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生
朱伯儒我们不该遗忘的“雷锋”
文|徐生
地点:广州白云机场。
记者随机采访几个路客:“你知道朱伯儒吗?”
“朱伯儒?干什么的?是老板吗……”
记者题记
2015年9月15日19点,曾被中央军委授予“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朱伯儒,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广州军区总医院与世长辞,享年77岁。
朱伯儒辞世的消息传出,66万网民互相转发评论:“作为生命,他走了,作为精神,他永世长存!”
“英雄,一路走好。”
“时代英雄,学习榜样。”
“向老英雄致哀。”
……
9月21日上午,朱伯儒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殡仪馆白云厅举行。朱伯儒的亲友,他生前所在部队的领导、战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赶来,送将军最后一程。一位被朱伯儒救助过的大学生挥泪告诉记者:“朱伯儒将军去世了,却留给人间很多美好!”
上图:肩扛铁锹走在战士队伍中的朱伯儒。
1983年春天,全国许多家报刊、电视台、电台报道了朱伯儒那成串的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感人故事,全国上下,妇孺皆知。人民群众赞扬他是“活雷锋”。中央军委授予他“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称号。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
朱伯儒学雷锋出名后,有许多单位聘请他担任编外“教育顾问”“辅导员”等,他都尽心尽力地履行义务。1983年从空军汉口油库副主任提升为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随后进入空军指挥学院、国防大学学习深造;1986年被提升为成空政治部副主任;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初,朱伯儒被提升为广空副政委,一直到1999年从正军职领导岗位退休。这期间,不论担任什么领导职务,朱伯儒始终坚持学雷锋,艰苦朴素,乐于助人,保持他的炭火精神、大树精神和螺丝钉精神。
最近,记者在社会上进行了广泛的采访,发现几十年来朱伯儒收到来自全国各地2万多封青年朋友的信,信中涉及的内容大都是理想、立志、成才、学习、就业、逆境、挫折、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朱伯儒在紧张的部队工作学习之余,和这些青年工人、战士、学生、教师交朋友,往来书信,交流思想,有200万言。他使一些改革创新者增添了力量和信心,使一些失足悔恨、徘徊彷徨者受到鼓舞,走向新生活;使一些丧失信心、悲观厌世者重新振作起来。山东省劳改局负责同志对记者说,当朱伯儒的信一封接一封地来到省第一、二、三监狱、北墅劳改支队时,有如春风化雨,激励着罪犯振作精神,奋发向上,加速改造。近7年中,仅北墅劳改支队罪犯有许多人受到记功、减刑、假释奖励,这里边也有朱伯儒的一份心血。国防大学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社会上广泛征集朱伯儒的书信,先后出版了《理想与爱情》《朱伯儒书信集》《心灵这样沟通》《假如梦要变成真的》4本共37万余字的书信集。
此时,朱伯儒担任领导职务已经3年多。职务高了,他联系群众的作风没变,仍是基层官兵和人民群众的知心朋友。
1993年5月21日,记者从西藏采访途经成都,作为当年宣传报道朱伯儒的作者之一,决定对他进行追踪采访。这天下午,记者推开成都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朱伯儒办公室房门,只见他还在伏案写信:
“小何,你把我当成你的知己,那咱们就作为知己谈谈心吧……”
此时,朱伯儒担任领导职务已经3年多。职务高了,他联系群众的作风没变,仍是基层官兵和人民群众的知心朋友。
我们的采访是从眼前这封回信开始的。“小何是边防某部的基层干部,来信向我谈他长期戍边,苦了妻子、误了孩子的苦恼,我给他回信聊聊。”朱伯儒说,“我在北京参加全军学雷锋座谈会时,军委领导嘱咐我,当了领导干部更应该在传播雷锋精神、组织学雷锋上多做工作。”
在成空工作的几年中,朱伯儒收到全国各地3000多封青年朋友的信,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和这些年轻人交朋友,书信往来,交流思想。记者从朱伯儒那里要来一摞书信底稿,这是他写给军人朋友的200封书信的一小部分。
这一封封书信,展示了当了将军的朱伯儒对士兵,对传播雷锋精神,还是当年那盆火。
朱伯儒递给记者一份《飞行人员思想调查》说:“我任现职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按照军区空军首长的要求和政治部党委的分工,抓飞行人员思想工作和学雷锋的。”
那年,朱伯儒来成都军区空军政治部任副主任后,军区空军就注意发挥他这个学雷锋标兵的作用,在全区部队开展学雷锋、树典型,用典型来推动部队学雷锋活动。
成空机务训练团新组建不久,培训航空各类机务人员,每年有900名学员招进来,送出去——如果把学员培养成雷锋式的战士,雷锋就会“活”在云贵川藏。
朱伯儒为这项“宏大的基础工程”,倾注了一个学雷锋标兵的全部热情。他几次走进这个团,面对900名学员做学雷锋报告:学雷锋要以安心本职岗位开始。那时朱伯儒已入伍35年,从“天上当飞行员”转到地面,从城市调到山沟,就是学着雷锋的样子干一行爱一行的。
他同训练团领导和教员交心:学雷锋各级干部都应身体力行,给下级做好样子。
他写信指导训练团优化学雷锋小环境。迎着社会上刮起的雷锋精神“过时论”“无用论”的冷风,机务训练团和学员队普遍建立起学雷锋活动组织:月月有学雷锋故事会、报告会、演讲会、活动日,队队办学雷锋墙报、简报。
1989年,900名学员考试成绩,98%在良好以上;900名学员一年存款达5万多元,几年来训练团参加驻地大的救灾、救难4次,为救灾捐款7000元。
1992年11月,朱伯儒和航空工程部的同志又一次来到机务训练团。他们发现这个典型已经成熟,就建议军区空军向全区部队推广机务训练团这个学雷锋先进单位的经验。尔后,军区空军在训练团召开学雷锋经验交流会。1993年,这个团还被空军评为学雷锋先进单位。
记者问:“你当将军后,还为别人做好事么?”朱伯儒笑了:“当了将军的朱伯儒还是朱伯儒。做这些鸡鸡米米的事,不值得一提。”
朱伯儒到成空部队工作3年多,他的足迹已遍布云、贵、川、藏。他同全区绝大多数飞行人员进行了个别谈心,同上千名基层干部战士进行过座谈。他同基层干部战士接触,不是在会议室、招待所里,而是在灶台边、床头旁、起飞线上、俱乐部里和工作现场。在西藏,他得知两个连队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水、没有电,战士竟然吃沟里的臭水,他心里比自己吃了臭水还难受,寝食不安。他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四处奔走,多方联系,终于在他离藏之前,为两个连队解决了吃水用电问题。
新形势下,在部队如何开展学雷锋活动?是朱伯儒始终抓住不放的一项工作。走到哪里,他就把雷锋精神带到哪里,宣传到哪里。他先后到10多个基层单位进行学雷锋的调查和试点,摸索了在各类基层单位、各类人员中开展学雷锋的特点。
朱伯儒逝世后,仍保存着21年前他与工人、大学生代表座谈“学雷锋”的问答录:“90年代为什么要学习雷锋这个60年代的典型?”“市场经济还需要学雷锋?”……
那时的问题,今天看来依然存在,依然需后来者给出新的回答。
右图:退休后的朱伯儒经常给小朋友讲雷锋的故事。沈玲摄
2012年3月24日,朱伯儒回到家乡,参加由茂名共青团市委、市广播电视台、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办的主题为“朱伯儒:永恒的雷锋精神”的电视访谈,并与来自全市500多名行业代表进行互动交流,畅谈雷锋精神,共话人生理想,还就雷锋精神的内涵、发展以及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回答现场观众提问。整个活动持续3个多小时,朱伯儒回答问题时双手打着手势,侃侃而谈……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因癌症曾4次做过大手术的老人。
朱伯儒和青年谈论最多的是人生价值问题、党风问题、青年的理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等问题。青年们特别是学生和他很谈得来,也很信任他,连自己的隐私也向他吐露。有个女大学生告诉朱伯儒:上大学后逐渐追求物质享受,偷过同学的钱,现在终日惶惶不安。对待这样的青年,朱伯儒不是嫌弃他们,而是点燃他们的心灵之火,使他们变消沉为振奋,变彷徨为坚定,变后进为先进。
朱伯儒收到很多来信和手机短信,他尽可能自己回信。
打开这些来信,你看到的是一颗颗心,或热烈的、或痛苦的、或异想的、或茫然的。每次打开这些信件,朱伯儒的心头就泛起波涛。让我们撷取几束这信札传给朱伯儒的信息吧:
“首长,我们中队在您的激励下今年终于跨进了先进行列……”武警四川总队某部三中队。
“尊敬的朱伯儒同志……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们有两个同学入了党,您得到这个消息一定很高兴。对吗?”武汉地质学院学生杨力兴奋地在向他报告。
“朱伯儒同志,我觉得您是我们的知心朋友,我愿把自己的痛苦向您诉说,并希望得到您的帮助……”北京西城区一位女工遭受着丈夫的欺凌。
“尊敬的朱伯儒同志……我怀着沉重和希望的心情给您写信……”新疆呼图壁县一个女工在向他倾诉自己的不幸。
“我考虑再三,只有求助您——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当代的活雷锋……伸出友谊的手拉我女儿一把吧!”湖北武昌区一位小学校长在向他求援。
他的心怎能平静?
每到夜里10点之后,朱伯儒便开始伏案疾书。回这些信和手机短信,百字片纸哪能话到意尽。他完全像面对面和人谈心那样,思想周到,言之谆谆。多少封信都是在黎明才打住。
瞧,跳动在笔尖下的这颗火热的心:
——“小杨,看了你的信,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真叫人放心不下……”甘肃一个青年患了严重耳疾,贫病交困,陷入绝望。白天朱伯儒帮他打听治疗方子,晚上就开始给他写信。
——“小李,我不止一次地看了你的来信。看着,我流下了眼泪。但我的眼泪并不是对你过去的惋惜,只是哀怨社会上一些不好风气,让人生路上的坎坷曲折伸到了你的脚下,使你错择。我惋惜的泪水确切说只有点点,我高兴的心情才是眼泪的整个含义。我能不高兴吗?你认真总结了过去……正立志做一个焕然一新的人。”他在激动地给济南一个失足的女大学生复信。这封信没有3个小时是拿不下来的。
上图:朱伯儒和青年学生在一起。
——“你们准备建立‘张思德同志纪念馆’,这是在做一件大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像张思德同志那样,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埋头苦干。群众最讨厌那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在给张思德生前所在单位的同志们写信谈心。
——“朱伯儒同志,你过去做那些事的时候,是否考虑过个人的得失?”
“坦率地说考虑过。傅雷曾说:‘真正的英雄并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而是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当然,我并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个普通党员,我也必须不断地改造自己,克服和冲破存在于自身的各种局限,以及旧习惯的束缚,从而才能当好人民的勤务员。”他给齐齐哈尔青年技术员刘冰同志探讨人生观的信,可非一夕了。
为了答复一个青年对当前社会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发问,他曾前后花了半个月时间。朱伯儒说,给群众回信既是很重要的工作,也是在促进我自己。就这样,朱伯儒在患癌症的18年中亲笔给群众回了1000多封信。难怪他那乌黑的头发有不少变成了银丝!
鸿雁翩翩,把多少热和爱撒向人间!
多少人从这位共产党员那里获得崭新的启示、可靠的生活支点,树立、坚定起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多少僵硬的、麻木的心又热血奔流;多少灵魂发生了震颤;多少可怜的、可悲的、孱弱的生命又燃起新的火焰!记者单从那些来信和手机短信中就看到,近5年又有17颗濒临泯灭的心在朱伯儒的疗抚下复活,健康的跳动!
然而,朱伯儒这颗美好的心却常常处在不安之中,因为还有更大量的、其中不少仍是紧急的信件无暇亲笔回复。这怎么不使他深感歉疚,惴惴不安!
人们把共产党员比作一团火,如果真是一团火,就要用来融释人们心中的寒冰,而不仅是温暖人们的身子。
朱伯儒坚持学雷锋几十年,这期间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社会环境怎么变,朱伯儒学习雷锋都不会动摇。1990年,朱伯儒针对当时学雷锋热潮中出现的一些形式主义现象直言,“雷锋不是万金油”。这句朴实话语,经武汉晚报独家报道后,引发全社会思考和热议。此稿还在当年的全国晚报新闻奖评选中被评委们一致推选为一等奖。
2011年,记者曾在羊城与病中的朱伯儒进行了三次长谈。他告诉记者:“人们把共产党员比作一团火,如果真是一团火,就要用来融释人们心中的寒冰,而不仅仅是温暖人们的身子。”按照这个想法,朱伯儒把对失足者和彷徨者心灵上的耕耘,作为自己的责任。
朱伯儒过去教育挽救失足青年的故事早传为美谈。这使他在全国的劳教工作者和失足者中有很高的威望。许多劳教工作者和失足者与他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几年,朱伯儒去得最多的另一个地方是监狱。一次,朱伯儒听说有个年轻犯人,在狱中老实接受改造,曾长时间默默地用省吃俭用的钱赞助社会上3个孤儿。朱伯儒分析了这一情况,认为这是个犯罪青年悔过自新的火花在闪现,就写了封信给他,鼓励他彻底同昨天决裂,勇敢地向新岸过渡。接到朱伯儒的信,这个犯人非常激动,从内心里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他的改造行动更加自觉积极。后来,当这个犯人思想出现反复时,朱伯儒又多次给他写信,做耐心的说服工作,还几次到狱中了解他的变化,教育他。这个犯罪青年在新生的道路上步子越迈越大,获得了减刑的奖励。
国家司法部知道此事后,专门写信向朱伯儒致意,肯定他做得对,并向全国政法战线转发了他给犯人小龚的3封信。这个犯人的伯父是位缅甸华侨领袖,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路过家乡时,听了侄儿讲述朱伯儒帮助教育他的情况后,非常感动,说:“我在国外也听说国内出了个好人叫朱伯儒,现在我印象更深了。”老华侨立即就要去拜访朱伯儒,听说朱伯儒此时不在当地时,他说:“很遗憾,下次回国一定拜访他。”
上图:学雷锋标兵朱伯儒与战士及小朋友在一起。
近10年,湖北、山东等地就有十几个失足青年在朱伯儒的直接教育帮助下,努力改造自己,在狱中不断立功受奖,受到减刑、提前释放的奖励。有的到社会上成了先进工作者。山东一位年轻的妻子对犯罪的丈夫说:“只要你按朱伯儒老师的话去做,我等你。”还有个犯贪污罪的人,入狱后对生活前途绝望。他投书向朱伯儒求救。朱伯儒通过一封封书信启迪他去洗刷罪恶的灵魂,使这个犯人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之光和新生之路。他努力改造自己,弃旧图新,在狱中3次立功,连续3年被评为积极分子。他的妻子拿着朱伯儒写的信、寄的书,对孩子说:“咱们全家都要学习朱伯儒爷爷。”在朱伯儒的鼓舞下,他们全家都卸掉了思想包袱,妻子成了工厂的先进生产者。
那年10月,朱伯儒作为解放军英模报告团的成员,从江西来到青岛,行装未卸,又驱车几百里赶到北墅劳改支队去见他没有见过面的“信友”。这个劳改支队里有12名犯人,两年前曾投书向他求教。朱伯儒满腔热情地同他们通了两年信,还经常自费给他们寄书。这些犯人亲身感受到股股暖流,办起了学习朱伯儒事迹专栏,扬起了前进的风帆。他们多么盼望亲眼见见朱伯儒啊!当朱伯儒来到他们中间时,个个都很激动。当年,给朱伯儒写信的执笔者姜成志,手里拿着本子,嘴里却说不出话来。朱伯儒亲切地让他坐下,给他本子上写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赠言。接着朱伯儒为全体犯人作了一场报告。当劳改支队政委宣布,聘请朱伯儒为北墅劳改支队育新学校名誉校长时,全场爆发了长时间的掌声。
30多年来,朱伯儒应各省的邀请,走访了20多个监狱。几万犯人在听他的报告时都曾落下过羞愧和喜悦的泪水。一些司法部门的负责同志说:朱伯儒同志在我们这条战线上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1999年,朱伯儒从广州军区空军副政委的岗位上退休。身份变了,地位变了,但他说:“我还是过去的朱伯儒,不是做官的朱伯儒。”
今年9月初,记者在羊城采访,原广州军区副政委兼广空政委朱永清中将说:“朱伯儒从成空调到广空工作不久,下部队到湖北检查工作。回到广州时才发现行李中多了一个小纸箱,打开一看是菜苔和莲藕。朱伯儒马上给我打电话。政委,部队给我送了红菜苔和莲藕,怎么办?我问有多少?他说10多斤,那你就吃了吧,找个机会给部队付点钱。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朱伯儒对自己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一段时间,社会上名目繁多的公司不断涌现。有些人为了给自己的牌子贴金添彩,就变着法儿拉名人来壮声色。一家公司成立了,请朱伯儒去出席庆宴。朱伯儒说:“这太有点牵强了。我劝你们还是去请和你们经济往来有关的人,我实在没有空去吃你们的饭,对不起。”还有家公司成立时请朱伯儒给写几句捧场的话,朱伯儒说:“公司成立是你们的喜事,应该有点喜庆气氛。不过,我的字写得难看,再说,吉利的话,就是堆成山也不是财富,我祝你们按政策实打实地干,给国家多做贡献。”有个智力开发公司,要以月薪15000元聘请朱伯儒当他们的顾问。朱伯儒说:“我是军队干部,我有我的本职业务,就是当你们的顾问,我也只要国家给我发的工资。我劝你们不要拿这么多钱去请挂名顾问。钱花不完,可以捐给灾区嘛。”这种事朱伯儒遇到不少,每次他都说,工作要敢想敢干,着眼点要放在为国家多作贡献上。
朱伯儒平时应邀出去参加社会活动,以及参加英模报告团,常遇到赠送礼物的事。他除了把赠给的书籍留下,其他礼物,要么拒收,要么上交领导机关,或转交给连队、学校。某单位赠送给一部照相机,朱伯儒自己没要,上级机关让他留下使用,他悄悄地送给了一个少先队中队。他说:“来之于公,还之于公。”
1999年,朱伯儒从广州军区空军副政委的岗位上退休。身份变了,地位变了,但他说:“我还是过去的朱伯儒,不是做官的朱伯儒。”
虽然退休了,又疾病缠身,朱伯儒碰到他人有急难之事,从来不会袖手旁观。2005年,在家养病的朱伯儒得知一名叫袁天赐的小男孩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家里很困难,无钱手术。朱伯儒便从个人积蓄中拿出6000元寄去救助患儿。此前,朱伯儒患肺癌已做了2次手术,必须每天吃药,其中部分药费还需自理。
病中的朱伯儒仍然经常奔跑在全国各地、城市之间,或演讲雷锋精神,或了解基层群众生活,即使是住院躺在病床上,也依然与一些“挂钩”单位保持着联系,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夫人刘义文说他是“闲不住,听到群众的不平事就生气、着急”。
朱伯儒的家乡广东省茂名市有个镇是交通死角,有一条河拦在当道,曾因风浪沉船,吞噬过36条生命。他听说后,决心要帮助家乡修建一座桥。
在一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时,朱伯儒见到广东省省长,诚恳地说:“我不为个人向政府要求什么,但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且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请您帮我。”
这位省长当场表示:“没问题,我帮你!”随即批了60万元。但这点钱只够修一条能走人的桥,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朱伯儒便又四处奔波化缘,争取到135万元。还剩下60万元的缺口,他带头捐款,共筹到195万元,终于修建成一条结实、漂亮的公路桥。
大桥竣工典礼时,朱伯儒到现场一看,见到原先给领导准备的凳子上,坐的都是老头、老太太,工作人员正想赶他们。朱伯儒坚持:“他们年纪大,理应让他们坐。”
这样,原先绕道需要走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桥修好了,只需10分钟。
动了大手术的朱伯儒的身体已是大不如以前了,2013年2月来到辽宁抚顺与青年对话时,随身还带着10多种药,走楼梯上二层楼就有些气喘。
朱伯儒曾经当过飞行员,他在1970年初因患耳疾而停飞。近年,化疗致使他的听力受损,旁边的人要大声说话,他才听得清楚,而他也自然是大声说话:“我的讲话,像是吵架。”
多次死亡线上活下来,朱伯儒活得更潇洒。他的人生总结是:“当官是暂时的;事业是长久的;友谊是永存的;学雷锋是永远的。”在抚顺市举行的“平民雷锋”颁奖活动上,他这四句,引来满场掌声。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朱伯儒仍然扎根在群众之中,这盆共产主义的“炭火”一直在忘我燃烧;这颗拧在党和群众的桥梁上的“螺丝钉”从未松动;这棵抵制不正之风的“大树”依然挺拔。
2015年9月7日,记者和《雷锋》杂志总编辑陶克分别从北京和青岛飞赴广州,看望躺在广州军区总医院高干病房内的朱伯儒。处在生命晚秋的朱伯儒在ICU重症监护室里,鼻子上插着气管,透明的液体一滴一滴地滴进他干瘪的静脉,一直处于昏迷之中。特经领导批准,朱伯儒夫人刘义文和《雷锋》杂志总编辑陶克身着消毒服后可以进入监护室,记者一行只能在靠过道的窗户旁探望。
望着面容消瘦的朱伯儒,陶克转达大家对他的问候。刘义文缓缓走到朱伯儒的身旁,握住朱伯儒的手俯下身子在耳边轻轻地说:“老朱啊,《雷锋》杂志陶总带着老首长的问候看你来了。”
陶克总编辑说:“老朱,雷锋的老战友们都想您,您一定要挺住啊。您关心的《雷锋》杂志出版了,我给您带来了,大家都盼着您治好病,我们还等着您坐起来给《雷锋》杂志写文章啊!”
“老朱加油,加油老朱!”刘义文握着朱伯儒的手念叨着。此时,奇迹出现了,朱伯儒使劲睁开了眼睛,眼角流出了泪水。
“他的手在动,在动……”满头银发的刘义文再也抑制不住悲痛,双手拂面痛哭出声……
朱伯儒自1997年发现恶性肿瘤后,先后进行了4次大手术,他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斗争,还在病床上编写自己的诗集《小草》:“我是山上一小草,大山哺育我成长,党和人民是高山,不是我高是山高。”寥寥数语,展示出一个中国人民的好儿子的崇高品质。
弥留之际的朱伯儒十分关心弘扬雷锋精神。病榻旁,刘义文在朱伯儒的诗集《小草》一书中代替朱伯儒写下心声:“祝《雷锋》杂志越办越好,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历史远去了,英雄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