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评价*

2015-03-10 14:16孟庆香郭施宏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年7期
关键词:福建省城镇化评价

孟庆香,郭施宏,吴 升※

(1.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福州 350108;2.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2年的52.27%。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当务之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新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明确界定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各地区城镇化的差距和改进方向,提高中国的城镇化质量是当前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我国城镇化质量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在近些年形成研究的热潮,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评价及提升路径等方面[1-10]。叶裕民是国内较早关注城镇化质量的学者,他认为城市化质量的核心内容是城市现代化,终极目标是城乡一体化[10]。陆大道等人指出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忽视了城镇化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引发空间失控问题[11]。蓝庆新等人用层析分析法分析了我国31个省市区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城镇化质量整体较低,且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从东向西明显呈现高-中-低分布特征[12]。在省域层面上,韩增林等根据城市化质量的内涵,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就业、居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用地质量、创新质量和城乡协调等10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除拉萨外的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发现城市之间城市化质量差距明显,城市化质量总体不高[13]。王富喜等人指出山东省城镇化质量发展极不平衡,空间分异特征极其明显[14]。吕可文等对河南省的城镇化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地区、三门峡地区以及豫北的安阳、鹤壁城镇化质量较高,而濮阳、南阳和黄海地区的城镇化质量较低,同时区域内部差异也较为明显[15]。郝华勇也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空间集约和统筹城乡七方面对山西省各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山西各市的城镇化质量存在较大差距且都存在各自的短板,均不能很好地实现各方面的同步推进[16]。随着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区域进一步向县域、乡镇拓展。刘彦随等综合运用样带、地统计和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县域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理[17]。纵观国内关于城镇化质量的研究现状,当前的研究主要呈现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逐渐趋同,研究区域逐步由省域向市域、县域推进的特点。该文在国内研究的基础上,以福建省为例,对福建省9个地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9个地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差异,明确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差距和改进方向,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意见。

2 研究区概况

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陆地面积12.4万km2,海域面积13.6万km2。福建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境内水热条件和垂直分带较明显,气候复杂多样。多年平均气温在17~21℃,年降水量1 400~2 000mm,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季节分配不均,有较明显雨季和干季。

福建省2012年常住人口3 748万人,辖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县级行政单位85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历程。1978~2012年,福建省城镇常住人口从336万人增加到2 293万人,城镇化率从13.7%提高到5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7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八;城市从6个增加到23个,建制镇数量由62个增加到612个。但福建省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福建省仅厦门、福州、泉州3地市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88.6%、64.8%和60.4%,其余各市均约为50%。在社会发展方面,福建省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70 178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值为5.276 3万元。2012年福建省从业人员2 568.93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108.9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3%,比2011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

3 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把城镇化概念定义为: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18]。城镇化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城镇化各构成要素和所涉及领域质量的集合。基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和国内对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该文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发展质量、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度六个方面,遵循代表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36项三级指标构建福建省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表1)。

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主观赋权评价法和客观赋权评价法,为了反映评价的客观性,该文采用客观赋权评价法,客观赋权评价法主要依据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的权重,可以很好得消除人为主观因素对确定权重的影响[19]。熵值法是客观赋权法中的一种,通过熵权确定各指标在综合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对福建省9地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定。

4.1 熵值法

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也越大。根据熵的这一特性,通过熵值大小,即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计算出权重[20]。熵值法计算的具体步骤是如下。

(1)原始数据标准差标准化:对于

式中,xij为第 i个城市第 j项指标的原始数值,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指标值,和sj分别为第j项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2)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城市占该指标比重 (pij):

(i=1,2,…,n;j=1,2,…,m)

式中,n为城市个数,m为指标个数。zij利用公式,对标准差标准化后的指标值平移A个单位,避免标准化后指标值出现负值影响对数运算。

(3)计算指标信息熵 (ej):

(4)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wj):

(5)计算第i城市的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 (Fi):

4.2 数据来源与描述

该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2》、《中国城市建设统

计年鉴2012》,部分数据来自2011年的福建省各地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状况报告 (2012/2013)》。该文测度的是福州市的城镇化质量,文中的指标值主要采用的是全市数据,其中城市人口密度、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地均城市道路面积采用的是市辖区的数据。表2为福建省城镇化质量各评价指标的数据描述。

表1 福建省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5 结果分析

5.1 计算结果

根据熵权法,在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发展质量、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度等6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37、0.142、0.163、0.135、0.270和0.153。不难看出,城镇化效率在福建省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中影响最大,生态环境质量、城乡协调度、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发展质量对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影响较大,而空间发展质量这一指标在福建省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中影响最小。根据综合得分,对福建省9地市进行排序 (表3)。比较福建省9地市的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指数,莆田市、宁德市、泉州市和三明市排名的差距较大,二者的

匹配度较低。

表2 福建省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数据描述

表3 2011年福建省城镇化质量得分及排序

5.2 聚类结果

根据福建省城镇化质量计算结果,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福建省9地市进行系统聚类,采用欧氏距离测度样本与样本间的距离,以类间平均距离测度样本与小类、小类与小类之间的距离,得到福建省9地市城镇化质量聚类谱系图 (图1)。根据聚类结果,将福建省9地市分为3种类型: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城镇化质量中等地区、城镇化质量较低地区 (图2)。

图1 福建省9地市城镇化质量聚类谱系

5.3 空间差异分析

从空间上看,福建省城镇化质量主要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只有厦门市,城镇化质量中等地区包括莆田市、福州市、漳州市、宁德市和泉州市,城镇化质量较低地区包括南平市、三明市和龙岩市。

5.3.1 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

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仅有厦门市,厦门市在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中形成突出的一极,厦门市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又是10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厦门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位居全省第一,其中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和空间发展质量得分遥遥领先于其他八市。相对而言,厦门市城镇化效率较低,仅排名第五,而生态环境质量也未出现预期中的高值。究其原因,在城镇化效率方面,厦门市的单位GDP耗电量、单位GDP耗水量和单位劳动力实现的GDP都处于全省的中下游,特别是单位劳动力实现的GDP仅为22.98万元/人,排名在全省最末;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厦门市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不高。为此,厦门市需发挥经济特区龙头带动作用,利用其经济社会影响力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另外,鉴于当前高度开发的城市现状和城市资源的局限,厦门市应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友好度,促使其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

图2 福建省9地市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

5.3.2 城镇化质量中等地区

莆田市地处福建沿海中部,与省会福州市和泉州市、厦门市相邻。莆田市城镇化质量得分为0.116 8,排名全省次席。莆田市在城乡协调度、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发展质量和城镇化效率方面表现较优,但其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发展质量排名靠后,均位居第四。在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莆田市虽然排名仅次于厦门市,但其人均GDP不及厦门市的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甚至不及全省平均水平;在社会发展质量方面,莆田市的社会发展状况也表现平平,万人互联网户数、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每万人医生数和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排名均排在5名之外,尤其是城市万人拥有的公交汽车数,仅为福州市的1/20。莆田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应以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为重心,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基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

福州市作为省会,城镇化质量却位居厦门市、莆田市之后,排名全省第三。福州市是海西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和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福州市的空间发展质量、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度得分较低,均处于全省中下游。福州市的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的GDP和单位劳动力实现的GDP分别为1.50万元/万元和30.88万元/人,均不及全省平均水平,说明福州市的经济产出强度不足。福州市的城乡间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差距也较大,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值达到7.13。作为省会城市,福州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应抓住海西经济区建设的契机,提高经济产出强度。鉴于福州市所辖县 (市)众多,福州市为提高城镇化质量应统筹周边县 (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同时,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漳州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0.112 0,排名全省第四。其在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发质量和城镇化效率表现较优,但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方面出现明显低谷。漳州市的整体经济发展质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也落后于大部分地市,特别是每万人医生数仅为11人,居全省末位。漳州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发挥生态优势,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经济建设以及社会服务当中,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宁德市城镇化质量指标综合得分为0.111 8,排名全省第五。宁德市的城镇化效率突出,以0.037 0的得分排名第一,遥遥领先于综合排名第一的厦门市。但相较之下,其它5项二级指标均排名在五名之后,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建设是宁德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当务之急。

泉州市是福建省的三大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但泉州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0.108 6,综合排名仅为第六。虽然泉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地位占优,但泉州市生态环境、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度得分较低,处于全省下游。泉州市的工业烟 (粉)尘去除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以95.77%和29.81%,排名第八和第九。因此,泉州市应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注重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健康,建立健全推动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5.3.3 城镇化质量较低地区

南平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为0.101 4,排名全省第七。南平市的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和空间发展质量排在全省末位。南平市的人均GDP为28 536元,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2,非农产业比重仅为76.18%,失业人员比重全省最高,达到5.48%。同时,南平市土地产出水平明显偏低,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12.88万元/km2,地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54.39万元/km2,地均GDP为339.94万元/km2,分别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9,1/6和1/10。综合来看,南平市应依托优越的旅游资源,全面推进国际知名旅游度假地建设,全力解决居民就业问题,提高居民收入。空间发展质量是南平市城镇化进程中的软肋,南平市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新城建设用地规模,推进老城区、旧厂房、城中村的改造和保护性开发,同时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明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为0.101 0,排名全省第八。三明市除城镇化效率较高外,在其他方面均表现不佳。三明市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方面的改善工作,三明市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59.45%,远落后于其他地市;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全省最低的334天。三明市的生产能耗明显偏高,单位GDP耗电量、单位GDP耗水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高于福建省的平均水平。三明市需特别注意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升城市生态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注重经济的绿色增长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设海西生态型综合枢纽和宜居宜业中心城市。

龙岩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为0.097 2,排名全省末位。龙岩市除生态环境质量尚可外,其他方面的指标均处于福建省下游。尤为突出的是,龙岩市的社会发展质量和城镇化效率对其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产生了阻力。龙岩市的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均是全省最低,龙岩市下一步应有序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县城等城镇转移;做大做强龙岩中心城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人居环境;以及全面推进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6 结语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质量的科学评价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社会服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从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福建省的城镇化质量作出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9地市城镇化质量参差不齐,空间差异显著,城镇化质量主要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其中,厦门市的城镇化质量在全省中形成突出一极,与其它地市拉开较大的差距,而福建省省会——福州市在城镇化质量评价中表现平平。另外,由于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较多,对较早前的统计资料获取难度较大,因此本文的评价仅限于空间差异评价,缺少时间序列上的分析,这也是目前国内关于城镇化质量研究中的难点,有待在之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1] 李明秋,郎学彬.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国软科学,2010,(12):182~186

[2] 常阿平.我国城市化质量现状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05,(6):49~50

[3] 王德利,赵弘,孙莉,等.首都经济圈城市化质量测度.城市问题,2011,(12):16~23

[4] 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地理研究,2011,(11):1931~1946

[5] 王洋,方创琳,王振波.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地理研究,2012,(7):1305~1316

[6] 白志华,韩伟宏,金辉.山西省贫困县城镇化发展模式探索.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2):83~87

[7] 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等.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其提升对策——以江苏省为例.经济地理,2012,(7):50~55

[8] 夏后学,陈方,支玲,等.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江苏省城镇化发展差异评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2):6~10

[9] 于涛,张京祥,罗小龙.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县级市城市化质量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0, (5):643~650

[10]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7):27~31

[11] 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等.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经济地理,2007,27(6):883~887

[12] 蓝庆新,郑学党,韩雨来.我国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社会科学,2013,(9):50~61

[13] 韩增林,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地理研究,2009,(6):1508~1515

[14] 王富喜,孙海燕.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差异.经济地理,2009,29(6):921~924

[15] 吕可文,苗长虹,安乾.河南省城镇化空间差异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3):69~72

[16] 郝华勇.山西省市域城镇化质量实证研究.理论探索,2011,(6):78~81

[17] 刘彦随,杨忍.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地理学报,2012,(8):1011~1020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创新项目组.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13,(31):3~32

[19] 郝华勇.基于熵值法的湖北省地级市城镇化质量实证研究.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6):76~80

[20] 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地理科学,2013,33(11):1323~1329

猜你喜欢
福建省城镇化评价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