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力的启动效应研究

2015-03-09 08:01郭庆科刘孙潇童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年4期

郭庆科刘 辉 孙潇童(山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情绪智力的启动效应研究

郭庆科*刘 辉 孙潇童
(山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情绪智力对学业、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等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培养、提高情绪智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实验以分别启动高中生的能力型EI自我图式(实验1)和特质型EI自我图式(实验2)。结果发现能力型EI和特质型EI都能被成功地启动,且启动效应无性别差异。但在两种EI的启动中,不同EI图式的启动效果不尽相同,在能力型EI的启动中,情绪管理图式的启动效果最好;在特质型EI的启动中,自我调控图式的启动效果最好。

关键词:行为启动效应;能力型EI;特质型EI;自我图式

一、问题提出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出现的启动刺激物对加工后续刺激产生影响的现象。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目前已经从知觉扩展到社会行为领域。大量研究证明,通过激活刻板印象、态度、特质、目标等可以无意识地影响或启动个体的行为,包括行动速度、行为水平、行为的精确度等[1],此种现象称为行为启动。

启动激活的行为可归纳为三类:机械行为、社会行为、智力和能力。[2]例如,无意识启动某些无理的言辞,被试在随后的对话中会更容易打断别人谈话[3];启动亲缘目标会影响人们在社会困境中的合作行为[4];启动暴君概念会增强攻击水平[5]。早期研究发现智力行为也可以通过启动而改变:启动教授形象能激活高智力的刻板印象,使被试更多地使用智力策略完成智力测验,同时其动机和自信水平也得到增强,因而能得到更好的测验成绩;而启动足球流氓印象的效果则相反。[6]新近的研究发现启动空军概念(人们对空军的印象是高创造性、灵活性等)会通过激活与创造有关的语义网络模型而提高创造性行为表现,启动陆军概念(人们对陆军的印象是保守、严肃、传统)则有利于在语义水平激活谨慎小心的思维方式,使被试在聚敛思维测试上的得分提高。[7]另有研究发现启动酒精线索会降低被试数学测验成绩和智力测验成绩[8];启动死亡概念会降低管理能力[9];等等。

启动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人们的心理过程可以驱动行为都是值得肯定的,但一个弱的刺激如何以阈下作用的方式无意识地启动行为?[10]行为启动效应(priming- to- behavior)的拥护者们尝试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其心理机制。早期研究者们从观念自动化理论出发,认为知觉表征系统(包括概念、刻板印象等)与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结,行为启动就是特质概念、刻板印象、成就目标等知识结构的伴随激活,这些知识结构在认知上的通达能够对社会知觉和行为产生真实而重要的影响,此过程并不需要任何激发过程和意识的参与。[3]例如,无意识启动与成功有关的概念,会直接激活“成功—认知能力高”的联结,使人们在随后的认知任务中表现较好[11];无意识启动非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会通过激活“非裔美国人—暴力、攻击”的联结,使被试表现出更多敌意和攻击性。[3]但Cesario等人的研究发现,无意识启动老人的刻板印象后,被试的表现取决于其对老人的态度。若被试对老人持有积极态度,则启动后的行为缓慢;若持有消极态度,则启动后的行为加快。据此他们认为启动后的行为表现不仅受到启动刺激的影响,还受到个体对启动刺激的评价以及它们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他们提出了互动准备模型,认为在启动刻板印象时,也激发了人们与启动刺激互动的准备,这种为了互动而产生的准备,引发了系统的、可测量的自发行为。[12]例如,启动朋友概念会通过对友谊的激活增加人们对陌生人的助人行为。[13]

上述两种观点都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但它们却无法解释被试对相同刺激表现出不同行为的现象,也无法解释某些经典的实验无法重复的现象,尤其是在智力和能力启动领域。例如,Shanks等重复Dijksterhuis的实验却发现单纯启动教授或足球流氓刻板印象并不能改变被试的能力测验成绩[14];Moon和Roeder重复Shih等的实验也未发现启动“亚裔”或“女性”的刻板印象会改变数学测验成绩[15]。某些研究者认为启动效应会受到一些变量的调节,尤其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变量,如自我监督能力、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能力等。[2,16]如启动红色概念能否降低认知能力分数取决于被试的自我控制能力。[16]Wheeler等人提出了激活—自我模型,用以解释调节变量在行为启动中的作用。该模型认为自我概念有稳定和动态之分,而且人们对自我概念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启动与自我有关的概念,能够影响与自我概念有关的信息的激活,进而影响随后的判断和行为。[17]启动外群体刻板印象会通过激活带有偏差的自我概念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进而引起相应的行为表现。例如,启动“聪明”刻板印象会激活被试较高的、积极的自我概念,被试在随后的认知测验中表现更好,而启动“爱因斯坦”等样例性刻板印象往往激活消极的自我概念,被试在随后的认知测验中表现更差。[6]

以上几种理论解释都有实证研究支持,也都有其合理性。但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刻板印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启动了“好”与“坏”、“强”与“弱”等刻板印象或样例后行为确实受到了激活[18];刻板印象的激活具有选择性,个体往往将积极的刻板印象归于自己。[19]因此,当启动的积极刻板印象与自我概念关系紧密时,启动效果理应会更好。据此可推导出如下假设:如果启动了与某种能力(如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简称EI)有关的成功的自我图式,则被试在该项能力测验上的成绩就会提高。

Schutte等的实验证明了EI可通过启动成功的自我图式而提高。[20]他们在研究中让被试回忆并记录自己成功的感知、理解、管理和运用情绪的个人经历,控制组被试则回答他们前一天做的事情。所有被试均在5到10分钟内以书面形式完成任务,之后每个被试做梅耶-沙洛维-库索情绪智力测验(简称MSCEIT V2.0或MSCEIT)。结果实验组被试MSCEIT总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这一研究成功地将启动效应从认知能力领域推广到EI领域。

EI被定义为一种察觉自己与他人的感觉与情绪,并能区分情绪间的差异,进而处理情绪并运用情绪信息来指导个体思考与行动的能力,包括情绪的感知和表达、情绪促进思维、情绪理解、情绪管理能力四个维度。[21- 22]Goleman认为EI是一种能够保持自我控制、热情与坚持性且能自我激励的能力,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情绪、妥善管理自己情绪、自我激励、理解他人的情绪、管理人际关系五种能力。[21]Bar- On提出EI是影响个体有效应对环境需求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21]之后还有研究者们提出EI的特质等概念。研究者们还在各自概念的基础上,又开发了相应的测验。[21]

Petrides和Furnham根据EI的理论模型以及测验方式的不同,对EI理论模型进行整合,提出EI可分为特质型EI(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和能力型EI(ability emotional intelligence)。[21]能力型EI又称为认知型情绪能力,是指对情绪的识别、使用、推理和管理能力,侧重运用情绪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型EI通常采用最高行为测验的形式测量。[23]特质EI又称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是有关识别、处理和利用情绪信息的行为倾向和自我感知能力,侧重于个体对自我感知情绪能力的评价的自我认识。特质型EI多采用自陈量表的形式测量。[23]

无论是能力型EI还是特质型EI都和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工作绩效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24-25],如与学业满意度、心理健康水平、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以及爱情满意度等呈正相关[26- 27]。因此,EI的提高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经EI培训,不仅能够提高个体的EI测验成绩,还伴随着和谐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成绩以及工作绩效等的提高。EI并非一成不变,很可能会像智力或数学能力等其他认知能力一样,可通过启动而提高。

Schutte等的研究开创了EI启动的先河,并说明了EI可通过启动而提高,但研究中却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他们在启动EI的不同维度时,将EI多个维度的图式一起启动,难以区分各个启动材料的效果。其次是他们只启动了能力型EI而没有启动特质型EI,而特质型EI与心理健康、工作绩效和人际关系的联系较能力型EI更为紧密。[28]而且特质型E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比能力型EI更能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启动中的作用。最后是他们的研究没有在其他文化样本中得到交叉验证。本研究即是为克服这些问题而设计的。

为得到更好的启动效果,我们对Schutte等的设计进行了修改:EI的4个维度都对应地设计了一种启动材料,而且材料中的情境与被试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以便启动其成功的EI自我图式。如材料“你帮助别人克服紧张情绪的事件”被用来启动有效调控他人情绪的自我图式。本研究共设计了两个彼此关联的实验:实验1的目的是考察能力型EI能否成功启动,以验证Schutte等的实验。实验2的目的是探讨特质型EI能否成功启动,进一步探讨EI启动的原理。

二、实验1:能力型EI的启动效应

(一)实验方法

1.被试

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市高一225名学生为被试,剔除无效被试后剩余216人,男102人,女114人。被试分为5组,其中启动情绪感知组34人(男16女18)、启动情绪运用组32人(男15 女17)、启动情绪理解组35人(男17女18)、启动情绪管理组35人(男17女18)、控制组80人(男39女41)。

2.实验设计

采用5(启动类型)×2(性别)的两因素被试间设计。因变量为4个分量表得分和总分。

3.研究材料

启动材料:参考Schutte等EI启动中的启动材料,开发了适合中国高中生的启动材料。材料内容都是与高中生密切相关的情境事件和问题。让被试以事件主角的身份来阅读情境事件,之后再回答相关的问题。

例如,对于调控自我情绪能力的启动,启动材料中的问题情境如下:“上学期,你经过学校的层层选拔,最终代表学校参加全市中学生奥数比赛。虽准备了很长时间,但面对来自全市的优秀选手,你还是很紧张,害怕自己发挥不好。在比赛答题的时候,你依然有些紧张,思维不那么活跃,心里忐忑不安。面对这种情况,你一直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并不断劝告自己当作平常考试。之后你选择了先大概浏览题目,再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完成了测验。几日后公布比赛结果和试卷答案,你的成绩相当不错并获得了优秀奖。在分析试卷时,你开始会做的题都拿到了满分,之后做的题目也得了不少的分数。”问题:①“你是怎么克服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的?你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哪些调控情绪的方法?”②“遇到焦虑、生气、冲动、沮丧等消极情绪时你有怎样的应对方法?”

控制组没有启动材料,但为控制无关变量,被试需回答与自我有关的问题,问题是对一天的日常生活事件的回忆,具体如下:“从早上醒来到上午十点期间你都做了什么事?十点到午饭期间你都做了什么事?”请被试详细描述,以保证实验组和控制组用时均等。

能力型EI的测量工具:从Mayer等2003年编制的EI测验(MSCEIT)的141个题目中抽取部分题目作为测量工具。[29]没有使用原量表的原因是担心启动效应不能持续到被试做完全部测题。题目类型为客观题,节选后情绪识别、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各维度的题目数分别为12、12、13、12。本研究中使用的测验题目(在相同学校不同被试中施测)总信度为0.84,4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66、0.81、0.59、0.73。

4.实验程序

215名被试在匹配学习成绩后随机分成5个实验组。1~4组为实验组,第5组为控制组,实验组阅读相关材料并回答问题,控制组回答问题,时间均为10分钟。完成后,立即进行节选后的MSCEIT测验,测验时间为10分钟。收集量表的总分和4个维度得分,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二)实验结果

各组被试在节选的MSCEIT上的得分见表1。对测验总分数进行5(启动条件)×2(性别)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启动主效应显著[F(4,215)= 23.86,p<0.01,偏η2=0.32];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215)=3.51,p>0.05];交互作用不显著[F (4,215)=0.58,p>0.05]。启动条件的事后多重比较(LSD)分析发现:启动情绪管理组成绩显著高于其他组成绩(p<0.01);启动情绪理解组成绩显著高于启动情绪感知组、启动情绪运用组以及控制组成绩(p<0.01,p<0.05,p<0.01)。

表1 不同启动组的能力型EI总分及其各维度平均分(M±SD)

为探讨启动图式对EI各个维度的影响,对每一维度分数进行5×2的方差分析。(1)在能力型EI测验的各个维度上,启动条件的主效应均显著;性别的主效应以及启动条件和性别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2)在情绪感知维度上,启动条件主效应显著[F(4,215)=13.33,p<0.01,偏η2=0.21]。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启动情绪管理组、启动情绪感知组被试的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成绩(ps<0.01),也显著高于启动情绪运用组成绩(p<0.01,p<0.05);启动情绪管理组成绩显著高于启动情绪理解组成绩(p<0.01)。(3)在情绪运用维度上,启动条件主效应显著[F(4,215)=6.50,p<0.01,偏η2=0.11]。事后比较发现:启动情绪管理组被试成绩显著高于其他组成绩(p<0.01)。(4)在情绪理解维度上,启动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4,215)=7.60,p<0.01,偏η2=0.13]。事后比较发现:启动情绪理解组成绩显著高于启动情绪感知组、启动情绪运用组、启动情绪管理组和控制组成绩(p<0.01,p<0.01,p<0.05,p<0.01);启动情绪管理组、控制组成绩也显著高于启动情绪感知组成绩(p<0.01,p<0.05)。(5)在情绪管理维度上,启动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4,215)=14.91,p<0.01,偏η2=0.26]。事后比较发现:启动情绪管理组、启动情绪理解组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成绩(ps<0.01),也显著高于启动情绪感知组成绩(ps<0.01)。

(三)小结

实验1发现,启动EI图式组被试的成绩高于控制组,尤其是启动情绪管理组和启动情绪理解组,说明能力型EI的各个维度均可被启动,部分结果与Schutte等的实验结果一致。对各个维度的分析发现:启动情绪管理图式组的被试成绩在情绪感知维度、情绪运用维度以及情绪管理维度上均显著高于控制组成绩,也优于其他启动组成绩,显示出启动优势。这说明EI各维度之间有相互影响:启动某一特定的维度并非单纯地影响自身维度的表现。

三、实验2:特质型EI的启动效应

Schutte等采用激活—自我模型解释他们的实验结果:启动被试成功的处理情绪问题的经验后,他们的EI自我图式得到激活,这使他们在当前的任务中较好地表现出这种能力。[20]他们认为自我图式激活很可能是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测验成绩的。为了检验此假设,我们设计了实验2。实验2启动的是特质型EI。特质型EI又称为特质情绪自我效能感(trait emotional self- efficacy),与情绪能力的效能感关系紧密,若特质型EI能成功地启动,就能够进一步探讨情绪能力的自我效能感在此机制中的作用。

(一)实验方法

1.被试

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市190名高一学生为被试,剔除无效被试后剩余178人,其中男85人,女93人。其中启动情绪感知组32人(男15女17)、启动情绪运用组34人(男16女18)、启动调控自我组34人(男17女17)、启动调控他人组34人(男16女18)、控制组44人(男21女23)。

2.实验设计

同实验1。

3.研究材料

启动材料:将情绪管理组的启动材料改为调控自我情绪组的启动材料,情绪理解组的启动材料改为调控他人情绪组的启动材料,其他组的启动材料不变。启动材料依然有情境事件启动和问题启动。调控他人情绪的情境事件为:“你曾和好朋友一起准备参加期末考试,他/她有一门课虽然复习了很长时间,但总觉得有些知识理解不透彻,担心考不好。临考前一天晚上他/她开始紧张进来。你告诉他/她这时要把知识完整复习一遍已来不及,明智的选择是查漏补缺,同时调整好心理状态。并且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就行了,考试成绩并不重要,通过这次考试正好可以帮助自己找到学习中的不足,以便补救。带着这种心态,在考试中他/她把会做的题都答对了。成绩公布后他/她非常满意自己的成绩并对你很感激。在你的很多好朋友看来,你是个善于为别人解除情绪困扰的人。”问题材料:①“你是怎么了解好朋友的情绪的?如何帮助他/她克服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的?你运用了哪些调控情绪的方法?”②“当他人遇到焦虑、生气、冲动、沮丧等消极情绪时你都是怎样帮助解决的?(举一例说明)”

特质型EI的测量:采用Schutte等编制,王才康修订的情绪智力量表(中文版)(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EIS)测量特质型EI。[30]该量表共有33个项目,5点评分。分情绪感知、调控自我情绪、调控他人情绪、情绪运用4个维度,对应题目数为10、9、8、6。本研究中,该量表的总信度为 0.85,4个分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74、0.71、0.67、0.61。

4.研究程序

对178名被试匹配学习成绩后随机分成5个组。1~4组为实验组,第5组为控制组,实验组阅读相关材料并回答问题,控制组只回答问题,时间均为10分钟。完成后,立即施测EIS量表,测验时间为10分钟。收集量表并计算量表的总分和4个维度得分。统计分析工具为spss16.0。

(二)实验结果

各组被试在EIS上的得分见表2。对EIS总分进行5(启动类型)×2(性别)的方差分析发现启动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4,177)=3.63,p<0.01,偏η2=0.09];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177)=0.98,p>0.05];交互作用不显著[F(4,177)=0.22,p>0.05]。启动条件的事后比较(LSD)发现:启动自我调控组的被试成绩显著高于启动情绪感知组和控制组的成绩(ps<0.01);启动情绪运用组被试的成绩也显著高于启动情绪感知组和控制组的成绩(ps<0.05);启动调控他人情绪组、启动情绪感知组以及控制组的成绩不存在差异。

表2 不同启动组的特质型EI总分及各维度平均分(M±SD)

对EIS的各个维度也进行了5×2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1)在EIS测验的各个维度上,性别主效应以及启动条件和性别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但在某些维度上启动条件的主效应显著。(2)在情绪感知维度上,启动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F(4, 177)=1.32,p>0.05]。(3)在情绪运用维度上,启动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4,177)=3.38,p<0.05,偏η2=0.08]。事后比较(LSD)发现:启动自我调控图组和启动情绪运用组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的成绩(ps<0.01),也高于启动情绪感知组成绩(ps<0.05);启动调控他人组、启动情绪感知组以及控制组的成绩不存在差异。(4)在自我调控维度上:启动条件的主效应差异显著[F(4,177)= 3.31,p<0.05,偏η2=0.07]。事后比较发现:启动自我调控组和启动情绪运用组成绩高于控制组成绩(ps<0.01);启动调控他人组、启动情绪感知组与控制组的成绩不存在差异。(5)在调控他人维度上,启动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4,177)= 3.91,p<0.01,偏η2=0.09]。事后比较发现:启动调控他人组和启动自我调控组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ps<0.05);也显著高于启动情绪感知组(ps<0.01);启动情绪感知组、启动情绪运用组与控制组不存在差异。

(三)小结

实验2发现启动情绪运用组、启动自我调控组的被试在EIS总分上都显著高于控制组成绩,启动情绪感知组和启动调控他人组与控制组差异不显著。支持了特质型EI也能启动的假设,可推测情绪能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对EIS的各个维度的分析发现,启动自我调控组的成绩在情绪自我调控维度、调控他人维度以及情绪运用维度上都显著高于控制组成绩,说明启动某一维度图式会对特质型EI的其他维度产生影响。

四、讨论

(一)EI的启动效应

本研究发现不论是能力型EI测验成绩还是特质型EI测验成绩都可以通过对自我成功EI图式的启动而得到一定的提高。能力型EI的启动效果要优于Schutte等的研究,主要是因为我们使用了不同的启动材料,每组被试只启动某一特定的情绪图式。这样可以避免各情绪图式间的相互干扰而削弱启动效果的弊端。另外,本研究也对启动范式进行了改进,启动组采用了阅读加书写范式,此范式的启动效果可能要优于单纯地使用书写范式的启动效果。

(二)不同图式的启动效应

每组被试只启动某一特定的情绪图式不仅可避免各情绪图式间相互干扰而削弱启动效果的弊端,还能探讨启动某一维度情绪图式对EI各维度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不同情绪图式的启动对EI各维度的影响作用并不相同:(1)情绪管理图式的启动效果在能力型EI测验的总分和绝大多数分维度上均有较好的表现。情绪管理能力属于较高水平的EI,以情绪感知能力、情绪运用能力和情绪理解能力为基础,它的启动理应对其他维度产生影响。(2)启动情绪理解图式影响了能力型EI的总分和情绪理解、情绪管理维度的得分。在能力型EI中,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同属策略领域,情绪感知和情绪使用同属经验领域。[20,29,31]因此,对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图式的启动对理解和管理维度的成绩影响更大,而很少影响到情绪感知和情绪使用维度的成绩。(3)启动自我调控图式在特质型EI测验总分和绝大多数分维度上均有较好的表现;调控他人情绪图式的启动效果也较好,这一维度的启动能影响特质型EI的自我调控和他人情绪调控两个维度的得分。调控自我情绪与调控他人情绪与能力型EI中的情绪管理维度关系紧密,都属于较高水平的情绪智力,它们的启动效果理应优于其他图式的启动效果。(4)情绪运用图式的启动影响了特质型EI的总分、情绪运用和情绪自我调控两个维度的得分,对能力型EI的影响较小。(5)情绪感知图式的启动无论在特质型EI还是能力型EI上表现均较差,甚至在能力型EI的情绪理解分测验上成绩显著低于控制组成绩。这可能是因为情绪感知图式的激活使个体过多地关注自己的主观情绪状态而不利于其他能力的发挥,尤其是情绪理解能力。以往研究也发现,过多的自我感知不利于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32- 33],在正常人中对自身情绪的过多感知并不能代表高的EI,因此对成功地情绪感知能力的启动未能引起EI的提高。

由上述分析可见,对于能力型EI来说,情绪管理图式的启动效果最好,对于特质型EI来说,调控自我情绪图式的启动效果最好,影响范围最广。因此,在EI启动中应首先考虑采用最优的图式启动。情绪感知图式的启动效果较差,要谨慎使用。

在启动某些图式时,能力型EI的启动效果与特质型EI的启动效果并不一致。总体来讲,特质型EI的启动效果较好。这应该是由测验方式的不同引起的。特质模型测量的是典型表现,而能力模型测量的是最高表现。[34]针对同一概念的最高表现测试和典型表现测试之间的相关往往不高,研究也已表明能力型EI与特质型EI之间的相关度很低。[22]

(三)不同性别的启动效应

本研究中,启动后性别在总测验上的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Schutte等研究中发现启动能力型EI后被试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的结果一致。[20]大量研究表明,启动效应往往不存在性别差异,例如智力启动效应、数学能力启动效应等。[6,8]但在启动某些特质或能力时,启动效应存在性别差异,例如在一项对攻击行为的启动效应研究中发现:启动“暴君”等概念会使男生表现出更强的攻击行为,对女生则无影响[5],这可能是因为攻击行为在性别上原本就差异显著。而很多研究表明情绪智力不存在性别差异[35],因此总启动效果不存在性别差异。启动后不同性别在能力型EI和特质型EI各分维度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对于情绪智力的各维度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35]由于启动效果很容易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因而很难通过重复测量比较前后测差异量来研究启动效应在性别上的差异。

(四)EI启动的心理机制

Schutte等推测能力型EI的成功启动可能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紧密联系。[20]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可分为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具体自我效能感。[36- 37]具体自我效能感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对自身能力的估计,对特定任务领域的绩效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且受到以往成败经验的影响。[28]例如,学业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紧密相关,并可预测学业成绩;管理效能感可以预测管理绩效;等等。情绪自我效能感是有关情绪方面的具体的自我效能感。Petrides等将其等同于特质型情绪自我效能感,即特质型EI。[38- 39]Kirk则指出情绪自我效能感是特质型EI的重要成分,并指出它有4个与EIS相近的维度,而且与EIS量表所测的特质型EI之间存在显著的高相关(r=0.73)。[39]因此,EIS测验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情绪自我效能感的水平。

情绪自我效能感同其他自我概念类似,是一种模糊的自我概念,具有波动性、不稳定性,容易随着时间以及任务中获得的信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17,40],并受到过去成败经验的影响。在特质型EI的启动研究中,启动过去成功的情绪智力图式很可能激活了较高的情绪自我效能感,这与通过书写与情绪管理有关的积极事件可增强被试的情绪管理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特质型EI测验成绩的结果一致。[41]

高的自我效能感往往伴随着高水平的能力表现,结合对特质型EI的启动,对能力型EI的提高可作出如下假设:成功EI图式的启动激活了解决情绪问题的高自我效能感(表现为特质型EI成绩的提高),高的自我效能感又让被试在认知任务中作出更高效的反应(表现为能力型EI成绩的提高)。这一结论得到了以往研究的有力支持,如品牌启动能通过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而影响被试的测验成绩和体能表现水平:使用“MIT”(麻省理工学院)品牌笔的被试在毕业考试中成绩要优于使用普通品牌笔的被试,使用“Gatorade”(加多力)品牌水杯的被试在剧烈体育锻炼中表现出的体能绩效要优于使用普通品牌水杯的被试。[40]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可以支持Wheeler等提出的行为启动的激活—自我模型。激活—自我模型认为,自我可分为稳定的自我和激活的自我。稳定的自我概念是指长期储存在头脑中的自我表征,包括自我认识、目标、信念、价值和喜好等,具有稳定性。它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表现,但需注意的是并不是个体储存的所有知识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表现出来,只有那些最易接受的、最有效的内容才容易表现出来。启动能够影响信息选择的通达性,影响自我概念的信息激活。从这点来看,自我概念是可塑的,称为激活的自我概念。激活的自我概念反映了个体当前的状态,受外部刺激的影响,同时它还依赖于个体稳定自我概念对刺激情境的反应。启动可以通过激活与刺激一致的自我概念,进而影响随后的判断和行为。[10]启动与自我成功有关的EI图式,无意识地激活了较高的情绪自我效能感,处于高情绪自我效能感状态的被试在随后的EI测验中取得更好的测验成绩。

启动信息可以被纳入激活的自我概念中进而指导人们随后的决策和行为。[42]Losersch等认为启动引起的应是一种自我偏差,这种偏差可引导人们表现出与偏差一致的行为。当有关自我的概念越模糊不清时,自我偏差受启动的影响越大。[42]EI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一般人对能否处理情绪问题没有足够的信心,因此启动成功的EI图式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局限与展望

对于情绪自我效能感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Petrides等认为特质型情绪智力就是情绪自我效能感,Kirk等则认为情绪自我效能感与特质型情绪智力存在交叉,但并不一致,最近几年的研究多采用Kirk的观点。目前国内并没有对情绪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也没有相应的测量问卷。本研究中使用EIS作为衡量情绪自我效能感的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情绪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但仍不是很确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开发中文版的情绪自我效能感量表,以此检验启动成功的情绪智力图式后情绪自我效能感的变化,确定情绪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作用。

本研究虽然不能明确启动刺激与行为之间的具体联结方式,也不能确定EI启动的内部机制,但结合内隐激活理论,可作出以下推测:当启动次数越频繁时,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之间的联结越强,启动效果越好。例如,一项关于酒精线索启动的研究发现:启动酒精线索时,会降低经常饮酒者随后的数学测验成绩,而不会降低非饮酒者以及少量饮酒者的数学测验成绩,这很可能是由于在经常饮酒者的认知中“酒精—认知能力降低”的联结比非饮酒者更加牢固,而此联结的加强是因为经常饮酒者能更加频繁地感受到酒精对认知的负面影响。[8]同样地,当我们经常使用启动成功EI图式提高解决情绪问题的能力时,也会进一步增强“成功EI图式—EI高”的联结。而联结越强,启动效果也会越好,以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个体EI的提高。但这仅是基于理论作出的假设,需要实证研究的支持。进一步的研究可将此启动范式作为一种处理情绪问题的技巧,用类似EI培训的方法教给被试,考察一段时间后被试的EI水平。

Dijksterhuis等的研究表明,智力启动的效果在15分钟内不存在衰退现象[6],Schutte等的研究中EI启动效果可以持续10分钟[20],本研究中EI启动效果在10分钟内是显著的。虽然提高的效果维持时间短暂,也足以应对某些紧急突发情况。这为人们在紧急情况下暂时以较高的EI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未考察EI启动效应的持续性,进一步研究可以考虑启动效果的持续时间问题。

研究中虽然要求实验组和控制组启动时间和测验时间均一致,但并不能完全保证被试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一致,被试投入精力的差异有可能会对启动效应造成影响,例如Shank在对Dijksterhuis等的智力启动的重复研究中发现,启动“教授”和“足球流氓”的刻板印象都使被试在随后的智力测验中取得较高的成绩,这有可能是因为被试在书写教授或足球流氓的形象时都调动了较多的注意力、投入了较多的精力。[1]而且本研究中也未考虑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启动成功的经验往往会伴随着某些积极情绪的产生,在积极情绪下,人们通常会更加积极地评价自己,表现出较高的认知水平,因此在启动成功的EI图式时可能存在着积极情绪的干扰作用。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对此类变量加以控制。

五、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发现:不论是能力型EI还是特质型EI,都可以通过对成功EI自我图式的启动而得到短暂的提高。不同的EI图式的启动效果不尽相同,成功的情绪管理图式和自我调控图式的启动效果优于其他图式的启动效果。

本研究填补了国内EI启动研究的空白,不仅丰富了EI的理论研究,也为行为启动理论提供了依据。EI的成功启动说明成功自我图式的启动可以影响某些认知能力的表现水平。智力同EI一样,同属于认知能力,那么通过启动成功的智力自我图式(或其他认知能力图式)能够提高智力表现水平(或其他相应认知能力)也应该是可行的。此结论是符合逻辑的,今后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也对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些重要启示:首先学校教育要重视EI发展,积极开展EI课程。研究发现EI与人际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以及学业技能等学校社会行为水平显著正相关[43];与学生辍学等问题以及打架斗殴等危险性行为显著负相关[44];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显著正相关[22]。因此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EI的健康发展。摒弃“只重知识不重智力,只重智力,不重EI”的错误观点,树立“情智双全、德才兼备”的全新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EI的成功启动说明EI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经过启动等方式而提高。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有利于EI发展的课程,组织有利于EI发展的团体活动,致力于促进学生的EI发展。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情绪自我效能感。以往的成败经验对于情绪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很大,个体每次运用调节策略管理情绪的成功经验都会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逐渐相信自己有能力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因此,要多鼓励学生应用情绪调控技巧,积累情绪调控的成功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调节方式。以便在紧急状况下(如考试和面试前等),能保持高水平的情绪管理的自我效能感并有效地解决情绪问题。

参考文献

[1]Shank D R,Newell B R,Lee E H. Priming Intelligent Behavior:An Elusive Phenomenon[J]. PLOS ONE,2013,8(4).

[2]Dijksterhuis A,Knippenberg V A,Holland R W. Evaluating Priming- to- behavior Effect:Three Observations and a Recommendation[J]. Social Cognition,2014,32.

[3]Bargh J A,Chen M,Burrows L. Automaticity of Social Behavior:Direct Effects of Trait Construct and Stereotype Activation on Ac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1.

[4]Prentice M,Sheldon K M. Priming Effects on Cooperative Behavior in Social Dilemmas:Considering the Prime and the Person[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5,155(2).

[5]田梦茜,田录梅. 攻击行为的启动效应[J]. 中国临床心理志,2013,21(3).

[6]Dijksterhuis A,Knippenberg V A.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and Behavior,or How to Win a Game of Trivial Pursui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4).

[7]Chiu F C,Tu P P. the Priming Effect of Military Service on Creativity Performance[J]. Psychological Reports:Relationships and Communications,2014,114(2).

[8]Van Konings G M,Stroebe W. Lasting Effects of Alcohol:Subliminal Alcohol Cues,Impairment Expectancies and Math Performance[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1,41.

[9]Vail K E,Juhl J,Arndt J,et.al. When Death is Good for Life:Considering the Positive Trajectories of Terror Management[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12,16.

[10]Wheeler S C,DeMarree K G,Petty R E. Understanding Priming- to- behaviour Effects:Insight from the Active- self Account[J]. Social Cognition,2014,32.

[11]Bargh J A,Gollwitzer P M,Lee- Chai A,et al. The Automated Will:Nonconscious Activation and Pursuit of Behavioral Goal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1,81(6).

[12]Cesario J,Plaks J E,Higgins E T. Automatic Social Behavior as Motivated Preparation to Interac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90(6).

[13]Fitzsimons G M,Bargh J A. Thinking of You:Nonconscious Pursuit of Interpersonal Goals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ship Partner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 .

[14]Harris C R,Coburn N,Rohrer D,et al. Two Failures to Replicate High- Performance- Goal Priming Effects[J]. PLOS ONE,2013,8(8).

[15]Moon A,Roeder S S. A Secondary Replication Attempt of Stereotype Susceptibility(Shih,Pittinsky & Ambady,1999)[J]. Social Psychology,2014,45(3).

[16]Bertram A,Baumeister R F,Englert C,et al. Ego Depletion in Color Priming Research:Self Control Strength Moderates the Detrimental Effect of Red on Cognitive Test Performance[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5,41(3).

[17]Wheeler S C,DeMarree K G,Petty R E.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the Self in Prime- to- behavior Effects:The Active- self Account[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7,11.

[18]Loersch C,Payne B K.The Situated Inference Model:An Integrative Account of the Effects of Primes on Perception,Behavior,and Motivation[J].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1,6.

[19]Burkley M,Blanton H. Endorsing a Negative In- group Stereotype as a Self- protective Strategy:Sacrificing the Group to Save the Self[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8,44.

[20]Schutte N S,Malouff J M. Priming Ability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Intelligence,2012,40.

[21]彭正敏,林绚晖,张继明,等. EI的能力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

[22]刘秀丽,张娜.特质EI的理论与研究[J].学术交流,2012,(9).

[23]陈猛,车宏生,王丽娜,等. EI理论的整合:挑战、依据和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4]Joseph D L,Jin J,Newman A D. Why Does Self- Reporte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redict Job Performance? 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 of Mixed EI[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5,100(2).

[25]袁丽丽,谭旭辉. Mediating Effect of Job Satisfa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PerceivedGeneral Health[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14,42(7).

[26]Batool S S,Khalid R. Low Emotional Intelligence:A Risk Factor for Depression[J]. Original Article,2009,6(2).

[27]谢静涛. EI、工作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3).

[28]陈猛,卞冉,王丽娜,等. EI与工作绩效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3).

[29]Mayer J D,Salovey P,Caruso D R. Measu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ith the MSCEIT V2.0[J]. Emotion,2003,3 (1).

[30]王才康.少年犯的EI及其与个性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8).

[31]Smieja M,Orzechowski J,Stolarski M S. TIE:An Ability Tes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PLOS ONE,2014,9(7).

[32]程蕾,黄希庭. 自我觉知与情绪、心理健康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

[33]Vergara A I,Alberca N A,Juan C,et al. Be water:Direct and Indirect Relations Between Perceive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5,67.

[34]Gignac G E. On a Nomenclature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Research[J].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10,(3).

[35]谢玮,竺培梁.近五年国内外大学生情绪智力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3).

[36]Bandura A. Self 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 New York:Freeman,1997.

[37]路昌勤,凌文辁,方俐洛.管理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4,3(5).

[38]Sánchez- Ruiz M J,Pérez- González J C,Petrides K V.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rofiles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University Facultie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0,62(1).

[39]Lorraine D P,Pamela Q. The 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Emotional Self- efficacy Scale(ESE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2,64.

[40]Park J K,John D R. I Think I Can,I Think I Can:Brand Use,Self- Efficacy,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14,4.

[41]Wing J F,Schutte N S,Byrne B. The Effect of Positive Writing 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6,62(10).

[42]Losersch C,Payne B K. The Role of(Mis)Attribution in Behavior Priming[J]. Social Cognition,2012,30(2).

[43]蓝华明.大学生EI与学校社会行为水平关系研究[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4).

[44]林余,李淼云,李想,等.高中生EI与危险行为的相关研究[J]. 心理学进展,2014,(4).

[44]窦凯,聂衍刚,王玉洁,等.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3,36(1).

[责任编辑:江 波]

● 史海钩沉

Priming Effects 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Guo Qing-ke Liu Hui Sun Xiao-tong
( School of Psychology,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

Abstract: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occupational adaption and mental health. Therefore, educators hav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e respectively primed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 schema of ability EI (Study 1) and trait EI (Study 2) through two experim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bility EI and the trait EI could be both improved when EI selfschemas were primed. No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concerning the priming effect of self- schema. However, participants primed for different EI self- schemas performed differently. For example,the effect of priming EI self- schema related to management emotions was best in Study 1,while the effect of priming selfschema related to emotions regulation in the self was best in Study 2.

Key words:priming- to- behavior; abilit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lf- schema

*通讯作者:郭庆科,E- mail:guoqingke@163.com。

中图分类号:B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068(2015)04-0089-10

收稿日期:2015- 07- 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慈善捐助的心理诱发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BSH083)、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利他行为的启动机制和内隐测量研究”(项目编号:13YJA190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庆科(1969— ),男,山东菏泽人,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