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农产品虚拟水贸易分析及启示
韦苏倢(副教授)①贺培(教授)②
中国作为水资源匮乏的人口大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关乎民生大计,因而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农产品生产的用水量较其他产品更高。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中国藉此从后者输入了大量的虚拟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粮食安全压力。测算并分析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所产生的虚拟水进出口量及其影响效应,可以为调整优化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境外水资源,缓解粮食安全压力,提供具体依据和建议。
一、虚拟水贸易相关范畴与重要意义
(一)虚拟水及虚拟水量的测算
几乎所有产品的生产都需要水,包含在产品里的水被称为“虚拟水”(Tony Allan,1993),从贸易角度来看,购入产品实际上也同时引进了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水资源量。随着工农业生产和服务活动用水消耗量的增大,虚拟水概念逐步从农产品延伸到所有产品和服务业,虚拟水贸易效应亦从资源层面扩展至社会经济与民生领域,启示着我们树立新型水消费理念,创新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农产品虚拟水量的测算有以下两种主要方法:一种是A.K. Chapagain和A.Y. Hoekstra(2003)提出的研究不同产品生产树的方法。其中,对农作物虚拟水的测算通常采用联合国彭曼公式;对牲畜及相关产品虚拟水量的测算,通常是先用产品生产树方法将产品分类,以生产地饲料含水、饮用水、服务用水之和测算牲畜产品的虚拟水量,再用生产系数和价值系数修正测算牲畜产品的虚拟水量。另外一种是D.Zimmer和D.Renault(2003)提出的基于不同产品类型区别测算的方法。这种方法把农产品分为初级产品、加工产品等六类,采用消费地的相关数据测算虚拟水量。除了以上两种方法以外,也可采用测算工业产品虚拟水量的投入产出法,来测算农产品的虚拟水量。
(二)虚拟水贸易及其重要意义
虚拟水贸易系指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交易活动。其是缺水国家(地区)从社会经济系统层面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种战略选择。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地区),可以通过进口那些在生产过程中耗水量大的水资源密集型产品来输入虚拟水,以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水资源丰沛的国家(地区),可以通过出口那些水资源密集型产品来输出虚拟水,以获取贸易利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节约与利用“虚拟水”已上升到战略高度。从水资源配置的角度考察,虚拟水贸易不仅有助于解决实体水调运面临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成本高昂等现实问题,而且有利于在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贸易渠道实现虚拟水的输出与输入,促进不同区域间水资源的余缺调剂和有效利用,缓解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虚拟水贸易战略的有效实施,关乎水资源节约、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等重大课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应。
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11亿人用水短缺,每年有310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到2025年,水危机将蔓延到48个国家,35亿人将为水所困。当今,水资源短缺与粮食安全问题日趋严峻。根据2006年第四届世界水资源论坛公布的数据,到2030年全球粮食需求将提高55%,农业灌溉用水将占到人类淡水消耗的70%以上。目前,全球粮食产业发展落后于人口增长,粮食安全仍处于最低范围之内。而虚拟水贸易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的区域性水资源危机和粮食压力。每年巨量的“虚拟水”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跨区域调转。例如,通过进口虚拟水,中东、北部非洲、撒哈拉沙漠周边地区减轻了水资源短缺压力,其中,中东地区每年靠粮食补贴进口的虚拟水量相当于整个尼罗河的年径流量;约旦输入的外来水(虚拟水)量占据了其干旱半干旱地区可用水资源总量的很大比重;黎巴嫩政府则因水资源短缺限制本国大量生产粮食,鼓励进口粮食。从虚拟水贸易的国别结构来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阿根廷等为主要的虚拟水出口国,而进口较多虚拟水的有日本、斯里兰卡、意大利、韩国、荷兰等国及中东地区。
中国是全球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一是人多水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2/3城市缺水,农村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三是水资源利用方式比较粗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与世界先进水平0.7~0.8有较大差距,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20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3~4倍。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用水占有较大比例,如2013年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3.4%,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农业总用水量的90%。由于中国农业节水灌溉产业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用水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现象并存。有鉴于此,积极开展农产品虚拟水贸易,对中国缓解水资源压力,保障经济发展与民生需求,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从中国虚拟水对外贸易来看,在2003—2012年间平均每年净进口了964.81亿立方米虚拟水,足以补充北京、天津、上海、福建、浙江和广东等地人口消耗粮食所需的虚拟水缺口总量;且随着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的持续扩大,虚拟水的年均净进口量呈逐年增长态势,表明农业用水具有一定的对外依赖性且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而农产品虚拟水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用水压力。具体而言,在2005年至2013年中美农产品贸易中,中国均为逆差且逐年扩大,可以认为中美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的逆差同步逐年扩大,也即中国从美国净进口的虚拟水量逐年增加。此外,国内不同地区间的虚拟水贸易对于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也起到一定作用。例如,据徐中民、龙爱华等(2003)的测算,2000年甘肃省生产和消费的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分别为222.02亿立方米和183.75亿立方米,分别是实体水资源利用量的1.8倍和1.5倍,可见虚拟水贸易有助于缓解甘肃省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二、中国—东盟开展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的现实基础
(一)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平稳快速增长
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式启动以来,双边农产品贸易平稳快速增长。2004年1月1日,中国—东盟农产品进出口“早期收获计划”(Early Harvest Program)启动,当年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58.34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的11.4%,东盟成为继美国、日本和欧盟之后中国的第四大农产品贸易伙伴。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中国与东盟成员国间超过90%的产品贸易实行零关税,实现了双边的互利共赢。2011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伙伴。2014年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增至288.37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945亿美元的14.8%。如表1所示,2004年至2014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额持续扩大,年均增长率达17.33%,东盟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主要区域之一。
如果进一步分析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状况,以下现象值得特别关注与探究。首先,尽管2004年以来双边农产品贸易额持续增长,但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见表1)。其次,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目的地较分散,而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再次,中国出口东盟的农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则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中国出口东盟的农产品类别相对多样,而东盟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类别则相对单一。最后,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农产品以需水量较大的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农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地均为东盟的富水国家,那么随着缺水的中国从相对富水的东盟国家进口的农产品贸易额逐年增长,且逆差持续扩大,就意味着中国进口这些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同时,输入了越来越多的虚拟水。上述情况启示我们,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与各自的水资源禀赋密切相关,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双边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的具体效应和发展路径。
(二)中国—东盟具有开展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的水资源条件
东盟国家的水资源禀赋为实施中国—东盟农产品虚拟水贸易战略提供了可行性。其一,东盟国家大多地势平坦,水资源分布相对均匀,东盟10个成员国中,有9个为临水国家,水资源产业占所在国产业的比重较大,如印度尼西亚为世界第五大水资源国,拥有的热带雨林面积居世界前列。加之东盟国家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水资源污染较少。其二,东盟一些国家水电资源丰富,如老挝相当一部分外汇收入来自其水力发电的电能输出。其三,由于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且中国人均水资源贫乏,而东盟除新加坡外大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比较优势是开展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表1 2004—2014年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情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商务部《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统计月报(2004—2014)》
三、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量测算及结果分析
(一)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量测算方法及数据
1. 测算方法
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量的准确测算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现实中,可以采用投入产出法进行具体测算,但该方法一般只能测算得出农产品贸易虚拟水总量的产业数据,而无法得出相应的产品数据。为了准确展现中国—东盟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状况及其影响效应,需要分别测算双边农产品贸易的虚拟水总量以及单一农作物的虚拟水量,因而本文参照、借鉴了Hoekstra等(2003)的方法,即运用联合国CORPWAT软件首先测算得出单一农作物生长期的需水量,再除以单位面积产量后乘以中国—东盟该农作物的贸易量,从而得出该农作物的虚拟水贸易量,最后通过加总得到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虚拟水总量。
2. 数据说明
(1)农产品贸易数据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测算方法上的统一性,本文根据WTO《农业协议》附件1中对农产品范围的界定以及协调制度编码(HS),从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中获取了(HS)06-24章所列的2013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同时参考了ClimWat数据库及Allan等关于农产品的分类,并对所涉及的56种农产品分别进行测算之后,选取了其中虚拟水量占比较大的农产品种类(见表2)。
(2)气象数据
本文的气象数据主要来自联合国ClimWat 2.0数据库中的亚洲子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了中国各省省会城市和东盟十国各国首都的气象站数据。对于东盟出口中国的农产品,根据农产品产量及出口量选取相应东盟国家的首都气象站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关于虚拟水贸易的实证研究多以产量为统计口径选取气象站数据,但考虑到在东盟十国中,农产品产量最大的国家不一定是对中国出口该产品最多的国家,若仅依据产量选取气象数据而忽略出口量,测算出的单位农产品需水量乃至东盟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虚拟水量可能被低估,而被低估的农产品虚拟水贸易指标将不能准确反映水资源要素流动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不能准确体现水资源要素禀赋对双边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的影响程度以及虚拟水贸易的作用。如2013年泰国在东盟国家中大米产量最大,而越南对中国出口大米最多,且其大米产量也位居东盟国家前列,那么在测算东盟出口中国的大米虚拟水量时,应选取越南而非泰国的首都气象数据,测算结果将更为准确、适用。对于中国出口东盟的农产品虚拟水的气象资料,则根据《2013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选取相关农作物产量和出口量最高省份的省会城市气象数据。
(3)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数据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FAOSTAT数据库提供了中国以及东盟各国2013年的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数据。其中,中国的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系各地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的平均值,而东盟的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则以其对中国出口量最大的国家的单位面积产量为准。
(二)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量测算结果分析
经过数据整理及计算,表2列出了2013年中国和东盟相互出口的主要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作物需水量(立方米/每公顷)、出口量(吨)、虚拟水量(万立方米)及虚拟水量占比情况;图1则展示了2013年中国与东盟相互出口的各类农产品虚拟水量的比较情况。
具体测算结果及分析如下:
第一,东盟大部分国家的水资源要素禀赋相对充裕,人均水资源较中国的人均水资源丰富,中国从东盟进口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较多,水资源要素是双边开展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比较优势来源。从双边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的产品水要素密集度及要素禀赋来看,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农产品中,需水量较大即水要素密集度较高的是水果、茶叶、香料、木薯、大米及葱、蒜等,这些农产品大多产自水资源相对丰裕的四川、广西和云南等西南省份,该地区出口东盟的农产品虚拟水量占总量的65%以上。此外,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农产品中,虚拟水量较大亦即水要素密集度较高的为大米、水果和木薯,这三类农产品的虚拟水进口量占总量的比重高达93.29%,主要来自东盟水资源要素丰裕的越南、泰国和老挝。双边虚拟水出口量大的农产品均为本国的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中国的人均水资源量比大部分东盟国家低,而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农产品虚拟水是向东盟出口农产品的9.7倍。最后,我们还发现,大部分水资源要素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量较之水资源要素稀疏的农产品出口量要大,相对应的农产品虚拟水贸易量及占比也较大。这说明不仅水资源要素影响农产品的出口量,还会影响农产品虚拟水贸易量。可见,水资源要素是中国与东盟开展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
表2 2013年中国与东盟主要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量及占比
数据来源与说明:根据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ClimWat 2.0数据库、FAOSTAT数据库及《2013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数据计算得出;表中的其他农产品包括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里可统计的中国—东盟贸易的另外42种农产品,由于这些农产品虚拟水贸易量较小,在此表中进行汇总统计,汇总后单位面积需水量省略。
第二,从中国—东盟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的产品种类来看,中国对东盟出口结构合理,进口结构相对单一。其一,中国向东盟出口的富含虚拟水的农产品种类较多,主要有蔬菜、水果、薯类、油料作物、烟叶、茶叶及香料作物等,需水量最大的农产品甘蔗、芒果、肉桂、天然树胶等均有少量出口;而从东盟进口的富含虚拟水的农产品种类单一,主要是谷物中的大米、薯类中的木薯以及水果,其中仅大米虚拟水的进口量占比就达61.98%。其二,中国—东盟农产品虚拟水贸易体现出进口需求差异互补的特征,中国从东盟主要进口大米,向东盟主要出口蔬菜、茶叶、烟叶、油料、香料等。这些不同种类农产品的相互进口说明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对外需求有差异,呈互补状态。其三,中国—东盟水果虚拟水贸易体现出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中国—东盟水果贸易的虚拟水出口量均分别占各自农产品虚拟水总出口量的10%以上,具有一定的出口规模,表明双边均有大量的水果相互进出口。另外,从水果种类来看,中国出口东盟的主要是苹果、梨、柑橘和葡萄等,而进口的主要是香蕉、果用瓜、火龙果、龙眼和榴莲等,双边的水果贸易呈现出明显的互补性,这为开展双边水果产业内贸易奠定了基础。虽然中国—东盟相互出口木薯虚拟水和水果虚拟水,但东盟的出口量均远远超过中国的出口量(见图1),其中木薯虚拟水东盟的出口量是中国出口量的近9倍,表明较多的东盟农产品虚拟水流入中国。中国从东盟进口大量的大米及其虚拟水,不仅有助于节约水资源,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安全压力。
第三,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虚拟水进口量远远大于出口量,贸易逆差明显。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农产品虚拟水主要以水资源密集型产品大米、木薯及水果等为载体,中国出口东盟的农产品虚拟水主要以水果、茶叶、木薯、香料等水资源密集型产品为载体。2013年,中国向东盟出口农产品虚拟水共计25.365亿立方米,而从东盟进口农产品虚拟水共计247.042亿立方米,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逆差即净进口达到221.677亿立方米,这一水资源要素的贸易净值体现了H-O-V模型的内涵。H-O-V(赫克歇尔-俄林-瓦内克)模型是瓦内克(Vanek, 1968)对于H-O理论的拓展性研究成果。瓦内克认为:“某一要素禀赋相对丰裕的国家会成为该要素的净出口国和另一种要素的净进口国。”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水资源要素净进口值表现为净贸易量小于零,即存在净要素流入,可以解释为水资源要素禀赋相对匮乏的中国净进口了东盟国家的水资源要素,水资源要素禀赋相对丰裕的东盟国家向中国净出口了水资源要素。
四、启示与建议
(一)高度重视农产品虚拟水贸易战略的水资源节约与区域调配效应
图1 2013年中国与东盟相互出口的各类农产品虚拟水量比较
第一,当今虚拟水贸易已成为在全球范围内节约利用水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虚拟水的量化有助于准确测算生产各种产品以及服务所数据来源及说明:数据来源同表2;农产品根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的统计类别进行分类需要的实际耗水量,为节约产品生产与服务用水、优化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提供了基于虚拟水概念的新思路,拓展了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选择范围,有利于水资源的多方位利用和优化配置。
第二,完善我国农业用水管理应融入虚拟水贸易理念,从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两个维度综合利用水资源,并在水资源配置中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内生性节水动力,扩大水资源管理的决策范围及其实施空间。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用水价格普遍偏低,未能很好地体现稀缺性水资源的经济效用和社会价值,不利于形成虚拟水贸易战略的水资源节约效应。对此,应创新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与综合协调机制,明晰农业水权,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加强水权市场建设,形成水资源价格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虚拟水的量化及其价格机制的形成创造基础条件,更有效地体现虚拟水贸易的战略价值。
第三,实体水调运工程与虚拟水贸易战略兼容并举,充分发挥后者对于跨区域调配水资源的重要作用。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区域性水资源短缺严重。其中,黄淮海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462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其中京津两市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92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近年来,南水北调工程在加大节水、治污力度和污水资源化的同时,正在逐步将实体水从水量相对充沛的长江流域调向水资源日益短缺的黄淮海流域。作为一项规模宏大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投资巨大,涉及水文地理、建设施工、征地移民、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因此,在科学调运实体水以缓解区域性水资源短缺的同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状况、气候条件、水资源等因素,综合布局农作物种植品种、面积,适度平衡或减少北方地区高耗水农产品生产规模,发挥南方地区水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通过北方缺水地区与南方富水地区的产品虚拟水贸易途径,缓解前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二)高度重视农产品虚拟水贸易战略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我国人多地少,粮食生产受到土地和水资源的双重约束,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将日益突出,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预测,到2020年,我国粮食总需求量约为5.73亿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4亿吨,供需缺口约为0.33亿吨。对此,除了稳定粮食产量和粮食产能、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以外,还应高度重视农产品虚拟水贸易战略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我国长期实施粮食进口,并已形成了以粮食为载体的虚拟水贸易基本格局。1978—2005年粮食年均进口量990万吨,年均出口量749万吨,其中大部分年度粮食净进口;2014年进口谷物1951.6万吨,净进口达1874.7万吨,同比增长38%;2015年1-6月进口谷物1629.3万吨,净进口1605.0万吨,同比增长68.3%。适量的粮食进口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同时虚拟水的输入缓解了“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有利于资源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将“虚拟水要素”纳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制定虚拟水贸易的实施政策,进一步挖掘虚拟水贸易抵御、对冲粮食安全风险的潜力,拓展保障水安全与粮食安全的非生产工程途径。
第二,基于水资源要素禀赋条件扩大粮食进口国别。以水要素密集度较高的大米进口为例,2006—2010年,我国大米对外贸易保持净出口态势,但出口量逐年减少。2011年,大米进口量明显增加,而出口量持续减少,首次呈现净进口的态势,并保持至今。水资源要素丰裕的东盟国家是我国大米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如表2所示,2013年,我国从东盟净进口大米181.473万吨,同时净输入大米隐含的虚拟水1530595.76万立方米。2005年4月中巴双边“输华大米植物卫生要求议定书”签署以来,巴基斯坦逐步成为我国进口大米的主要原产国之一。根据海关数据,2014年1-9月,巴基斯坦对华出口大米29.94万吨,占同期我国进口大米总量的16.39%,居于越南(占比55.62%)、泰国(占比26.24%)之后,位居第三,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大米进口的国别结构,同时扩大了东盟以外的虚拟水输入的来源国。
第三,基于水资源要素禀赋条件优化粮食进口类别,防范自然灾害与进口价格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冲击。根据农业部提供的数据,2014年我国共进口谷物1951.6万吨,其中高粱进口577.6万吨,同比增长4.4倍;大麦进口541.3万吨,同比增长131.8%;小麦进口300.4万吨,同比下降45.7%;玉米进口259.9万吨,同比下降20.4%;大米进口257.9万吨,同比增长13.6%。由此可见,各类谷物进口同比增降幅度波动差异很大,如高粱和大麦进口同比大幅增长,小麦、玉米进口则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而耗水量大的大米进口增势平稳。据此,谷物进口除了依据国内外价差增大、国内需求上升等市场因素以外,还可基于水资源密集程度调整进口类别,适度增加水资源密集型的大米等谷物的进口,这对于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降低市场风险和政治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三)进一步优化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结构
第一,中国出口东盟的各类农产品虚拟水含量差别较大,其中豆类单位需水量较低,但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量不大,而茶叶和香料属于水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量却不小,这显然不利于缓解我国农业用水紧张问题。鉴于此,应适度扩大进口东盟大米及大米虚拟水的来源国,同时增加进口东盟其他高耗水的农产品,例如薯类以及水果等。在保持我国出口东盟农产品结构多元化的情况下,还需有效降低出口农产品的用水量。我国单位用水的粮食产量不足1.2千克/立方米,而世界先进水平为2千克/立方米左右。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还受到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应根据农作物生产的资源条件,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效率和单位用水农作物产量,改变高耗水高化肥投入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等举措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对水资源的消耗。
第二,我国出口东盟的农产品耗水较多,一是由于作物自身生长期需水量较大,二是由于在灌溉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浪费。此外,国内高耗水农产品供需不平衡也是产生进口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导致供需不平衡的因素包括种植面积不够、作物生长地水资源贫乏或者易受洪涝干旱的影响等等。对此,可根据不同地区水资源状况、农作物需水程度以及种植要求,合理布局作物种植区域,引导农户扩大低耗水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与品种。在加强农业用水社会化管理的同时,应实施相应的节水奖励政策,给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用户以及低耗水农产品生产者适当的补贴,促使我国农产品结构逐步朝向水资源消耗量低、水分价值高的目标调整。
第三,从中国—东盟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的动因来看,虽然水资源要素丰裕程度决定了双边主要出口的产品种类以及双边农产品虚拟水的净流量,但我们发现,少数高耗水农产品如甘蔗和天然树胶等的出口量均不大,甚至小于部分低耗水农产品。这一现象的启示是,除了水资源条件之外,产量、需求差异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种类和数量。可见,进一步优化中国—东盟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结构,除了基于水资源禀赋差异及其形成的比较优势这一主要决定因素之外,还需综合考虑双边农产品生产规模、需求结构、消费特征、稀缺资源价格等其他条件及其影响程度。
(四)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量测算的精确性
在国际贸易已成为缺水国家(地区)调节水资源的重要途径的大趋势下,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量测算的精确性愈加关键,因其关乎准确判断不同地区农业种植结构与水资源供应能力是否均衡,从而为政策制定及其实施提供客观依据。目前单一农作物虚拟水的测算主要采用联合国的Cowpat软件,但该软件涉及的农作物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种类有限,并且对农作物不同生长期的各种指标和参数的测算没有进一步细分。因此,为更准确地测算各地的农作物虚拟水量,还需要对各种农作物的获水量、蒸散量、生长周期特点、耕种模式和气候条件进行记录和系统调整。另外,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量的测算指标还可运用于农、林、牧、经济、资源及环境等多个学科研究领域。
[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中国—东盟农产品虚拟水贸易问题研究”(13FJY00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①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②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责任编辑:王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