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 付婷
产权治理视角下自由现金流量对费用黏性的统计研究
◇李文娟付婷
摘要:本文基于“机会主义观”,从代理问题出发,釆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探寻公司自由现金流量诱发管理层自利行为进而促进费用黏性的理论动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上存在费用黏性,同时,自由现金流量对费用黏性具有促进作用。鉴于费用管理行为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改善公司的费用黏性水平,可以提高公司整体经营效率。因此要控制企业费用黏性,主要应从控制自由现金流量和改善产权治理入手。
关键词:产权治理;自由现金流量;费用黏性
10.13999/j.cnki.scyj.2015.06.022
近来,费用黏性行为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费用黏性,并且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费用黏性行为存在行业差异、地区差异,程度比西方发达国家要强得多。费用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费用黏性的研究有助于解释企业费用管理行为这一“黑箱”,而对费用管理行为的理解可以深入洞察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为其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依据。
费用黏性表示的是费用在业务量上升时的边际增加量大于业务量下降时的边际减少量这样一种性态特征。在Noreen (1991)的传统成本习性理论下,变动成本应随企业当期业务量的变化而呈正比例变动,即成本随业务量上升和下降的变化幅度是相同的,具有对称性。之后,Noreen和Soderstrom (1997)在研究医院建立作业成本制度时,发现管理费用对成本动因进行回归时出现黏性,也提出了费用与业务量可能不是一种线性和对称变化的关系。因此,Cooper和Kaplan(1998)对Noreen的传统理论提出了质疑,由于存在管理者行为,费用变化不应只受到业务量变化的幅度影响,还应受到业务量变化的方向影响,也就是说费用在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会大于在业务量下降时减少的幅度,呈现出一种非对称性。Anderson在2001年对美国上市公司“商品销售费用”进行初步研究后,认为企业确实存在销售费用黏性。
成本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公司经营决策的结果,所以发现并掌握成本的变化规律不仅有利于洞察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而且还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借鉴。传统成本性态理论主要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理想化描述,却没有考虑到公司的经理层以及其他因素对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例如企业的经理层可能处于某种考虑而有意识地对成本加以管理,或者因企业治理效率或外部治理机制不足等,导致企业经理人员处于机会主义而有意对成本进行控制,或者由于管理者能力的缺乏而导致成本失控。利用传统的成本心态理论调节和控制经济资源,做出相关成本控制的经济决策,其效率与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并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经济资源利用决策和不相关的成本控制行为。故从产权治理视角下研究现金流量对费用黏性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选取国泰安数据库2009~2013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依据如下原则选取样本:(1)剔除数据极端的上市公司样本;(2)剔除ST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的运行状况不良,也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3)剔除信息明显错误的公司,如营业收入和销管费用为0、资产为0的上市公司;(4)剔除信息空缺的上市公司样本。依据以上原则进行剔除之后剩下7135个年度样本观测值,使用SPSS16.0进行回归分析。
伴随着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和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现代公司股权结构呈现逐步分散化的趋势,而公司股权结构的分散导致公司控制权集中在管理层手中,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分离,即两权分离。代理问题的本质是两权分离下由于管理者和所有者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问题。与欧美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治理相比,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代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从上述理论分析可以看出,这就很有可能诱发费用黏性问题。从国内费用黏性研究文献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销管费用(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下同)在整体上的确表现出黏性行为。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上存在费用黏性。
学术界当前对费用黏性成因的主流解释一一机会主义观点是以代理理论为基础的。根据代理理论,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导致了管理层和拥有公司所有权的股东利益目标不一致,管理层不可能完全按照投资者的利益行事,因此公司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代理问题,管理层拥有构建“利益帝国”的动机。费用黏性就是管理层追求自身利益而将相关支出转嫁入费用项目或是为保留自身可控资源不对冗余费用进行砍减的一种体现。所以,管理层自利动机会刺激费用黏性的产生。
当公司存在较高的自由现金流量时,意味着公司经营情况较好,股东依据持股比例获得分红,而管理层仅获得恒定的薪酬工资,两者之间的利益出现了不一致,管理层便具有强大的动机将富余的现金资源进行“利益帝国”构建,并使各项期间费用产生费用黏性,而且这种利益占用在公司发展较好的情况下难以被人发现。相应的,当公司自由现金流量处于较低水平时,经营情况不好,此时管理层若再通过费用操纵等损害企业利益的方式追求私利,将会导致公司雪上加霜,作为公司经营者的管理层也需要为公司业绩下滑付出“失职”的代价,这时管理层的自利动机减弱,相对愿意对费用进行恰当的控制,费用黏性将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基于此,提出假设2。
假设2:自由现金流量对费用黏性具有促进作用,即自由现金流量水平越高,费用黏性越大。
根据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分别建立以下两个模型。针对假设1和假设2建立如下模型:
模型1:
验证假设2时,以模型1为基础,考察自由现金流量对费用黏性具有的影响,即检验自由现金流量对费用黏性存在性系数β2的影响。将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代入模型1中,同时考虑三重项回归模型中应包含二重项和单项。为了简化模型,所有的控制变量都以Contrv表示。模型的经济意义为,该模型中,只需要观察系数α3,若该解释变量对费用黏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则其三阶交乘项的系数,即α3应当显著为负。
(一)费用黏性的存在性检验
本文关于费用黏性存在性的检验,主要通过模型1来实现,重点关注β2系数。回归结果显示,调整后的R方为0.267,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方程整体回归效果较好。回归系数上看,β1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符合费用增长率随收入增长率进行变化的常识;β2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负,相关系数为-0.132,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整体上存在费用黏性。按照模型设立的解释意义,在样本公司中,当营业收入上升1%时,费用随之上升0.449%;而当营业收入下降1%时,费用随之下降0.317%。可见,营业收入上升时费用的上升幅度是营业收入下降时费用下降幅度的1.42倍,说明费用黏性是显著存在的,假设1得到验证。
(二)自由现金流量对费用黏性的回归分析
在不分组的情况下,考虑其他对费用黏性的影响因素,引入控制变量,用spss分析自由现金流量水平的高低对费用黏性的影响。为研究自由现金流量对费用黏性的影响,我们重点关注自由现金流量的三重项系数,检验结果为-0.331,并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自由现金流量越大,费用黏性程度越大,即自由现金流量对费用黏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假设2得到验证。与本文的预想一样,当自由现金流量充裕时,便激发了管理层的自利动机,并为管理层追求个人利益提供了条件。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往往通过在职消费等方式将相关支出转入期间费用,从而存进了费用黏性。自由现金流量越充裕,管理层自利动机越大,产生的费用黏性程度也越大,这个实证结果的得出也是对费用黏性机会主义成因观的直接映证。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上是存在费用黏性的,同时,自由现金流量越大,企业的费用黏性水平越高。这一研究结果肯定了假设的正确性,同时也肯定了费用黏性成因的“机会主义观”的解释,即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越大,管理层的自利机制促使费用增长过快,从而增加企业的费用粘性。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保持一定量的自由现金流量,消除过多的闲置资金,可以确保企业经营者受资金周转的制约,控制费用,降低费用黏性;第二,股权分散化经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的费用黏性;第三,健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保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进程,通过治理结构的完善监督经营者,确保费用的合理性,控制费用黏性;第四,转变对国有企业的看法,国有企业相较于非国有企业而言,不仅受大众监督,而且直接由党组织监督,当自由现金流量水平较低的时候,国有企业受到的制衡力比非国有企业更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有企业的费用抑制行为。
参考文献:
[1]平新乔,范瑛,郝朝艳.中国国有企业代理成本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3(11).
[2]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黏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
[3]陈东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02).
[4]马景涛.上市公司销管费用黏性问题比较分析——公司治理[J].商场现代化,2008(10).
[5]黄兴孪,沈维涛.政府干预、内部人控制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J].经济管理,2009(06).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