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2015-03-09 01:38:13王一博苏亚玲
亚太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信仰显著性

文/刘 勉 王一博 苏亚玲

当代大学生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文/刘 勉 王一博 苏亚玲

通过整群抽样,采用UPI、CPSS和LSIB量表对某大学13000名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有1440人,占总人数的11.08%。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人数在有无宗教信仰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党员和非党员在知觉心理压力总分、UPI和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非党员比党员有更多的紧张感和知觉压力,生活满意程度更低。而有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在知觉心理压力、UPI及生活满意度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应加强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培养,提升心理健康素质。

信仰;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调查研究

信仰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的意识状态和终极的价值观念,贯穿于生命的始终[1]。信仰包括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等。研究显示不同信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幸福感会产生不同影响[2]。而信仰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论,如弗洛伊德认为宗教阻碍了人的理性能力发展。Chamberlain等认为信仰可以使个体获得意义感和价值观,从而比非信仰者更幸福[3]。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西文化的交融,促使大学生更加自由、开放的建立起多重的信仰;另一方面也引发他们更多的内在冲突。加上他们正接受高等教育,又面临社会角色转变、学业工作压力、情感困惑等冲击,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4]。本研究选取某高校13000名在读大学生,了解他们的信仰状况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指导。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整群抽样,在2013年10月抽取某全日制高校大一至大四共13000名在校学生,运用计算机上机测试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样本的平均年龄为(20.23±1.54)岁。其中,男生7803名,女生5197名。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F检验等。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宗教信仰、政治面貌等。

1.2.2 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用于调查筛选有心理问题而编制[5]。除去测伪题后,共有56个题目。此次调查中内a系数为0.912。

1.2.3 应对方式问卷。用于评估调查对象应对方式[6]。该问卷的a系数为0.867。

1.2.4 知觉压力心理量表(CPSS)。该量表由14个项目组成,包括紧张感和失控感维度[7]。此调查中a系数为0.718。

1.2.5 生活满意度量表。包括生活满意度指数LSIA和LSRB。本研究拟采用LSIB分量表,因为该分量表适合于文化素质较高、有自我实现需求的大学生群体。分数越高,表示个体的生活满意度越高[8]。此调查中a系数为0.747。

2.结果

2.1 大学生信仰现状及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中发现,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有1440人,占总人数的11. 08%;其中,男性有宗教信仰有951人,女性有宗教信仰的有489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有无宗教信仰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 24.45,P<0.05)。分析UPI结果可知,大学生Ⅰ类心理问题1369人,占10.5%。

2.2 不同性别、信仰等大学生在知觉压力、UPI及生活满意度上的比较

调查显示,男女大学生在紧张感维度、压力知觉总分、UPI和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女生(19.58± 3.272)比男生(18.75±3.693)知觉到更大的紧张感。女性UPI得分(8.74±8.624)比男性(7.29±8.092)高,且生活满意度较男性要低。党员和非党员在知觉心理压力总分、UPI和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非党员(36.70±6.309)比党员(35.85±5.952)知觉压力得分高。有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在知觉心理压力总分、UPI和幸福感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完整家庭和完整家庭在UPI及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完整家庭的大学生UPI和生活满意度较非完整家庭要高。不同年级在知觉心理压力总分、UPI和幸福感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宗教信仰达到11.08%。这与杨晓慧等[9]的结论一致,并高于本课题组2011年对全校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10]。可能的原因是大学生受到宗教文化冲击,从而以更开放的态度接纳。这也提示我们应当向有入党意愿的大学生说明宗教信仰和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不同。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10.5%,与部分研究结论一致[11]。这也说明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依然很严峻。而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女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大学生。其原因很可能有:一是女生情感细腻,容易情绪波动;二是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三是就业等社会压力所致。非单亲家庭与单亲家庭比较可知,单身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生活满意水平低于完整家庭,可见,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有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可能的原因是,宗教信仰本身不会直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与宗教信仰相关的一些特征可能会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如祈祷、固定仪式、来自宗教团体的社会支持等。对不同信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党员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非党员人群,且生活满意度指数得分也高。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引导大学生信奉唯物主义,增强了大学生识别唯心、抵制封建迷信,更全面、辩证的看待问题,而不是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这与心理咨询中的认知治疗理论一致。认知理论认为,心理困扰根源于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以及推理等方式,摒弃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以达到心理治愈的目的。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唯物辩证观,相信科学等对大学生的认知思维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是信仰、还是心理咨询,两者的目的都是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让个体寻找到更好的应对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和认知特点,有的放矢。今后,我们更应该重视政治信仰及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纵向跟踪监测,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1]崔光成,赵阿勐,陈力.宗教信仰与人的心理行为[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14):1745-1748.

[2]张萍春.宗教信仰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3]付爱兵,张灵聪.宗教信仰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版),2010,4:176-180.

[4]宋迎秋,张韬.大学生压力应对、自我和谐感与心理适应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11,27(11):1211-1213.

[5]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348-349.

[6]肖计划.应付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9:109-115.

[7]黄希庭,徐凤妹: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96.

[8]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76-79.

[9]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19-21.

[10]郭松媛.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影响因素相关分析——以天津市大学生为例[D].南开大学,2009.

[11]张莹.团体生涯辅导对提高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刘勉(1987-),男,土家族,湖北巴东人,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王一博(1987-),男,汉,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苏亚玲(1961-),女,汉,重庆人,副高级职称,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信仰显著性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电子制作(2019年24期)2019-02-23 13:22:26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一种基于显著性边缘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方法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知识产权(2016年8期)2016-12-01 07:01:32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环球时报(2015-12-10)2015-12-10 10:36:27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创意与设计(2015年6期)2015-02-27 07: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