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建明 钟元飞
高校体育教学的“过分充足理由效应”
文/施建明1钟元飞2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应用“过分充足理由效应”对现行高校制度下的体育教学作归因研究。旨在使得体育教师能分析、思考“过分充足理由效应”在体育教学中所引起重要作用,以致发展良好的教学秩序,促进或维持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高校体育;体育教学;过分充足理由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践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阶段。积极的推进高校体育教育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获得终身效益。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接受过程,引导形成体育兴趣,贯彻终身锻炼,使得学生的体育锻炼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践行终身体育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具备一定的锻炼技能,拥有喜爱的某项锻炼方式方法;二是个体养成自发自主的锻炼意识。学生的终身体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技能”与“兴趣”的培养来实现,应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感兴趣,自发练习和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并通过反复实践加深对体育锻炼的情感体验,以便养成日后生活工作仍能坚持及爱好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但是,现有的体育教育体制却违背了这一主旨,本文旨在利用“过分充足理由”去归因高校体育教育的现有体制,并且提出有效合理的改革建议[1]。
2.1 现有高校体育教学管理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普遍采用学生记实量化综合测评考核,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是使教学管理工作更为深入、规范、精准的量化方式,同样也是学生日常行为的指挥棒。然而这种依赖量化考核的管理方式就能按计划的培养出合格国家人才吗?特别对学校体育这种在当今教育系统相对弱势的教育类别[2]。
一方面,在初高中各类升学考的竞争压力,相当多的家长以及学校领导对于参加学校体育方面并不重视,忽视体育教育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因此出现高校新生体质不达标,对体育项目不感趣,甚至认为突击训练下体育考核合格即可。另一方面如果高校体育教学过分依赖这种量化管理,则轻视了耐心细致的人性教育。有着相当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则是如此,存在两种教学方式:一种是自由放纵管理,平时缺勤与否没关系,考核又相对低要求,通过即可。一种是填鸭式管理,一味的向学生灌输刻板且乏味的体育动作,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最后合格即可。如此只会扭曲这中管理制度的出发点,使得学生盲目根据管理条例来设定目标——特别是体质差,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的部分学生,阻碍学生自主积极的兴趣追求。在面对高校学习压力,毕业就业压力,学生即便知道有必要参与体育锻炼但由于没有直接的得利也会放弃该考核的目标追求。
可见,在高校体育的这种教学量化考核管理中,极其容易出现相当部分缺乏自主体育锻炼的学生。基于此现象,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了解“过分充足理由效应”,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学理论使得高校体育教育健康的发展,促使学生锻炼兴趣以及锻炼意识的养成。
3.1 过分充足理由效应
所谓的过分充足理由——过分的奖励和惩罚——效应,是从归因理论去理解的。过分充足理由顾名思义,是指为某一特定行为提供的诱因过分充足。而这效应则表现为,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个体行为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的支持力量,使得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引用文献)。通常认为若在没有奖励或者很少奖励的情况下产生的行为,可归因为个体内在兴趣爱好而自发产生的行为导向。而如果人们把某一行为归因于外界所提供的过分奖励或者惩罚,而不是内在因素,就会削弱完成行为的激励力量[3]。
过分充足理由效应曾在商场营销中表现明显且影响巨大。商场为提升销售额,不断通过各种优惠券、打折、甩卖等手段刺激顾客消费。而这种附带奖励的行为却在个体完成消费之后反而削弱了商场长期销售。心理学家曾对消费行为进行考察研究(引用),结果表明:过分充足理由效应在商场这种打折、优惠价等促销中明显发生,这些手段实际削弱了消费者对原本商品的内在兴趣,反而归因于优惠劵,由此说明外在理由过分充足[4]。
3.2 过分充足理由效应在体育教育中的体现
大量研究已表明,个体在从事某一特定行为后所做的自我归因的重要性(引用)。高校体育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建立的各种量化考核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这过程中必须谨慎的观察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的归因结果。面对这种记实量化考核管理下,加之体育教师教学实践实施过程的影响,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就很容易产生过分充足理由效应。归因认定其对某一特定行为本身没有兴趣,非内在因素驱动,仅仅是该特定行为所提供的过分奖励。
现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有很多高校已开展比较多的项目供学生依据自身兴趣选择。理论上应该会使大学生更加自主自发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与体育学习中的,而事实上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学厌学现象却已不容忽视。在调查中对体育教学厌学的比例为43.91%接近半数,其中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达到在60%,而且年级越高体育厌学现象越高[5]。
缺勤率也是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其出发点是促使学生能到课堂上学习与参与体育锻炼。对于放羊式体育教学模式不少体育教师将缺勤率列为能否得到学分的关键,更确切来说缺勤率低的同学将会得到优秀成绩评价的奖励。但实际上,学生平时只要认为或者确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会签到,缺勤率都会比较高,甚至部分学生只要在教师点到完毕后就想办法开溜逃课。另外填鸭式体育教学模式则是完成相关体育动作和规定出勤即可取得成绩学分或者轻视缺勤率,动作考核能合格即可。
那么在同学保持出勤或者完成规定体育锻炼动作行为后,行为者会问自己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行动以达到心理上的认知协调。在我们上述中,当对引起体育锻炼行为的诱因进行反思归因是,行动者会则会很容易发生归因偏差,进行体育锻炼这一特定行为归因于过分充足理由——要点到考核、要拿学分。换句话说,个体行为不是因为的内在兴趣爱好因素,而是外在考核奖励因素——外界的过分充足理由。当回到日常或日后的生活中,一旦这种考核奖励刺激不存在了,他们就没有理由去持续参加体育锻炼甚至是自己曾经感兴趣的体育锻炼。
基于过分充足理由效应的产生,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减少或避免发生此类现象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不宜太过僵化,应侧重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对其体育锻炼兴趣与体育锻炼技能的综合培养,引导锻炼动机内化。教师科学的应用心理学理论,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内心动机兴趣的个性发展,这样不仅能维持良好的体育教学秩序,还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
(二)在评价考核学生过程,应侧重对学生锻炼能力奖励,奖励的控制功能削弱,把奖励放在“一直努力”或“优秀”的学生身上。在锻炼行为过程中使得学生有着完成某一行为就拥有某种能力的含义,是出于某种内在兴趣而进行的。
(三)加强对高校体育目的的宣传教育,解决好学生心中体育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辩证关系,把体育锻炼学习跟其他科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造成一种热爱体育,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气氛环境。
(四)积极引导认知偏差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她们除了心理上对体育教学有认知偏差,加上社会的潮流审美观念影响,她们会更加拒绝参加体育锻炼,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师抓住女生的心理,正确的引导,培养她们对运动的兴趣。
个体如何感知其参与或放弃体育锻炼的理由,将影响他们对未来维护健康行为的尝试。所以本文建议对于在高校阶段体育锻炼研究,应该重视心理理论的指导,特别是从心理根源上探寻体育教育不完善的原因,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自主锻炼意识。
另外,国内对体育教师的归因偏差问题重视不够,尤其是教学过程的过分充足理由效应归因偏差方面研究依然十分欠缺。有关体育过分充足理由效应对教师归因中更是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的归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其行为、情感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归因和后继行为。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归因研究以便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及自身素质[6]。
(作者单位:1.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1]胡颖.过度理由效应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搏击体育论坛.1-1.34-35
[2]杨小恩.高校学生记实量化管理中的“过分充足理由效应”[J].传承.2008,(3):108-109[3]伍志鹏,龚新云.“过度理由效应”对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6-9.67-68
[4]吴渊.浅析过分充足理由在商场促销中的影响[J].商业现代化.2008-1.(526):54-55
[5]胡红.大学生厌学体育行为归因的研究[J].体育教学. 1992-4.59-66
[6]黄斌.殷晓旺.体育教学中归因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湖北体育科技.2006-5.25-3286-289
施建明(1988-),男,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