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建锋,陈卫红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陕西 安康 725000)
慢性胆囊炎属于胆囊的一种性慢性炎反应病变,可由结石、慢性感染、化学刺激及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所致,临床上可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性上腹部隐痛,消化不良等症状[1],发病率约为10%,同时可有70%~80%的患者并发胆囊结石[2]。本研究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柴芩利胆汤进行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36例慢性胆囊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32例,年龄24~68岁,平均(38.9±7.8)岁,病程1~13年,平均(6.2±4.8)年,B超检查合并胆结石者48例。对照组:男25例,女33例,年龄25~70岁,平均(40.1±6.5)岁,病程1~15年,平均(6.5±5.1)年,B超检查合并胆结石者4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胆囊炎的诊断表准,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持续性右上腹疼痛或有不适或伴右肩胛区疼痛;有恶心、嗳气、泛酸、右上腹胀闷不适、劳累或进油腻食物后加重等症状。B超检查可见胆囊外部轮廓扩大,胆囊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强回声斑点或较大回声团,随体位改变可见移动,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
对喹相关药物过敏者、孕妇、拒服中药者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穿孔腹膜炎的患者、临床资料不全或没按医嘱服药无法判断疗效等的患者。
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包括抗生素抗菌消炎(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疼痛严重患者口服止疼药和解痉药,合并结石患者使用熊去氧胆酸,溶石排石。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柴芩利胆汤进行加减治疗。方药:柴胡15g,黄芩12g,金银花12g,法半夏9g,砂仁7g,金钱草15g,炒香附10g,枳实12g,大黄(后下)9g,茵陈蒿12g,败酱草12g,甘草6g。加减:气滞较甚者加木香10g,郁金12g,呕吐较甚者加竹茹12g、陈皮9g,胆囊区疼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5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同时嘱两组患者忌食醇酒及辛辣油炸之品,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B超检查结果,统计疗效。
痊愈:上腹部腹痛、腹胀、嗳腐、泛酸、嗳气等症状消失,B超检查炎性反应消失;显效:临床常见症状改善,B超检查发现炎性反应减弱,胆囊大小形态接近正常,胆囊壁仍见增厚,胆囊结石症状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好转,B超结果与治疗前变化不大。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左上腹疼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胆囊区压痛等症状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099、0.030、0.030、0.000、0.030,P均>0.05);治疗后两组左上腹疼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胆囊区压痛发生率均显著降低(χ2≥6.639,P均<0.05),但观察组左上腹疼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胆囊区压痛发生率下降更为明显(χ2=13.779、8.382、8.815、4.567、5.647,P均<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n(%)]
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7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568,P<0.01)。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治疗期间血常规、心、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皮疹6例,发生率为8.8%,对照组出现皮疹7例,发生率为10.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085,P>0.05)。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表现为肋部的疼痛,可延伸至肩背部,病情时轻时重,治疗效果不理想。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有胆囊肿大、胆囊壁增厚和胆汁浑浊等[4]。慢性胆囊炎的病理表现为胆囊壁慢性炎性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和钙化,因此抗炎治疗很重要[5-6]。常见慢性胆囊炎的致病菌90%左右为需氧菌,抗生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喹诺酮类药物,对大多数需氧革兰阴性菌以及厌氧菌,衣原体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它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的活性,阻止细菌DNA的复制,达到抗菌作用[7]。但单用抗生素容易复发,且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理想。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的“胁痛”、“胆胀”、“痞满”范畴。病变在胆,与脾胃相关,病因为饮食不节、情节失调和劳逸失当,终致肝胆气机不利、湿热瘀滞,久则致气血失调、胆汁郁滞[8]。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柴芩利胆汤中是由柴胡、败酱草、法半夏、黄芩、金钱草、金银花、大黄、砂仁、枳实、炒香、炙甘草组成,柴胡疏肝利胆,金钱草淡渗利湿,咸能软坚,寒能清热,故有良好的利胆、排石,利湿退黄及清热解毒作用;大黄清热、导滞通便,枳实、砂仁理气和中、和胃醒脾,金银花、败酱草、法半夏、黄芩清热解毒消炎,炒香、炙甘草行气缓急止痛,诸药配伍使肝气得疏、气滞得除、软坚散结、胆络通则胁痛消[9-11]。本研究采用在常规西药基础上给予柴芩利胆汤加减,上腹疼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胆囊区压痛等症状显著改善,且治疗3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高达97.0%,显著性高于单用西药的70.6%,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西药抗生素消除慢性胆囊炎症以治其标,中药疏肝利胆、清热解毒,不仅临床症状缓解,且有利于胆囊内结石的排泄,然后应用利胆排石之药排出结石以治其本。因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含合并胆囊结石,标本兼治,其临床疗效要高于单纯西药的治疗效果。
[1]高文艳,林一帆,杨国玉,等.胆石片治疗伴胆囊结石的慢性胆囊炎肝胆气郁证: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12):717-720.
[2]廖荫峰.慢性胆囊炎中药治疗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19(1):127-128.
[3]赵清涛,崔欣,陈迪.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26(12):67-71.
[4]王冠梁,董志勇,凌昌全,等.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质量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4(2):82-87.
[5]许嵩,王木兰,江一平.慢性胆囊炎中医药治疗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2,62(2):72-74.
[6]明海霞,陈彦文,黄世佐,等.甘肃金银花对实验动物胆汁分泌及胆囊平滑肌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4,42(1):65-67.
[7]肖裕东.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保守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4):237.
[8]梁小觉,叶柏.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1,33(6):523-524.
[9]胡明卫.郁惠兴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经验总结[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30(11):2395-2396.
[10]王长建,马秀明,王竹风,等.自拟清热利胆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0):183-186.
[11]石朗,黄昕,韦建军.胆胰康泰胶囊治疗胆囊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2,40(4):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