一采购,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实现预算管理的目标,因为无法界定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模糊不清,因此,必须完善我国政府会计主体界定,明确各预算单位会计责任及会计主体地位,承担各单位经营结果,才能为国家财产安全提供有利的保障。
引进西方国家“基金会计”概念,基金可以作为一个主体,而基金会计专门核算、监督基金专款专用原则,能够更好更清晰的界定基金使用情况,从而加强政府的财务管理,避免政府财务资金出现模糊、不清晰的状况,保证各项财务资源能够合理、合法的用于政府项目上,为国家立法机关及公民监督提供有利条件,增加透明度。
政府会计主体划分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双主体”运行模式,记账主体运行模式主要是从财务会计核算的角度来运行的,主要的解决范围是单位会计业务的核算及收入支出的核算,而报告主体则是从财务报告的角度来运行的,主要解决的范围是会计报表的业务资料的分析。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的区分主要体现在这一会计主体是否独立做账,是否独立编制对外财务报表。如果该会计主体是独立记账而不是独立编制对外财务报表,那这个会计主体就是记账主体,但不是会计报告主体;如果这个会计主体不独立记账但独立编制财务报表,那它就是一个会计报告主体,而不是一个会计记账主体;如果该会计主体既独立记账又独立对外编制对外财务报表,那么这个会计主体既是一个会计记账主体又是一个会计报告主体。由此可以看出,会计记账主体和会计报告主体不是独立分开的,而是紧密相连的,记账主体是为报告主体服务的,是为报告主体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和信息,以便根据这些信息作出相关决策,
六、结束语
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已是最近几年会计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体系工程,对于政府会计改革实践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政府会计主体的界定,是会计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在目前,我国现行的是预算会计,强调对预算的反映和监督,而我国财政总预算体系、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彼此采用不同的会计科目及会计核算方法,导致其不具备一定的可比性,还影响了对政府总体财务信息的评价,所以,急切要求我国的政府会计实施改革,把界定政府会计主体等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作为当前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丁程.政府会计改革过程中政府会计主体界定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
[2]丁庭选,邵翠丽.关于我国政府会计主体界定问题的思考[A].中国会计学会,2012(9).
[3]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2年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2012(9).
[4]邹文革.政府会计主体界定问题的研究[J].北方经贸,2011,(7):102.
[5]崔伟,缑延红.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9):158-161.
[6]王留根.政府会计改革的主体界定[J].财会通讯,2011,(36):19-21.
[7]周娟.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共佳木斯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